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题教学指的是以一定的主题为中心整合教学结构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主题教学的开展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实施的需要;高中历史新课程主题教学包含提炼教学主题、创设探究情境、研习史料、交流提升等环节。
关键词:主题教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一、 什么是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指的是以一定的主题为中心整合教学结构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目标。
主题教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莫里逊开始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实践;50年代美国学者哈纳对主题教学的含义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主题教学在美国得到推广应用。21世纪以来,国内的主题教学实践逐渐兴起。2011年黄牧航教授《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三个层次——兼论2005年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命题的主题选择》是国内较早关于主题教学的论著。
主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1. 以一定主题为中心,“一课一灵魂”;2. 注重师生的互动体验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3.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二、 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的开展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实施的需要。
(一)对知识中心主义教学的反思
在教学领域,为了追求效率,知识的碎片化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为了追求规模效应,人的成长被“工业化”,人成为工业产品,学校加班加点地挤出学生的学习时间,高压管理成为学校一种普遍的管理形态;在师生关系和师道尊严上,学生成为加工的对象而成了知识容器,教师也受知识控制,成为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人之为人的情感和思维被排除,师生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情感淡薄。对知识中心主义教学的反思呼唤回归教育的本体——人,追求更符合生活逻辑和人性发展的本真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身心体验,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这成为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以及人文积淀等18个方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史证、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对主题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新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新版统编必修教材按照时序编排,铺展历史的脉络;既求通又求全,内容的覆盖面广,知识点容量和密度偏大,除去活动课,上下册共52课,上册近一半的课文是四个子目;有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但没有展开具体叙述,显得非常抽象;这些情况会导致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紧张。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观、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的变化,要求教师建立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观、教材观。
教学观方面,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2. 任务驱动,展开探究。针对具体任务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不是围绕着知识进行;3. 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掌握的历史教学内容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
教师在教材运用处理上应根据教学主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适当取舍。
三、 高中历史新课程主题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根据课程标准,提炼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删繁就简、强干弱枝
课堂教学主题可以以“大概念”为主题,“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的、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以“人文主义”这一核心大概念作为本课教学主题。由此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了解文藝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时空观/唯物主义/历史解释);理解人文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影响(理性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时空观/唯物主义/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明确教学主题后,确立教学目标、教学主线,对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避免面面俱到。
(二)围绕主题、创设探究情境、活化课堂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特定的历史环境、理解历史中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探究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社会情境;2. 生活情境;3. 学术情境;4. 学习情境。探究情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影视图片”“史料呈现”“语言描述”“角色体验”等。
(三)任务(问题)驱动、研习史料
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或问题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特别需要有任务化、探究式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计课堂探究“问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符合学生现实水平和学业水平要求、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 根据教学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带有驱动性,与史料配套;3. 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研习史料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选择研习史料总的要求是紧扣探究主题,包含关键、有效的信息,精练为宜,来源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课外材料。同时注意“史料”类型的多样化:图表、影像、文字、文物、一手、二手史料、文献、专著、文学作品等,以便多方面培养学生辨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研习史料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及搜集方法;掌握辨析和运用史料的基本要求:判断史料的真伪及价值、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对不同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将史料作为证据论证历史。以如下课例说明:
课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前准备:教师研读课标和学情,明确教学主题(北宋中期政治社会危机)、目标和重难点,设计问题情境,查找相关历史材料。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围绕主题创设的历史情境探究问题,教师适当指导,教学过程如下:
历史情境一:
投影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1067年作,时任江宁知府
思考:1. 词的上半阕描绘了何时何地的景象?概括这幅景象所反映的历史特点。1067年南京(金陵) 太平盛世
2. 词的下半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慨六朝兴亡,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方法启示一:1. 要注意历史现象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现象等;2. 对材料进行有历史意义的解读。
历史情境二:
史料一:宋开国,宋太祖即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1
史料二:“地各有主,户或无田产,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雍熙三年七月甲午)
史料三:(宋仁宗)庆历三年王伦、张海等继而起,京东、淮南、江南、陕西、京西五六路二三十州军,数千里内杀人放火,肆意横行,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今盗贼一年多似一年;一火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全集》卷100(再论置兵御贼札子)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北宋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和史料三反映的现象有何关系?2. 史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3. 概括三则史料反映的北宋社会状况。
答案:1.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 北宋中期农民起义频繁发生。3. 北宋统治者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方法启示二:解读史料要做到:去粗取精(抓关键词,明确中心)、去伪存真(鉴别)、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前后联系,整体把握)。
历史情境三:
史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五
史料二:北宋禁军数量的增长
史料三:蔡襄《论兵十事》《强兵》: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史料四:北宋财政收支统计表
年代天禧五年(1021)皇祐元年(1049)治平二年(1065)
收入(缗)15085万余12625万余11613万余
支出(缗)12677万余“所出无余”13186万余
思考: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北宋统治者“设官分职”的目的。
2. 四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1. 加强中央集权。2. 冗官、冗兵、导致冗费(财政危机)。
方法启示三:解读图表要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历史情境四:
史料一:《北宋时期各政权疆域图》(略)
史料二: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卷五《纪纲》《厢禁军弓手土兵》《兵论》
思考:1. 材料一反映北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有何特点?2. 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在军事上存在什么问题?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能推断北宋面临什么严重问题?
答案:民族政权并立 军队战斗力低下 边患危机
方法启示四:解读地图要注意名称、图例说明、疆域等要素。
师生归纳四个历史情境所反映的北宋历史特点,由此推导本课的课堂和知识结构。课堂结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情境二
情境三
情境四
土地兼并现象
农民的反抗斗争
中央集权的加强
冗官、冗兵、冗费
辽、西夏的威胁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
本课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研习史料,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达成了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目标,是主题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课例。
(四)自主探讨、交流提升
在学生小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表达自己的看法,碰撞不同的观点,吸纳合理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共识。为了提升学生自主交流探讨的成效,给教师的建议是:1. 情境和问题设计要富有探究性、符合学生学情;2. 课堂座椅安排有利于同学交流(采用分组形式);3. 教师的讲授充分留白,把时间空间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多激励,少否定。
参考文献:
[1]姚晓岚.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20(4):17-20.
[2]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J].中国民族教育,2018.
作者简介:
吴云山,朱燕妹,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
关键词:主题教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一、 什么是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指的是以一定的主题为中心整合教学结构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为目标。
主题教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莫里逊开始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实践;50年代美国学者哈纳对主题教学的含义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主题教学在美国得到推广应用。21世纪以来,国内的主题教学实践逐渐兴起。2011年黄牧航教授《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三个层次——兼论2005年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命题的主题选择》是国内较早关于主题教学的论著。
主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1. 以一定主题为中心,“一课一灵魂”;2. 注重师生的互动体验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3.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二、 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的开展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实施的需要。
(一)对知识中心主义教学的反思
在教学领域,为了追求效率,知识的碎片化成为一种教学模式。为了追求规模效应,人的成长被“工业化”,人成为工业产品,学校加班加点地挤出学生的学习时间,高压管理成为学校一种普遍的管理形态;在师生关系和师道尊严上,学生成为加工的对象而成了知识容器,教师也受知识控制,成为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人之为人的情感和思维被排除,师生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情感淡薄。对知识中心主义教学的反思呼唤回归教育的本体——人,追求更符合生活逻辑和人性发展的本真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身心体验,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这成为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以及人文积淀等18个方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史证、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凝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对主题教学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新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新版统编必修教材按照时序编排,铺展历史的脉络;既求通又求全,内容的覆盖面广,知识点容量和密度偏大,除去活动课,上下册共52课,上册近一半的课文是四个子目;有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但没有展开具体叙述,显得非常抽象;这些情况会导致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紧张。
(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建立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观、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的变化,要求教师建立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观、教材观。
教学观方面,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2. 任务驱动,展开探究。针对具体任务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不是围绕着知识进行;3. 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理解掌握的历史教学内容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
教师在教材运用处理上应根据教学主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教材,适当取舍。
三、 高中历史新课程主题教学的实施要点
(一)根据课程标准,提炼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删繁就简、强干弱枝
课堂教学主题可以以“大概念”为主题,“大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的、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认识。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以“人文主义”这一核心大概念作为本课教学主题。由此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本课教学目标:了解文藝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时空观/唯物主义/历史解释);理解人文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影响(理性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时空观/唯物主义/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明确教学主题后,确立教学目标、教学主线,对教学过程合理安排,避免面面俱到。
(二)围绕主题、创设探究情境、活化课堂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特定的历史环境、理解历史中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
探究情境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社会情境;2. 生活情境;3. 学术情境;4. 学习情境。探究情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影视图片”“史料呈现”“语言描述”“角色体验”等。
(三)任务(问题)驱动、研习史料
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或问题链,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在教师的引领下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并在破解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特别需要有任务化、探究式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对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计课堂探究“问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符合学生现实水平和学业水平要求、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 根据教学主题和目标进行设计,带有驱动性,与史料配套;3. 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研习史料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选择研习史料总的要求是紧扣探究主题,包含关键、有效的信息,精练为宜,来源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课外材料。同时注意“史料”类型的多样化:图表、影像、文字、文物、一手、二手史料、文献、专著、文学作品等,以便多方面培养学生辨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研习史料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及搜集方法;掌握辨析和运用史料的基本要求:判断史料的真伪及价值、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对不同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将史料作为证据论证历史。以如下课例说明:
课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前准备:教师研读课标和学情,明确教学主题(北宋中期政治社会危机)、目标和重难点,设计问题情境,查找相关历史材料。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围绕主题创设的历史情境探究问题,教师适当指导,教学过程如下:
历史情境一:
投影宋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1067年作,时任江宁知府
思考:1. 词的上半阕描绘了何时何地的景象?概括这幅景象所反映的历史特点。1067年南京(金陵) 太平盛世
2. 词的下半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感慨六朝兴亡,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方法启示一:1. 要注意历史现象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现象等;2. 对材料进行有历史意义的解读。
历史情境二:
史料一:宋开国,宋太祖即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王明清:《挥麈录——余话》卷1
史料二:“地各有主,户或无田产,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雍熙三年七月甲午)
史料三:(宋仁宗)庆历三年王伦、张海等继而起,京东、淮南、江南、陕西、京西五六路二三十州军,数千里内杀人放火,肆意横行,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今盗贼一年多似一年;一火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全集》卷100(再论置兵御贼札子)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北宋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和史料三反映的现象有何关系?2. 史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3. 概括三则史料反映的北宋社会状况。
答案:1. 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 北宋中期农民起义频繁发生。3. 北宋统治者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方法启示二:解读史料要做到:去粗取精(抓关键词,明确中心)、去伪存真(鉴别)、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前后联系,整体把握)。
历史情境三:
史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二十五
史料二:北宋禁军数量的增长
史料三:蔡襄《论兵十事》《强兵》: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史料四:北宋财政收支统计表
年代天禧五年(1021)皇祐元年(1049)治平二年(1065)
收入(缗)15085万余12625万余11613万余
支出(缗)12677万余“所出无余”13186万余
思考: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北宋统治者“设官分职”的目的。
2. 四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1. 加强中央集权。2. 冗官、冗兵、导致冗费(财政危机)。
方法启示三:解读图表要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历史情境四:
史料一:《北宋时期各政权疆域图》(略)
史料二: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卷五《纪纲》《厢禁军弓手土兵》《兵论》
思考:1. 材料一反映北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有何特点?2. 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在军事上存在什么问题?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你能推断北宋面临什么严重问题?
答案:民族政权并立 军队战斗力低下 边患危机
方法启示四:解读地图要注意名称、图例说明、疆域等要素。
师生归纳四个历史情境所反映的北宋历史特点,由此推导本课的课堂和知识结构。课堂结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情境二
情境三
情境四
土地兼并现象
农民的反抗斗争
中央集权的加强
冗官、冗兵、冗费
辽、西夏的威胁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
本课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研习史料,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活动中达成了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目标,是主题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课例。
(四)自主探讨、交流提升
在学生小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表达自己的看法,碰撞不同的观点,吸纳合理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形成共识。为了提升学生自主交流探讨的成效,给教师的建议是:1. 情境和问题设计要富有探究性、符合学生学情;2. 课堂座椅安排有利于同学交流(采用分组形式);3. 教师的讲授充分留白,把时间空间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多激励,少否定。
参考文献:
[1]姚晓岚.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2020(4):17-20.
[2]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J].中国民族教育,2018.
作者简介:
吴云山,朱燕妹,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