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方针的实施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养成。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学非常必要。特别是在初中这个知识传输的黄金时期,对学生知识的培养和精神素质的养成十分重要。道德思想教学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可以打下很好的思想基础和遵纪守法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时期学生需要接受的一部分重要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增长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国家,而且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学生学习该课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良好的精神文化品质。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阶段。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进行道德与法治上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其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还能丰富学生的世界观、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同样能够使学生的法律精神得到健全。
1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常见问题
1.1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教学效果不显著
初中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堂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化,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律知识板块教学设计上比较单一。法律知识内容的学习中,由于本身内容比较多而且法制理论比较难记,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感兴趣。新课程改革方针的实施下,教师的单向传输知识教学策略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形式,针对初中法律知识的内容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教学手段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课堂上的学习主体,但教师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法律知识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不具备多样性、趣味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课堂上的活跃度。
1.2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通过观察发现,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知识传输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出真理。”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能够很好的培养法律意识,但是目前来看,学生缺乏从生活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直接的交流和探讨,大多数时候是教师在对照课本讲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讲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教学部分,教师单纯的讲解法制内容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全面的理解,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不能有效培养。初中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从生活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自身的法治意识也会变得比较薄弱。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以外,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法律知识也不能学以致用。这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不仅没有参与感,法律意识也不能加强。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法律内容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相关人员曾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系。当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新颖有趣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会上升,其课堂学习效果也会提升。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老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情绪也会降低,学习效果大大降低。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法律意识培养中,教师针对法制内容的教学更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普法教学,引起学生的关注度。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的法律意识培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与本单元相关的短视频或电影,通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来吸引学生观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与内容有关的广播给学生听。课堂上组织同学们阅读本单元内容,并做有关该内容的课堂演讲比赛,对表现好的同学以礼品奖励。这些教学手段都能很好的提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2理论结合生活实践,全面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法律意识培养课堂上教学时,不能单纯的给学生讲法治理论知识,而是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去。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生活中养成的,而把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且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接近生活,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投身到实践当中去认识法律、学习法律,树立自己的法律意识。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板块学习。第一课的“生活需要法律”的内容教学中,就可以采取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举例。”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来提问学生这些内容,让学生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法制事件。学生在分析和实践当中,可以逐渐理解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3.结语
核心素養背景下,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的改进,《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树立学生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且增强学生的法律使用观念。因此,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法治教育效果。通过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的教育研究,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 [J].唐正莉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18(07).
[2]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开展法制教育浅探 [J].黄雅芳 .新教师 .2019(11).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时期学生需要接受的一部分重要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增长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国家,而且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学生学习该课程是为了更好的培养良好的精神文化品质。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阶段。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进行道德与法治上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其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还能丰富学生的世界观、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同样能够使学生的法律精神得到健全。
1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常见问题
1.1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教学效果不显著
初中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课堂授课形式比较传统化,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律知识板块教学设计上比较单一。法律知识内容的学习中,由于本身内容比较多而且法制理论比较难记,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感兴趣。新课程改革方针的实施下,教师的单向传输知识教学策略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教学形式,针对初中法律知识的内容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教学手段趣味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是课堂上的学习主体,但教师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法律知识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不具备多样性、趣味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课堂上的活跃度。
1.2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通过观察发现,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知识传输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出真理。”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能够很好的培养法律意识,但是目前来看,学生缺乏从生活实践中培养法律意识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直接的交流和探讨,大多数时候是教师在对照课本讲内容,学生在座位上听教师讲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制教学部分,教师单纯的讲解法制内容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全面的理解,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不能有效培养。初中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从生活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自身的法治意识也会变得比较薄弱。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以外,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法律知识也不能学以致用。这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形式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不仅没有参与感,法律意识也不能加强。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2.1丰富法律内容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相关人员曾做过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系。当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新颖有趣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会上升,其课堂学习效果也会提升。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老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情绪也会降低,学习效果大大降低。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法律意识培养中,教师针对法制内容的教学更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普法教学,引起学生的关注度。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的法律意识培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与本单元相关的短视频或电影,通过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来吸引学生观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与内容有关的广播给学生听。课堂上组织同学们阅读本单元内容,并做有关该内容的课堂演讲比赛,对表现好的同学以礼品奖励。这些教学手段都能很好的提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2理论结合生活实践,全面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法律意识培养课堂上教学时,不能单纯的给学生讲法治理论知识,而是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去。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生活中养成的,而把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且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接近生活,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投身到实践当中去认识法律、学习法律,树立自己的法律意识。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板块学习。第一课的“生活需要法律”的内容教学中,就可以采取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举例。”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来提问学生这些内容,让学生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法制事件。学生在分析和实践当中,可以逐渐理解法律意识的培养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3.结语
核心素養背景下,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的改进,《道德与法治》课对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树立学生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且增强学生的法律使用观念。因此,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法治教育效果。通过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的教育研究,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 [J].唐正莉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18(07).
[2]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开展法制教育浅探 [J].黄雅芳 .新教师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