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休闲、旅游、度假3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界定出度假的概念;通过对度假者行为特征的分析,寻找度假者对度假产品的需求;通过对度假区空间布局的解析,分析度假区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基于对度假产业发展集群的研究,探索度假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中国度假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中产阶层。真正的度假时代的到来,是以中产阶层为基础的度假时代的到来为标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端服务设施建设。
[关键词] 度假;旅游;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9-0012-08
度假是旅游的一种方式,是对旅游行为的深化。目前,度假在学术界已有较多讨论,但已有的讨论中存在休闲、度假、旅游3种概念混用的现象,常会出现“休闲度假”、“旅游度假”等词汇,让人对度假产生较深的误解,影响了对度假的系统研究。因此,理性辨析度假的概念,分析度假者的行为特征,探索度假产业发展的模式,构建度假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不仅是度假研究的起点,更是度假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度假概念的辨析
(一)休闲与旅游
1 休闲
国外休闲研究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国内休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成果都很丰富。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外学者的视角迥异。西方学者从休闲与时间的关系角度、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与消费社会学角度探讨休闲的定义,中国学者则偏向于从实际效用的角度界定休闲的概念,突出休闲与时间的关系,认为休闲是对闲暇时间的支配。本文则从休闲与工作关系的层面界定休闲,将休闲定义为“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
2 旅游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概念的研究众多,本文不再赘述。在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上,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大多将旅游视为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较高层次的休闲,认为休闲与旅游有着共同的基础,旅游作为活动范畴是从休闲中分离出来的,二者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中。
本文认为,旅游是在休闲时间离开常住生活地到旅游目的地停留一定时间,又回到常住地的体验过程和旅行经历,是人寻找心灵家园和放松身心的游憩活动。尽管休闲与旅游在概念辨析上较清晰,休闲与度假、旅游与度假的关系则混淆不清,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未从真正意义上界定度假。
(二)度假
1 休闲与度假的混用
西方研究度假的学者,以理玻(Leiper)、斯传普(strapp)、皮尔斯(Pearce)为代表,他们将度假视为一种休闲的方式,从休闲的角度定义度假。理玻将度假视为满足休息、放松、娱乐目的的生活方式;斯传普认为“度假是人们在假日期间外出,放松身体与精神,是一种以消闲、健身、娱乐、社交为目的的旅游形式与康体休闲方式”。
国内的度假研究者中,以王崧、魏小安、徐菊凤等学者为代表,从休闲的视角界定度假。王崧等将度假视为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徐菊凤将“休闲度假”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在常住地以外的地方进行较少流动性、达到精神和身体放松目的的休闲旅游方式”。魏小安认为,度假是休闲的一个主体方式,休闲和度假不能并列,休闲是一个总的概念,度假是一个属的概念。
2 旅游与度假的混用
西方研究度假的学者中,以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莫里森等(Morrison,et al.)人为代表,将度假定义为一种旅游方式。斯沃布鲁克认为度假是一种享乐旅游,是一种获得身心愉悦与社会交往的旅游方式;莫里森将海滨和温泉旅游度假活动视为早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度假旅游之先驱。
中国研究度假的学者中,以吴必虎、周建明、王大悟等人为代表,将度假定位为“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吴必虎认为度假旅游是利用假期在一地相对较少流动性进行休闲和娱乐的旅游方式;周建明将度假描述为以消磨闲暇、健身为重要目的旅游活动;王大悟认为,度假旅游就是一种假期进行的旅游活动。
度假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活动,但度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它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学者们或以旅游界定之,或以休闲界定之,但仍然语焉不详。
3 度假究竟如何界定?
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没有严格区分“休闲”、“旅游”与“度假”。“度假”往往和“旅游”、“休闲”一同出现,构成“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度假”等术语,最终将度假界定为一种休闲或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度假与休闲、旅游的区别、联系人手,界定什么是度假。
(1)休闲、旅游、度假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休闲、旅游、度假的区别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度假需要比休闲、旅游更高的经济能力。经济学界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形态主要是以观光为主;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转化;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升级;达到5000美元时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因此,度假往往需要更高的经济水平来支撑。第二,度假需要比休闲、旅游更多的时间。与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活动相比,度假在一地花费的时间更多。度假不仅需要更长的闲暇时间,也强调度假生活中的“闲心”,这是度假动机中所追求的“闲情逸致”。第三,度假比休闲、旅游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更加追求深度的体验与健康养生。获得身心的愉悦是度假的动机,与旅游、休闲相似,而比旅游、休闲要求更高、更直接。抛去求知、磨炼、修学等诸多繁杂要求(虽然这些收获在度假中可以是附带获得的),在闲适中体验着美好,放松身心,获得愉悦的深度体验,追求养生健康,是度假者的根本需求。第四,度假比休闲、旅游更加专业化。度假需要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和装备作支撑,如滑雪、高尔夫、潜水等。
其次,休闲、旅游、度假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休闲是与工作相对的概念,不仅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对,休闲活动也包括工作以外的一切活动。而旅游是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度假是旅游的一种高级行为方式。第二,根据休闲的空间与休闲的功能,构建出休闲的梯次图,将休闲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的休闲与高层次的休闲(如图l所示)。基本层次的休闲包括4种休闲方式,分别是家中的休闲、社区的休闲与城市的休闲及城郊的休闲。家中休闲环境的营造是家庭内部的工作,因此家庭的工作实际上在广义上也是一种休闲;而社区与城市休闲环境的营造则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基本层次的休闲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花费不高,前提是有时间,因此,打造良好的社区与城市休闲及城郊的休闲环境,是实现民众休闲权利的重要条件。高层次的休闲包括两种休闲方式,即旅游与度假。因此,旅游与度假都是休闲活动的方式,只是旅游与度假的开展比基本层次休闲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2)度假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通过区分休闲、旅游、度假的概念,本文将度假界定为:人们在闲暇之余,较长时间停留在度假目的地,以家庭为主要组织方式的、以中高端消费为消费特征的、以多样化的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度假由主体、内容、客体三大要素构成:
第一,度假的主体就是度假者,即:具有度假意愿和度假能力,从事度假活动的人。度假者通常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群体。其中,中产阶层不仅是度假的主体,更是度假的主力。第二,度假的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户外运动等体验性的活动,所有能够满足度假者放松身心和多种体验的活动都是度假的内容。度假的内容有着相当鲜明的特征,不仅是对旅游的深度体验,更是一种专业化的生活方式。第三,度假的客体是度假者度假行为指向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包括度假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度假设施、度假服务、度假装备等。
二、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及对度假产品的要求
(一)度假者的行为特征
度假者具有7大行为特征:
1 度假的主体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度假时代的到来是度假产业成熟的标志。从全球视域来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其社会结构呈“橄榄型”结构。位于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收入中等的中产阶层,受过中等或者以上的教育,以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3日发布了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定义的中产阶层,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
因此,度假主体中产阶层的培育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阶层发育相联系的。“橄榄型”结构的西方国家,正是随着其中产阶层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成为西方社会度假的主力,率先进入了度假时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1999年为1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2003年已接近20%,按这个势头发展,到2020年可达38%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会产生更多的中产阶层,这一点毫无疑问。
2 在消费水平上,度假消费有着中高端的消费特征,表现在度假者对度假地的设施水平和食、住、娱乐等接待服务要求较高,在目的地长时间停留,拉升了度假的整体消费水平。
3 在行为方式上,度假有着“点对点、以度假目的地为大本营的轮轴式”的度假行为模式。度假者行为目标明确,直接从居住地出发到达度假目的地开展度假活动,呈现出“点对点”的直线特征,在居住地与度假目的地之间甚少停留。到达度假目的地后,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往往呈现出以住宿地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状空间位移的特点。
4 度假市场以家庭为主,不存在所谓的“商务度假”市场。度假的主要组织方式为家庭、朋友式散客,家庭是度假最主要的目标市场。“商务”不是度假的目标市场,真正的度假应当是完全抛却工作的,而“商务”是以商业洽谈、商业往来为目的的社会交往,不脱离工作,“商务度假”是工作的一部分,与度假的动机、目的根本相悖。
据统计,1994年有2800万美国人合家旅行,1995年到访香港的东南亚及南亚游客有41%以家庭为单位。而根据美国旅游业协会(TIA)的统计显示,从2000年开始家庭旅游不断升温,2003年由两代或三代人组成的家庭旅游团占全美旅游总数的38%。最新的《美国运通消费与储蓄追踪》(AmeFican Express spending&Saving Tracker)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式出游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占51%。家庭集体外出旅游与度假正成为一种主流。而欧洲的许多度假地提供的住宿旅游产品,以家庭度假游客为目标客户的家庭公寓、别墅等住宿产品占了大部分,也能充分反映度假市场动态。
5 在活动内容方面,度假的康乐活动往往多为丰富的自助活动项目。康乐活动与纯粹的娱乐消遣有别;名副其实的康乐活动是增进健康快乐的。因此,度假生活往往与健身、养生、户外运动密不可分。
6 在服务水平上,度假地服务和度假活动有着较高的专业化特征。从狭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度假本是一种在异地短暂的专业化的生活方式。度假者离开常住地,为了获得新的生活体验,会选择异于其日常生活的度假地,且与日常生活要求相比有较高的专业化活动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度假地服务的专业化表现在度假产品的专业化与度假服务的专业化两方面。而度假生活的深度体验往往也与专业化的装备相联系。
7 在交通运输方面,度假者要求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这是度假的有力支撑。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当同时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以及交通运输机制和运营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对度假产品的要求
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度假者对度假产品的要求。度假的本质实际上是度假者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方式生活,所以会在度假地度过较长一段时间,在度假地寻找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度假者对度假产品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对环境、气候条件要求高。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水质量好,森林覆盖率大,是度假者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要素在度假地直接转化成了度假产品。这是资源直接转化为产品的特例。
2 游乐、娱乐、康乐产品类型多样。宜老、宜少的各类产品丰富多彩,户外运动项目众多,适宜不同家庭、不同年龄阶段度假者的多样化选择。并且动与静的产品搭配适宜,文化类型多元,能满足不同度假者的口味。
3 专业化的度假生活和深度的体验。度假地要为度假者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如提供高尔夫的技术培训和装备等,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培养专业化的度假者,将度假者对度假的体验引向深入,也才会有更多的回头客。
4 度假地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场景和氛围也是难得的度假产品,未来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将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场景氛围的竞争①。场景氛围的营造与度假地的主题是密不可分的,要通过色彩、灯光、机械、独特的空间和环境等来营造场景和氛围,迪斯尼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
5 舒适、精致、人性化和时尚感。舒适的环境(包括餐饮和购物等)、精致的设施、人性化的服务、时尚化的感受,是度假产品富有生命力和持续吸引力的关键。
三、度假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
笔者认为,度假区就是一个满足度假者需求,能为度假者提供系统服务,让度假者可以放松身心、追求愉悦体验,独具特色,具有度假环境、度假产品和度假产业的地方。
度假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度假区空间布局的核心,度假产业空间布局决定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形态。本文总结出度假区的4大基本空间布局模型。
1 度假医空间布局形态之一:单核式空间布局模型 单核式空间布局指度假产业集中于一个地方,度假者也主要是直奔此地度假。度假区的单核包含一个中心吸引物或一个吸引物聚集体。
单核式空间布局需要完备的度假产业(包括度假支撑系统和服务设施),可以在区域内为度假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与其他类型空间布局的度假区相比,单核式度假区往往更倾向于围绕着已建有城市、城镇与景区的产业区域开发,因为开辟出一个新区(产业区)意味着要比依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承担更大的风险。许多温泉度假地就属于此类型。
2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二:大本营式空间布局
大本营式空间布局的度假区,指度假产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一个大本营,即大本营实现产业集聚,是游客主要集散地和游客主要的度假生活地,产业关联度高。此外,周边分布着若干次级产业集中点,规模较小,可能是度假小镇或度假社区,是度假者光顾的去处。每个次级中心点周边又有多个观光点、休闲点或专项旅游点,游客做短暂停留。这样就构成度假产业集群。
3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三:带状空间布局模型
受地形特征、资源分布状况、城镇布局或道路交通等因素限制,度假区空间布局可能形成带状分布形态,如图4所示。带状空间可以是一个街区,也可以是以带状空间为主的带状区域,本质上,带状空间布局是依托度假产业带形成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在带状空间布局中,所有度假产业均呈现带状分布,各产业要素通过带状空间的安排或组织,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联与有节奏的变化,在整个带状空间中构成连续而变化的系统。在这一带状区域中,产业连续分布在多个节点和组团上,产业分工较明确,度假区进行了较合理的功能分区,以避免重复建设,尽量做到产品的差异化,如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海岸。
4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四:点轴式空间布局模型
点轴式空间布局中的点就是中心城镇或度假区,而轴则是它们之间的联结通道。在度假区点轴空间布局中,城镇与度假区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交通沿线一些次一级的城镇和度假区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交通沿线的轴带发展,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域空间内的度假区、城镇发展。度假产业通过点轴式空间布局,实现了产业在点上的空间聚集,使点成为度假区产业增长中心。当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聚集在点上的集中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中心将逐步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四、度假产业集群
度假产业是为度假者提供度假活动中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度假产业是最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的。
(一)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有3个基本的要素,即产业链、产业关联和企业集团。
1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从产业集群的结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链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产业关联“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处在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向、后向、横向的产业联系”。产业关联实质是一定区域内企业间以各种投入品与产品为纽带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度越强,则区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越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更加突出。
3 根据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定义,企业集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以资本为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度假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 度假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具有内外(产业)高关联性
度假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包括两个方面: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与度假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1)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度假产业实际是由众多行业和部门复合而成的综合性产业。度假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需求的多重性决定了度假产品的组合性,而度假产品的组合性又决定了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第一,从度假产品生产的角度而言,度假产业不仅仅是生产度假要素,更多的是配置度假要素,通过对各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采购,配置出度假产业的基本要素,而生产“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产业成为度假的内部产业,它们之间紧密结合,不仅内部关联度高,而且相互依附性强。第二,从度假产品消费的角度而言,度假者正是因为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某种需要,产生了度假需求和度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度假者作为消费者和许多行业发生了经济交换。因此,度假产业就成为生产或提供度假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集合。
(2)度假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第一,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管没有确切的国内数据证明度假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产业关联度与影响力的关系,但度假的中高端消费水平特征与成熟度假产业中度假消费的普遍存在共同决定了度假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强大影响力。第二,度假产业对其他各类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采购横跨了国民经济的多类产业,度假作为最终产品供度假者消费,而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中间产品的采购与消费恰恰体现了度假对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2 度假产业的集团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进行集团化产业发展,既是度假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是度假产业的基本特征。
(1)“龙头带动关联企业”的度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即要求度假产业集群内有一个或多个强劲的凝聚中心“龙头”,依托“龙头”,根据功能组合的需要,其他的度假产品对此进行补充和丰富,从而形成完整的度假产业体系。
(2)龙头企业的龙头地位表现在产品龙头与形象龙头上,度假地内的核心产品常常是由龙头企业提供,整个度假地的产品体系也是以此为中心;而在度假地区域形象上,龙头企业往往掩盖了其他企业形象,甚至超越了整个度假地的范围,成为一个地区的代名词。
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功能的差异化发展,在度假地内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还能让区内的基础设施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核心产业下的产业多样性,既可以为度假者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也满足了不同度假者多样化的度假需求。因此,“龙头带动关联企业”的度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无疑既增强了企业各自的抗风险能力, 又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市场竞争力。
五、度假的主流趋势及对度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走出度假是富豪生活的误区
一提到“度假”,许多人会想到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奢华的享受与高昂的价格,在世界很多地方,例如迪拜,度假似乎成为富豪的专利。而一些度假者对度假的奢华要求日益增长,有些甚至失去理性,让“度假”成为攀比炫富的符号,体现了一种炫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所引领的度假消费价值观,模糊了真正的度假主体,成为度假产业良性发展的最大阻碍。当然,高端度假、奢华度假产品的建设也是必要的,然而它只是面向小众人群。我们不能以奢华作为度假时尚的风向标,否则像迪拜一样,整个社会就会失衡。
(二)度假的主力应当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是度假消费的主要群体,在度假消费中,社会阶层与消费空间、消费层次基本成正比,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与社会阶层紧密联系。中产阶层处于“上”与“下”之间,占有与其阶层相适应的、用于度假消费的生活资料,有度假经济基础,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与福利保障,即使面对风险性社会,也有度假的时间与心情,因此成为度假,尤其是大众度假的主体。
度假也是中产阶层建构身份认同的途径之一。中产阶层通过度假构建身份认同,是中国社会结构走进良性发展的标志之一。中产阶层的度假是都市文化中的一种区隔行为,通过特定的度假消费,体现与其他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达到自我认同、定位身份、体现个体差异的目的。
中国度假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度假主力——中产阶层不够强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1年问卷调查总汇,中国社会由十大阶层构成,其中“现代社会应有的社会阶层,中国都有了……然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离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就结构形态而言,这还只是一个中底层过大、中上层没有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一个洋葱头的阶层结构形态。
中国的度假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我们希望把2015年定为中国的度假元年,因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推算,届时估计有30%左右的中产阶层群体。虽然30%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度假人群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大。
(三)对度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中产阶层度假时代应当以家庭为主要度假单位,这对度假酒店设计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度假酒店的设计应当破除以“标间”设计为主的定势思维,向度假公寓的设计方向发展。度假公寓的客房单元设计应当照顾到家庭度假的特点及需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功能需求。度假公寓的发展将是度假地发展的主力住宿产品之一,它迎合了度假者换一个地方生活的度假理念和行为方式。
第二,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换一种环境生活。因此,度假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应当坚持“情景合一、心景互动”的原则。例如度假酒店中大空间、大露台的设计,就是通过空间尺度的放大拉近了度假者与度假环境的关系,让酒店中的人与酒店外在的场景实现互动,让度假者真正体验到“换一种环境的生活滋味”。度假酒店设计特别讲究空间、环境的融合,人与景的互动。
第三,度假地的发展会带来度假地产的发展,但是度假地产是果不是因,只有度假产业发展起来了,度假地产才能良性发展。而度假地产的发展又以度假公寓为主要形态,度假公寓大量需求的存在又是以中产阶层度假时代的到来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些条件,度假地产就会成为泡沫。
第四,度假产业链在聚集区内纵向与横向方面不断延伸的过程也就是度假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度假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为度假地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度假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是产业链不断延伸和优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过程。度假产业最有条件形成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其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市场吸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五,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本质上是度假区的功能划分和产业空间布局,是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合理分配,对度假目的地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单核式、大本营式、带状式(或带状组团式)、点轴式4种主要空间布局形态,尤其是大本营式空间布局形态,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且更方便度假者长期停留和参加多种户外活动。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受制于度假资源分布、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结语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岛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不仅在于海南本身,也在于国家通过国家战略发展形式吹响了中国全民休闲度假的号角。随着度假生活时代的来临,度假研究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前景,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现象的表述与分析,更是一种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的现实研究。
[关键词] 度假;旅游;休闲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9-0012-08
度假是旅游的一种方式,是对旅游行为的深化。目前,度假在学术界已有较多讨论,但已有的讨论中存在休闲、度假、旅游3种概念混用的现象,常会出现“休闲度假”、“旅游度假”等词汇,让人对度假产生较深的误解,影响了对度假的系统研究。因此,理性辨析度假的概念,分析度假者的行为特征,探索度假产业发展的模式,构建度假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不仅是度假研究的起点,更是度假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度假概念的辨析
(一)休闲与旅游
1 休闲
国外休闲研究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国内休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成果都很丰富。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中外学者的视角迥异。西方学者从休闲与时间的关系角度、心理学角度、哲学角度与消费社会学角度探讨休闲的定义,中国学者则偏向于从实际效用的角度界定休闲的概念,突出休闲与时间的关系,认为休闲是对闲暇时间的支配。本文则从休闲与工作关系的层面界定休闲,将休闲定义为“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之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
2 旅游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概念的研究众多,本文不再赘述。在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上,也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大多将旅游视为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是较高层次的休闲,认为休闲与旅游有着共同的基础,旅游作为活动范畴是从休闲中分离出来的,二者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中。
本文认为,旅游是在休闲时间离开常住生活地到旅游目的地停留一定时间,又回到常住地的体验过程和旅行经历,是人寻找心灵家园和放松身心的游憩活动。尽管休闲与旅游在概念辨析上较清晰,休闲与度假、旅游与度假的关系则混淆不清,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未从真正意义上界定度假。
(二)度假
1 休闲与度假的混用
西方研究度假的学者,以理玻(Leiper)、斯传普(strapp)、皮尔斯(Pearce)为代表,他们将度假视为一种休闲的方式,从休闲的角度定义度假。理玻将度假视为满足休息、放松、娱乐目的的生活方式;斯传普认为“度假是人们在假日期间外出,放松身体与精神,是一种以消闲、健身、娱乐、社交为目的的旅游形式与康体休闲方式”。
国内的度假研究者中,以王崧、魏小安、徐菊凤等学者为代表,从休闲的视角界定度假。王崧等将度假视为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徐菊凤将“休闲度假”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在常住地以外的地方进行较少流动性、达到精神和身体放松目的的休闲旅游方式”。魏小安认为,度假是休闲的一个主体方式,休闲和度假不能并列,休闲是一个总的概念,度假是一个属的概念。
2 旅游与度假的混用
西方研究度假的学者中,以斯沃布鲁克(Swarbrooke)、莫里森等(Morrison,et al.)人为代表,将度假定义为一种旅游方式。斯沃布鲁克认为度假是一种享乐旅游,是一种获得身心愉悦与社会交往的旅游方式;莫里森将海滨和温泉旅游度假活动视为早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度假旅游之先驱。
中国研究度假的学者中,以吴必虎、周建明、王大悟等人为代表,将度假定位为“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方式。吴必虎认为度假旅游是利用假期在一地相对较少流动性进行休闲和娱乐的旅游方式;周建明将度假描述为以消磨闲暇、健身为重要目的旅游活动;王大悟认为,度假旅游就是一种假期进行的旅游活动。
度假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活动,但度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它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学者们或以旅游界定之,或以休闲界定之,但仍然语焉不详。
3 度假究竟如何界定?
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没有严格区分“休闲”、“旅游”与“度假”。“度假”往往和“旅游”、“休闲”一同出现,构成“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度假”等术语,最终将度假界定为一种休闲或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度假与休闲、旅游的区别、联系人手,界定什么是度假。
(1)休闲、旅游、度假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休闲、旅游、度假的区别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度假需要比休闲、旅游更高的经济能力。经济学界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形态主要是以观光为主;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转化;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升级;达到5000美元时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因此,度假往往需要更高的经济水平来支撑。第二,度假需要比休闲、旅游更多的时间。与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旅游活动相比,度假在一地花费的时间更多。度假不仅需要更长的闲暇时间,也强调度假生活中的“闲心”,这是度假动机中所追求的“闲情逸致”。第三,度假比休闲、旅游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更加追求深度的体验与健康养生。获得身心的愉悦是度假的动机,与旅游、休闲相似,而比旅游、休闲要求更高、更直接。抛去求知、磨炼、修学等诸多繁杂要求(虽然这些收获在度假中可以是附带获得的),在闲适中体验着美好,放松身心,获得愉悦的深度体验,追求养生健康,是度假者的根本需求。第四,度假比休闲、旅游更加专业化。度假需要有更加专业的技术和装备作支撑,如滑雪、高尔夫、潜水等。
其次,休闲、旅游、度假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休闲是与工作相对的概念,不仅闲暇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对,休闲活动也包括工作以外的一切活动。而旅游是休闲的一种行为方式,度假是旅游的一种高级行为方式。第二,根据休闲的空间与休闲的功能,构建出休闲的梯次图,将休闲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层次的休闲与高层次的休闲(如图l所示)。基本层次的休闲包括4种休闲方式,分别是家中的休闲、社区的休闲与城市的休闲及城郊的休闲。家中休闲环境的营造是家庭内部的工作,因此家庭的工作实际上在广义上也是一种休闲;而社区与城市休闲环境的营造则更多是政府的责任。基本层次的休闲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花费不高,前提是有时间,因此,打造良好的社区与城市休闲及城郊的休闲环境,是实现民众休闲权利的重要条件。高层次的休闲包括两种休闲方式,即旅游与度假。因此,旅游与度假都是休闲活动的方式,只是旅游与度假的开展比基本层次休闲的开展有着更高的要求。
(2)度假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通过区分休闲、旅游、度假的概念,本文将度假界定为:人们在闲暇之余,较长时间停留在度假目的地,以家庭为主要组织方式的、以中高端消费为消费特征的、以多样化的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度假由主体、内容、客体三大要素构成:
第一,度假的主体就是度假者,即:具有度假意愿和度假能力,从事度假活动的人。度假者通常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群体。其中,中产阶层不仅是度假的主体,更是度假的主力。第二,度假的内容包括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户外运动等体验性的活动,所有能够满足度假者放松身心和多种体验的活动都是度假的内容。度假的内容有着相当鲜明的特征,不仅是对旅游的深度体验,更是一种专业化的生活方式。第三,度假的客体是度假者度假行为指向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包括度假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度假设施、度假服务、度假装备等。
二、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及对度假产品的要求
(一)度假者的行为特征
度假者具有7大行为特征:
1 度假的主体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度假时代的到来是度假产业成熟的标志。从全球视域来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其社会结构呈“橄榄型”结构。位于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收入中等的中产阶层,受过中等或者以上的教育,以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世界银行2006年12月13日发布了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定义的中产阶层,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
因此,度假主体中产阶层的培育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阶层发育相联系的。“橄榄型”结构的西方国家,正是随着其中产阶层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成为西方社会度假的主力,率先进入了度假时代。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中,中产阶层1999年为1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2003年已接近20%,按这个势头发展,到2020年可达38%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会产生更多的中产阶层,这一点毫无疑问。
2 在消费水平上,度假消费有着中高端的消费特征,表现在度假者对度假地的设施水平和食、住、娱乐等接待服务要求较高,在目的地长时间停留,拉升了度假的整体消费水平。
3 在行为方式上,度假有着“点对点、以度假目的地为大本营的轮轴式”的度假行为模式。度假者行为目标明确,直接从居住地出发到达度假目的地开展度假活动,呈现出“点对点”的直线特征,在居住地与度假目的地之间甚少停留。到达度假目的地后,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往往呈现出以住宿地为中心向四周进行辐射状空间位移的特点。
4 度假市场以家庭为主,不存在所谓的“商务度假”市场。度假的主要组织方式为家庭、朋友式散客,家庭是度假最主要的目标市场。“商务”不是度假的目标市场,真正的度假应当是完全抛却工作的,而“商务”是以商业洽谈、商业往来为目的的社会交往,不脱离工作,“商务度假”是工作的一部分,与度假的动机、目的根本相悖。
据统计,1994年有2800万美国人合家旅行,1995年到访香港的东南亚及南亚游客有41%以家庭为单位。而根据美国旅游业协会(TIA)的统计显示,从2000年开始家庭旅游不断升温,2003年由两代或三代人组成的家庭旅游团占全美旅游总数的38%。最新的《美国运通消费与储蓄追踪》(AmeFican Express spending&Saving Tracker)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式出游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占51%。家庭集体外出旅游与度假正成为一种主流。而欧洲的许多度假地提供的住宿旅游产品,以家庭度假游客为目标客户的家庭公寓、别墅等住宿产品占了大部分,也能充分反映度假市场动态。
5 在活动内容方面,度假的康乐活动往往多为丰富的自助活动项目。康乐活动与纯粹的娱乐消遣有别;名副其实的康乐活动是增进健康快乐的。因此,度假生活往往与健身、养生、户外运动密不可分。
6 在服务水平上,度假地服务和度假活动有着较高的专业化特征。从狭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度假本是一种在异地短暂的专业化的生活方式。度假者离开常住地,为了获得新的生活体验,会选择异于其日常生活的度假地,且与日常生活要求相比有较高的专业化活动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度假地服务的专业化表现在度假产品的专业化与度假服务的专业化两方面。而度假生活的深度体验往往也与专业化的装备相联系。
7 在交通运输方面,度假者要求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这是度假的有力支撑。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当同时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以及交通运输机制和运营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对度假产品的要求
度假者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度假者对度假产品的要求。度假的本质实际上是度假者换一个地方、换一种方式生活,所以会在度假地度过较长一段时间,在度假地寻找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度假者对度假产品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对环境、气候条件要求高。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水质量好,森林覆盖率大,是度假者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要素在度假地直接转化成了度假产品。这是资源直接转化为产品的特例。
2 游乐、娱乐、康乐产品类型多样。宜老、宜少的各类产品丰富多彩,户外运动项目众多,适宜不同家庭、不同年龄阶段度假者的多样化选择。并且动与静的产品搭配适宜,文化类型多元,能满足不同度假者的口味。
3 专业化的度假生活和深度的体验。度假地要为度假者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如提供高尔夫的技术培训和装备等,这些专业化的服务有利于培养专业化的度假者,将度假者对度假的体验引向深入,也才会有更多的回头客。
4 度假地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场景和氛围也是难得的度假产品,未来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将不再是资源的竞争,而是场景氛围的竞争①。场景氛围的营造与度假地的主题是密不可分的,要通过色彩、灯光、机械、独特的空间和环境等来营造场景和氛围,迪斯尼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
5 舒适、精致、人性化和时尚感。舒适的环境(包括餐饮和购物等)、精致的设施、人性化的服务、时尚化的感受,是度假产品富有生命力和持续吸引力的关键。
三、度假区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
笔者认为,度假区就是一个满足度假者需求,能为度假者提供系统服务,让度假者可以放松身心、追求愉悦体验,独具特色,具有度假环境、度假产品和度假产业的地方。
度假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度假区空间布局的核心,度假产业空间布局决定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形态。本文总结出度假区的4大基本空间布局模型。
1 度假医空间布局形态之一:单核式空间布局模型 单核式空间布局指度假产业集中于一个地方,度假者也主要是直奔此地度假。度假区的单核包含一个中心吸引物或一个吸引物聚集体。
单核式空间布局需要完备的度假产业(包括度假支撑系统和服务设施),可以在区域内为度假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与其他类型空间布局的度假区相比,单核式度假区往往更倾向于围绕着已建有城市、城镇与景区的产业区域开发,因为开辟出一个新区(产业区)意味着要比依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承担更大的风险。许多温泉度假地就属于此类型。
2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二:大本营式空间布局
大本营式空间布局的度假区,指度假产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一个大本营,即大本营实现产业集聚,是游客主要集散地和游客主要的度假生活地,产业关联度高。此外,周边分布着若干次级产业集中点,规模较小,可能是度假小镇或度假社区,是度假者光顾的去处。每个次级中心点周边又有多个观光点、休闲点或专项旅游点,游客做短暂停留。这样就构成度假产业集群。
3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三:带状空间布局模型
受地形特征、资源分布状况、城镇布局或道路交通等因素限制,度假区空间布局可能形成带状分布形态,如图4所示。带状空间可以是一个街区,也可以是以带状空间为主的带状区域,本质上,带状空间布局是依托度假产业带形成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在带状空间布局中,所有度假产业均呈现带状分布,各产业要素通过带状空间的安排或组织,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联与有节奏的变化,在整个带状空间中构成连续而变化的系统。在这一带状区域中,产业连续分布在多个节点和组团上,产业分工较明确,度假区进行了较合理的功能分区,以避免重复建设,尽量做到产品的差异化,如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海岸。
4 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之四:点轴式空间布局模型
点轴式空间布局中的点就是中心城镇或度假区,而轴则是它们之间的联结通道。在度假区点轴空间布局中,城镇与度假区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交通沿线一些次一级的城镇和度假区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交通沿线的轴带发展,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用,带动整个地域空间内的度假区、城镇发展。度假产业通过点轴式空间布局,实现了产业在点上的空间聚集,使点成为度假区产业增长中心。当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聚集在点上的集中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中心将逐步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四、度假产业集群
度假产业是为度假者提供度假活动中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诸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度假产业是最可能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的。
(一)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
迈克·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有3个基本的要素,即产业链、产业关联和企业集团。
1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从产业集群的结构角度看,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链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产业关联“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处在相同或是相近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向、后向、横向的产业联系”。产业关联实质是一定区域内企业间以各种投入品与产品为纽带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度越强,则区域经济发展的凝聚力越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更加突出。
3 根据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定义,企业集团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以资本为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度假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1 度假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具有内外(产业)高关联性
度假产业的产业关联性包括两个方面: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与度假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1)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度假产业实际是由众多行业和部门复合而成的综合性产业。度假者对食、住、行、游、购、娱等生活需求的多重性决定了度假产品的组合性,而度假产品的组合性又决定了度假内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第一,从度假产品生产的角度而言,度假产业不仅仅是生产度假要素,更多的是配置度假要素,通过对各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采购,配置出度假产业的基本要素,而生产“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产业成为度假的内部产业,它们之间紧密结合,不仅内部关联度高,而且相互依附性强。第二,从度假产品消费的角度而言,度假者正是因为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某种需要,产生了度假需求和度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度假者作为消费者和许多行业发生了经济交换。因此,度假产业就成为生产或提供度假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集合。
(2)度假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第一,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尽管没有确切的国内数据证明度假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产业关联度与影响力的关系,但度假的中高端消费水平特征与成熟度假产业中度假消费的普遍存在共同决定了度假对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强大影响力。第二,度假产业对其他各类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采购横跨了国民经济的多类产业,度假作为最终产品供度假者消费,而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中间产品的采购与消费恰恰体现了度假对外部产业的高关联性。
2 度假产业的集团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进行集团化产业发展,既是度假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是度假产业的基本特征。
(1)“龙头带动关联企业”的度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即要求度假产业集群内有一个或多个强劲的凝聚中心“龙头”,依托“龙头”,根据功能组合的需要,其他的度假产品对此进行补充和丰富,从而形成完整的度假产业体系。
(2)龙头企业的龙头地位表现在产品龙头与形象龙头上,度假地内的核心产品常常是由龙头企业提供,整个度假地的产品体系也是以此为中心;而在度假地区域形象上,龙头企业往往掩盖了其他企业形象,甚至超越了整个度假地的范围,成为一个地区的代名词。
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模式通过功能的差异化发展,在度假地内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还能让区内的基础设施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核心产业下的产业多样性,既可以为度假者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也满足了不同度假者多样化的度假需求。因此,“龙头带动关联企业”的度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无疑既增强了企业各自的抗风险能力, 又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市场竞争力。
五、度假的主流趋势及对度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走出度假是富豪生活的误区
一提到“度假”,许多人会想到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奢华的享受与高昂的价格,在世界很多地方,例如迪拜,度假似乎成为富豪的专利。而一些度假者对度假的奢华要求日益增长,有些甚至失去理性,让“度假”成为攀比炫富的符号,体现了一种炫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所引领的度假消费价值观,模糊了真正的度假主体,成为度假产业良性发展的最大阻碍。当然,高端度假、奢华度假产品的建设也是必要的,然而它只是面向小众人群。我们不能以奢华作为度假时尚的风向标,否则像迪拜一样,整个社会就会失衡。
(二)度假的主力应当是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是度假消费的主要群体,在度假消费中,社会阶层与消费空间、消费层次基本成正比,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与社会阶层紧密联系。中产阶层处于“上”与“下”之间,占有与其阶层相适应的、用于度假消费的生活资料,有度假经济基础,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与福利保障,即使面对风险性社会,也有度假的时间与心情,因此成为度假,尤其是大众度假的主体。
度假也是中产阶层建构身份认同的途径之一。中产阶层通过度假构建身份认同,是中国社会结构走进良性发展的标志之一。中产阶层的度假是都市文化中的一种区隔行为,通过特定的度假消费,体现与其他阶层生活方式的差异,达到自我认同、定位身份、体现个体差异的目的。
中国度假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度假主力——中产阶层不够强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1年问卷调查总汇,中国社会由十大阶层构成,其中“现代社会应有的社会阶层,中国都有了……然而,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离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就结构形态而言,这还只是一个中底层过大、中上层没有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一个洋葱头的阶层结构形态。
中国的度假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我们希望把2015年定为中国的度假元年,因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推算,届时估计有30%左右的中产阶层群体。虽然30%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所以度假人群的绝对数量仍然较大。
(三)对度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中产阶层度假时代应当以家庭为主要度假单位,这对度假酒店设计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度假酒店的设计应当破除以“标间”设计为主的定势思维,向度假公寓的设计方向发展。度假公寓的客房单元设计应当照顾到家庭度假的特点及需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功能需求。度假公寓的发展将是度假地发展的主力住宿产品之一,它迎合了度假者换一个地方生活的度假理念和行为方式。
第二,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换一种环境生活。因此,度假场景与氛围的营造应当坚持“情景合一、心景互动”的原则。例如度假酒店中大空间、大露台的设计,就是通过空间尺度的放大拉近了度假者与度假环境的关系,让酒店中的人与酒店外在的场景实现互动,让度假者真正体验到“换一种环境的生活滋味”。度假酒店设计特别讲究空间、环境的融合,人与景的互动。
第三,度假地的发展会带来度假地产的发展,但是度假地产是果不是因,只有度假产业发展起来了,度假地产才能良性发展。而度假地产的发展又以度假公寓为主要形态,度假公寓大量需求的存在又是以中产阶层度假时代的到来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些条件,度假地产就会成为泡沫。
第四,度假产业链在聚集区内纵向与横向方面不断延伸的过程也就是度假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度假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为度假地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度假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是产业链不断延伸和优化、产业关联度越来越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过程。度假产业最有条件形成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产业集群,其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市场吸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第五,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本质上是度假区的功能划分和产业空间布局,是生产要素在时空上的合理分配,对度假目的地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度假区空间布局的单核式、大本营式、带状式(或带状组团式)、点轴式4种主要空间布局形态,尤其是大本营式空间布局形态,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且更方便度假者长期停留和参加多种户外活动。度假区空间布局形态受制于度假资源分布、地理条件、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结语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岛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义不仅在于海南本身,也在于国家通过国家战略发展形式吹响了中国全民休闲度假的号角。随着度假生活时代的来临,度假研究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前景,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现象的表述与分析,更是一种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的现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