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与美相遇、相悦。师生在与“景观之美”“行走之美”“课程之美”相遇中,感受着学校自然亲和、闲适从容、丰盈灵动的育人样态。在美学视角关照下育人新样态为学子的生命打开一扇窗,遇见未知的世界,为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关键词:景观之美;行走之美;课程之美
在这个超速变化的时代,也许美是我们能够唯一留给这个世界的,而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就是让每一个人与美相遇、相悦,从而实现生命的自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与美相遇,那么,美就会融入其生命,其就会用一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分享美、成为美,完成生命美的形塑。正如惠特曼的一首小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一直希望,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能因“内在的美感”而自主发展、忘我成长,精神饱满。
一、 与“景观之美相遇”自然的、亲和的才最好
校园景观是儿童与美相遇的场所,更是学校以美育人的重要天地,我们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具有美感,每一堵墙、每一方空间都能与儿童的心灵实现交流。校园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果实累累,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初春,孩子们背着书包在花海中穿行,尽享童年的烂漫;盛夏,午餐过后,师生排着队从竞相怒放的绣球花旁走过,感受着无尽夏无尽美的魅力;深秋,教学楼下的桂花,正在暗吐幽香,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愈发温暖、耀眼,楼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树下时而匆匆走过的师生,交织成迷人的《秋词》;隆冬,墙角那一株株飘香的蜡梅、长青的松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期盼。而那散落花间、林间的各异景观石,“正心”“笃行”“慎言”“明志”似乎也在无声地向孩子诉说着什么……于是感知美的心灵通道打开了,心灵之眼慢慢睁开了,美在这里悄悄成长。
校园景观呈现的是自然之美,同时校园景观更具亲和之美。在这里,儿童置于校园中央,一处处贴合儿童心灵需求的景观应运而生,它够亲和、够灵性、够童年。下面给大家讲述一个正在发生的校园景观故事。学校行政楼下有一条弯曲石板小径,每到春天,学校总会种上一些花草,五彩的花配上青灰的石板,确有几分美感。一天中午,一位白净的小姑娘拉住我:刘校长,马上就要毕业了,真想在学校留下一些属于我们这一届孩子的印记呀!听了她的话,我陷入沉思: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因有了孩子们的参与才美,更应有孩子们留下的故事而动人难忘。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留下热爱,离校留下眷念。于是“华样年华 最美绽放”毕业季赠花、栽花活动应运而生,课间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将一株株象征美好与幸福的月季花栽入小径两旁,也将对母校的眷念与感激种在了心间。孩子们对这些花儿可爱护了,总能看见他们在小径旁驻足观赏的身影,“太好了,安德烈又开了一朵了!”“不好,我班的粉艳叶子有些枯黄了,是生病了吗?”日日亲近,天天牵挂,惊喜、担心的背后是孩子们对美的寻求,对生命的关照,更是孩子与校园景观缔结的一段美的情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的植物用繁茂的枝叶表达着生长的张力,诉说着生命的力量,谁又能说孩子们那葱茏的生命里没有它们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呢?这就是孩子们创设的校园一景——小花圃,听到这里,也许你会以为活动结束了,不,没有,一场以“我们自己的小花圃”命名的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组成若干小队,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花圃名称的由来及内涵,最终“兰亭雅致”成了这方小天地的名字,孩子们在倾听、交流、生成中感受美、欣赏美,更创造了美。一切是那样顺然,亲切而无声,不生硬、不强加,相信这方天地必将会成为2020届孩子们永隽心间的校园印记,成为学校育人样态的立体呈现。
二、 与“行走之美相遇”闲适的、从容的才最好
我一直认为美更是一种实践,在某种程度它上决定着一所学校育人实践的行走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闲适地学、教师从容地教。教育从来都是心灵的事业,当我们开始追问“美必须从心开始”的时候,真的应该从过度专注于“大脑的雕刻”而转向“心灵的唤醒”。而心灵的事业从来不是疾风骤雨、头脑风暴式的,也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式的,相反,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闲适从容的行走之姿,这样才能久久为功,润德塑品,成风化人。因此我们在育人实践中,应遵循儿童成长的生命节律,应从儿童立场与需求出发,为孩子们搭建属于他们的展示和发展平台,充分展现儿童自由自在的成长姿态。
“孩子,让我们慢慢地陪你长大”是我们对刚刚入学孩子的深情告白,“闹春迎新,致敬童年”是我们新年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红包,做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元宵知识大交流,说目标、诉憧憬,校长送祝福,还有科任教师的大惊喜……使孩子们在活动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学期的“悦读·美读”阅读周、缤纷故事节、“奇趣数学文化节”“柿柿如意”“棋動人生”等一系列富有仪式感,更兼美学意蕴的活动,让每一段学习更有趣,让每一次收获更精彩,其间生发出的满腔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责任感,在时间的力量之下,必将慢慢沉淀为学生生命中的文化符号,人生底色。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千莲的种子”,可更多的时候,人们总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达成目的,让它迅速发芽、生长、开花,教育有时成了一种追逐。在华小园里有这样一位一年级的孩子小艺,她入学一个月,每节课哭着喊着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甚至还影响到小艺上五年级的姐姐。保安爷爷认识她,食堂奶奶认识她,扫地阿姨认识她,几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她。家长是又头痛又心痛,越怕她哭她越哭,拿她没办法。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斥责?是置之不理?还是给予她耐心、呵护,静静地等待?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实践难题。我们是这样做的:班主任周老师一次一次和家长沟通,早上家长送小艺来,周老师牵着她的手,把她送到班上;午餐的时候,周老师几乎都会问一问小艺,看一看小艺吃午餐情况;放学的时候,周老师把小艺交到家长手中……学校的副校长约谈家长,家校合力寻找帮助小艺的策略;学校心理老师裔老师耐心为小艺作辅导;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足球老师,甚至值日老师们都参与到对小艺的帮辅中……一学期快结束时,小艺的妈妈来到学校,亲手送上一面“授教固有方、桃李满天下”的锦旗,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现在我的孩子,主动完成作业,开心走进校园,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交给这样老师,我们放心!”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面锦旗的故事。 小小的锦旗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行走的脚步要从容,心平气和、不抱怨,不浮躁,要像农夫一样,静静地抵挡住风雨,用身心守住自己的教室。遵循教育规律,捍卫儿童权利,帮助儿童收获一生有用并能带得走的能力,是我们不变的坚守和初心。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正行”习惯教育,我们要把美的品质固定在孩子们的行为中,成为他们“下意识”里的天成。用对美好行为的梳理和认识,帮助他们从内心焕发对美的欢喜,对不美的回避,这本身也是审美、审丑、审智的一个过程。让校园成为一块磁石,让即使最为普通的习惯养成活动,也能变得有趣而丰富。六月的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汇报中,一年级“文明我来绘”,用彩笔描绘眼中的文明;二年级在操场展示,给全校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三年级用“我为‘八礼’代言”微视频宣传;四年级用照片“定格最美瞬间”,并编写出顺口的小诗,传递身边正能量;五年级各班开展“礼仪知识小竞赛”,并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六年级用主题书法展现“笔尖上的文明”。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份长效的作业,值得一生去完成,更会影响学生一生。当孩子们再回过头来,一定会感叹没有辜负时光,除了丰富当下,更将从中获取美的品行,将其化为前行的动力。
三、 与“课程之美相遇”丰盈的、灵动的才最好
500年前的华阳古镇上曾经出现一座“正心书院”,其就坐落在与学校毗邻的葛仙湖公园内。虽然时过境迁,书院已成为历史的遗存,但它所提出的“正心”教育主张,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成长,从正心出发”的办学理念、“心正行远”的校训。
我们力求通过丰盈而灵动的课程文化,潜移默化地润泽处于其中的全体师生,为师生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在学校都能找到发展空间,正像校园中的每一个枝丫的舒展,每一片叶子的葳蕤,每一朵花儿的饱满都是美的,都有其成长的路径和出口一样,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育人自觉与美学追求。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每一个(每一类)孩子的成长需求,智慧地打开课程的视界,理性分析课程与孩子之间的匹配度,依据学生心智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主张——正心教育的丰富意蕴和价值,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班级层面进行剪裁、统整、构建课程,形成了品行与修为、悦读与表达、数学与逻辑、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综合与实践、科技与创新7大课程模块,以期唤醒审美之眼,开发审美之脑,炼就审美之手。最终实现为了每一个、服务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目标。在这里,课程之美已具有了不断叠加,持续丰盈的复数意义,它是“巧手衍纸社”的孩子亲手做的作品漂洋过海,送到韩国友人手中时的喜悦,它是史上最皮男孩张洋成功获得全市比赛一等奖后的自豪,它是無数校园小达人的同乐不同样。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校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成长,成功只是附带,学校只是提供成长的平台,而不是舞台。
班本课程、特色课程则是老师们根据各班孩子的需求、目标而专门研制的课程,其基本原则就是依班而设,依生而行。一旦正式开课,就会进入学校的规划设计,就会以一种美好、适切的方式呈现。为了让浮在空中的班级课程价值和目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校采用项目化的实施策略。置身其间的孩子们在参与、学习、领悟、共醒中,可以感受班级特色课程带来的独特魅力。如三(4)班开设“蚕的一生”课程,开斗蚕大会,写养蚕日记,拍摄蚕宝宝的摄影摄像,制作蚕宝宝的成长美篇,多彩的课程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了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了蚕的一生,同时,养蚕的过程还使儿童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想法。置身其间的学生在参与、学习、领悟、共醒中,感受悦润班级特色课程带来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知识、能力、技能和修养水平。而像这样的班本课程还在调皮、灵动、鲜活地生长,这边抽出新叶,那边又长出了嫩芽,不知何时又会长出丫枝,在不经意间已满树繁花。
“正心小队”志愿服务课程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它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边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他人,在服务学习中,传承文化,养老助老,贫困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等,这些都是关乎句容社会的发展问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这是一个不断强化的教育能量长征,收获的那个微笑、那份喜悦,都让书本上的文字符号鲜活起来,温暖起来。
美学视角关照下育人新样态为学生的生命打开一扇窗,遇见未知的世界,为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一切育人样态转变的背后,是老师们对学生成长密码的洞悉,对儿童成长需求的应答,需要时间的保证,需要精美的设计感、智慧的打开方式以及多方力量的聚合。而这每一环节的实施都是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回应,对“正心”教育内涵的最为生动的诠释。
走进华小,正心大道两侧葱茏的大树守静、向光、安然。它的根深深地扎于华小教育的沃野,踏实而温暖,教学楼下蔽日的芭蕉,映入教室的窗。老师们从容地教,孩子们闲适地学。窗外是舒展的枝桠,葳蕤的叶子,饱满的花儿。守静、安然、和顺、美好的教育气息,浓得化不开地弥漫在校园里,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美好的华小。它自然、亲和,它从容、稳健,它丰盈而灵动,这不正是华小师生在追寻美,成为美,成就美的育人之路上,所要传递出的特有文化气息与样态吗?而我们华小两千多名孩子,如同一片片新绿,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向着未来隐秘地成长,成为华小最珍贵的、最美好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笑梅.赏天地之大美[J].人民教育,2017(10).
[2]洪伟,李娟.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建设[J].人民教育,2019(1).
作者简介:
刘莉,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关键词:景观之美;行走之美;课程之美
在这个超速变化的时代,也许美是我们能够唯一留给这个世界的,而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就是让每一个人与美相遇、相悦,从而实现生命的自由。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与美相遇,那么,美就会融入其生命,其就会用一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分享美、成为美,完成生命美的形塑。正如惠特曼的一首小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一直希望,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孩子,能因“内在的美感”而自主发展、忘我成长,精神饱满。
一、 与“景观之美相遇”自然的、亲和的才最好
校园景观是儿童与美相遇的场所,更是学校以美育人的重要天地,我们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具有美感,每一堵墙、每一方空间都能与儿童的心灵实现交流。校园里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果实累累,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初春,孩子们背着书包在花海中穿行,尽享童年的烂漫;盛夏,午餐过后,师生排着队从竞相怒放的绣球花旁走过,感受着无尽夏无尽美的魅力;深秋,教学楼下的桂花,正在暗吐幽香,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愈发温暖、耀眼,楼里不时传来琅琅书声,树下时而匆匆走过的师生,交织成迷人的《秋词》;隆冬,墙角那一株株飘香的蜡梅、长青的松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期盼。而那散落花间、林间的各异景观石,“正心”“笃行”“慎言”“明志”似乎也在无声地向孩子诉说着什么……于是感知美的心灵通道打开了,心灵之眼慢慢睁开了,美在这里悄悄成长。
校园景观呈现的是自然之美,同时校园景观更具亲和之美。在这里,儿童置于校园中央,一处处贴合儿童心灵需求的景观应运而生,它够亲和、够灵性、够童年。下面给大家讲述一个正在发生的校园景观故事。学校行政楼下有一条弯曲石板小径,每到春天,学校总会种上一些花草,五彩的花配上青灰的石板,确有几分美感。一天中午,一位白净的小姑娘拉住我:刘校长,马上就要毕业了,真想在学校留下一些属于我们这一届孩子的印记呀!听了她的话,我陷入沉思: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因有了孩子们的参与才美,更应有孩子们留下的故事而动人难忘。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留下热爱,离校留下眷念。于是“华样年华 最美绽放”毕业季赠花、栽花活动应运而生,课间孩子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将一株株象征美好与幸福的月季花栽入小径两旁,也将对母校的眷念与感激种在了心间。孩子们对这些花儿可爱护了,总能看见他们在小径旁驻足观赏的身影,“太好了,安德烈又开了一朵了!”“不好,我班的粉艳叶子有些枯黄了,是生病了吗?”日日亲近,天天牵挂,惊喜、担心的背后是孩子们对美的寻求,对生命的关照,更是孩子与校园景观缔结的一段美的情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的植物用繁茂的枝叶表达着生长的张力,诉说着生命的力量,谁又能说孩子们那葱茏的生命里没有它们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呢?这就是孩子们创设的校园一景——小花圃,听到这里,也许你会以为活动结束了,不,没有,一场以“我们自己的小花圃”命名的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组成若干小队,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花圃名称的由来及内涵,最终“兰亭雅致”成了这方小天地的名字,孩子们在倾听、交流、生成中感受美、欣赏美,更创造了美。一切是那样顺然,亲切而无声,不生硬、不强加,相信这方天地必将会成为2020届孩子们永隽心间的校园印记,成为学校育人样态的立体呈现。
二、 与“行走之美相遇”闲适的、从容的才最好
我一直认为美更是一种实践,在某种程度它上决定着一所学校育人实践的行走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闲适地学、教师从容地教。教育从来都是心灵的事业,当我们开始追问“美必须从心开始”的时候,真的应该从过度专注于“大脑的雕刻”而转向“心灵的唤醒”。而心灵的事业从来不是疾风骤雨、头脑风暴式的,也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式的,相反,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闲适从容的行走之姿,这样才能久久为功,润德塑品,成风化人。因此我们在育人实践中,应遵循儿童成长的生命节律,应从儿童立场与需求出发,为孩子们搭建属于他们的展示和发展平台,充分展现儿童自由自在的成长姿态。
“孩子,让我们慢慢地陪你长大”是我们对刚刚入学孩子的深情告白,“闹春迎新,致敬童年”是我们新年送给孩子们的开学红包,做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元宵知识大交流,说目标、诉憧憬,校长送祝福,还有科任教师的大惊喜……使孩子们在活动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学期的“悦读·美读”阅读周、缤纷故事节、“奇趣数学文化节”“柿柿如意”“棋動人生”等一系列富有仪式感,更兼美学意蕴的活动,让每一段学习更有趣,让每一次收获更精彩,其间生发出的满腔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责任感,在时间的力量之下,必将慢慢沉淀为学生生命中的文化符号,人生底色。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千莲的种子”,可更多的时候,人们总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达成目的,让它迅速发芽、生长、开花,教育有时成了一种追逐。在华小园里有这样一位一年级的孩子小艺,她入学一个月,每节课哭着喊着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甚至还影响到小艺上五年级的姐姐。保安爷爷认识她,食堂奶奶认识她,扫地阿姨认识她,几乎全校的老师都知道她。家长是又头痛又心痛,越怕她哭她越哭,拿她没办法。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斥责?是置之不理?还是给予她耐心、呵护,静静地等待?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实践难题。我们是这样做的:班主任周老师一次一次和家长沟通,早上家长送小艺来,周老师牵着她的手,把她送到班上;午餐的时候,周老师几乎都会问一问小艺,看一看小艺吃午餐情况;放学的时候,周老师把小艺交到家长手中……学校的副校长约谈家长,家校合力寻找帮助小艺的策略;学校心理老师裔老师耐心为小艺作辅导;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足球老师,甚至值日老师们都参与到对小艺的帮辅中……一学期快结束时,小艺的妈妈来到学校,亲手送上一面“授教固有方、桃李满天下”的锦旗,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现在我的孩子,主动完成作业,开心走进校园,让孩子在这样的学校,交给这样老师,我们放心!”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面锦旗的故事。 小小的锦旗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行走的脚步要从容,心平气和、不抱怨,不浮躁,要像农夫一样,静静地抵挡住风雨,用身心守住自己的教室。遵循教育规律,捍卫儿童权利,帮助儿童收获一生有用并能带得走的能力,是我们不变的坚守和初心。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正行”习惯教育,我们要把美的品质固定在孩子们的行为中,成为他们“下意识”里的天成。用对美好行为的梳理和认识,帮助他们从内心焕发对美的欢喜,对不美的回避,这本身也是审美、审丑、审智的一个过程。让校园成为一块磁石,让即使最为普通的习惯养成活动,也能变得有趣而丰富。六月的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汇报中,一年级“文明我来绘”,用彩笔描绘眼中的文明;二年级在操场展示,给全校做出标准的示范动作;三年级用“我为‘八礼’代言”微视频宣传;四年级用照片“定格最美瞬间”,并编写出顺口的小诗,传递身边正能量;五年级各班开展“礼仪知识小竞赛”,并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六年级用主题书法展现“笔尖上的文明”。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份长效的作业,值得一生去完成,更会影响学生一生。当孩子们再回过头来,一定会感叹没有辜负时光,除了丰富当下,更将从中获取美的品行,将其化为前行的动力。
三、 与“课程之美相遇”丰盈的、灵动的才最好
500年前的华阳古镇上曾经出现一座“正心书院”,其就坐落在与学校毗邻的葛仙湖公园内。虽然时过境迁,书院已成为历史的遗存,但它所提出的“正心”教育主张,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成长,从正心出发”的办学理念、“心正行远”的校训。
我们力求通过丰盈而灵动的课程文化,潜移默化地润泽处于其中的全体师生,为师生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在学校都能找到发展空间,正像校园中的每一个枝丫的舒展,每一片叶子的葳蕤,每一朵花儿的饱满都是美的,都有其成长的路径和出口一样,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育人自觉与美学追求。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每一个(每一类)孩子的成长需求,智慧地打开课程的视界,理性分析课程与孩子之间的匹配度,依据学生心智成长规律,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主张——正心教育的丰富意蕴和价值,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班级层面进行剪裁、统整、构建课程,形成了品行与修为、悦读与表达、数学与逻辑、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综合与实践、科技与创新7大课程模块,以期唤醒审美之眼,开发审美之脑,炼就审美之手。最终实现为了每一个、服务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目标。在这里,课程之美已具有了不断叠加,持续丰盈的复数意义,它是“巧手衍纸社”的孩子亲手做的作品漂洋过海,送到韩国友人手中时的喜悦,它是史上最皮男孩张洋成功获得全市比赛一等奖后的自豪,它是無数校园小达人的同乐不同样。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校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成长,成功只是附带,学校只是提供成长的平台,而不是舞台。
班本课程、特色课程则是老师们根据各班孩子的需求、目标而专门研制的课程,其基本原则就是依班而设,依生而行。一旦正式开课,就会进入学校的规划设计,就会以一种美好、适切的方式呈现。为了让浮在空中的班级课程价值和目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校采用项目化的实施策略。置身其间的孩子们在参与、学习、领悟、共醒中,可以感受班级特色课程带来的独特魅力。如三(4)班开设“蚕的一生”课程,开斗蚕大会,写养蚕日记,拍摄蚕宝宝的摄影摄像,制作蚕宝宝的成长美篇,多彩的课程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了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了蚕的一生,同时,养蚕的过程还使儿童强烈地感受到“养育”对于一个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由物及人产生爱与奉献的想法。置身其间的学生在参与、学习、领悟、共醒中,感受悦润班级特色课程带来的独特魅力,不断提升知识、能力、技能和修养水平。而像这样的班本课程还在调皮、灵动、鲜活地生长,这边抽出新叶,那边又长出了嫩芽,不知何时又会长出丫枝,在不经意间已满树繁花。
“正心小队”志愿服务课程也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它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与社会的边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他人,在服务学习中,传承文化,养老助老,贫困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等,这些都是关乎句容社会的发展问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这是一个不断强化的教育能量长征,收获的那个微笑、那份喜悦,都让书本上的文字符号鲜活起来,温暖起来。
美学视角关照下育人新样态为学生的生命打开一扇窗,遇见未知的世界,为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一切育人样态转变的背后,是老师们对学生成长密码的洞悉,对儿童成长需求的应答,需要时间的保证,需要精美的设计感、智慧的打开方式以及多方力量的聚合。而这每一环节的实施都是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回应,对“正心”教育内涵的最为生动的诠释。
走进华小,正心大道两侧葱茏的大树守静、向光、安然。它的根深深地扎于华小教育的沃野,踏实而温暖,教学楼下蔽日的芭蕉,映入教室的窗。老师们从容地教,孩子们闲适地学。窗外是舒展的枝桠,葳蕤的叶子,饱满的花儿。守静、安然、和顺、美好的教育气息,浓得化不开地弥漫在校园里,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美好的华小。它自然、亲和,它从容、稳健,它丰盈而灵动,这不正是华小师生在追寻美,成为美,成就美的育人之路上,所要传递出的特有文化气息与样态吗?而我们华小两千多名孩子,如同一片片新绿,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向着未来隐秘地成长,成为华小最珍贵的、最美好的存在!
参考文献:
[1]王笑梅.赏天地之大美[J].人民教育,2017(10).
[2]洪伟,李娟.大情怀的“无边界”课程建设[J].人民教育,2019(1).
作者简介:
刘莉,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