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研究背景,阐释了职业指导的内涵,以及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职业指导工作研究背景内涵现状建议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实现;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保证;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笔者简略探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背景意义和如何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一、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研究背景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现。
1989年3月,《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颁布,实行了大学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改革试点,打破了原先大学毕业生国家“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为大众所熟知,到了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成为社会日常关注的热点。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7年达495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更是高达610万。短期内迅速增加并持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和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重视职业生涯指导,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2.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使用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了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涉及社会全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党、中央政府、各级党委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突出其重要位置,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7年2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六次会议上,《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促进法草案》中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有专门的说明。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格局。
3.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能否顺利地找到工作并胜任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职业素质的高低。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却让人担忧。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发生着变化,以往被认为非常重要的“名牌高校”效应、户籍等因素现在己经不在用人单位主要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范围内的因素。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待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些。
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现状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从理论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指导是以方法性和技巧性为主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求职业,主要包括求职前准备、求职心理准备、求职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各方面的指导;广义的职业指导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职业素养、业务知识、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学习、组织、管理、创新、协调、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狭义的职业指导主要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几节课,而广义的职业指导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由此可见,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指导他们从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全面职业素养,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今在国外,职业指导在高校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它以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职业指导的主体,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配备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国外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和心理测试等,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收集整理并提供就业信息。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还仅留在对当前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做宣传,对就业技巧做讲解的阶段。许多高校也开始走向市场,在校内举办就业招聘,运用社会资源,请人力资源专家、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来学校作讲座。但是真正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大学还不多。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离全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大距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实践性。
现在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中涉及实践部分的内容较少,涉及的范围不广,没有很好的统筹规划。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流于说教,不紧密与实际相结合,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空泛的纯理论说教已无济于事,用人单位也日益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脱离具体的择业实践,任何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难以立足。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我们往往局限于就业技能、技巧,却不重视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走势和分析职业发展动态和前景,不重视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社会实际合理“定位”、“定价”。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不论是授课还是讲座、咨询,内容大多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泛泛而谈,具有大众化的特点。由于师资的不足与大学生数量的猛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往往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缺乏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一对一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够系统科学,缺乏针对性。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完整性。
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形成一套覆盖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课程体系。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何笔试”和“如何面试”等实用、有针对性、见效快的“应试指导”就成了不少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部内涵的诠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仅限于做讲座、进行课堂教育、发布招聘信息、介绍工作等形式,缺乏宣传、教育、咨询、组织和服务工作等涉及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内容。
三、完善当前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建议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需要多途径、全方位的工作,才能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针对我国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校的职业指导水平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发7号文件要求,合理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高校一定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逆向思维来设置课程。高校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观念,在培养学生拓宽知识面、动手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层次教学把实验、实习等内容和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性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融为一体,根据不同专业和班级,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突出外语、计算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2.形成全程职业指导体系,加强职业指导力度。
职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的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帮助。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全程职业指导体系。具体讲,从学生入学起就使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全方位的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课,适当引导非毕业班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的兼职等;同时,各系、部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实施,一般以辅导员为主。
3.注重学生思想指导。
思想指导是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关键,它是从内在的根源上指导学生改变就业思想的意识。我们在对其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除了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外,更要注意加强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方面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科学运用职业指导的方法,实行分层职业指导。
高校各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素质不尽相同,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的职业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志向,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等,或者是给他们更好的职业定向,鼓励他们去考公务员,去参与“紧俏就业单位”与热门单位的竞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向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去度身订做。
5.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笔者对540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研显示,有77.6%的大学生表示考虑自己创业,但因受资金、经验和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最终能下定决心走上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不足2%。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意识之中。
6.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搞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专家化、现代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咨询能力的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团委.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2]陈增寿,赵小萍.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3]庄娱乐.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应对措施的讨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王洪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评论,2004,4.
[5]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
[6]王诚.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和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
关键词: 职业指导工作研究背景内涵现状建议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实现;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保证;关系到高等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笔者简略探讨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背景意义和如何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一、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研究背景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现。
1989年3月,《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颁布,实行了大学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改革试点,打破了原先大学毕业生国家“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为大众所熟知,到了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成为社会日常关注的热点。
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7年达495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更是高达610万。短期内迅速增加并持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和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重视职业生涯指导,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2.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提高。
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使用方向等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了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还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涉及社会全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党、中央政府、各级党委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突出其重要位置,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7年2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六次会议上,《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促进法草案》中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有专门的说明。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良好格局。
3.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能否顺利地找到工作并胜任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职业素质的高低。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却让人担忧。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发生着变化,以往被认为非常重要的“名牌高校”效应、户籍等因素现在己经不在用人单位主要考虑的范围之内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范围内的因素。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待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些。
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现状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从理论上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指导是以方法性和技巧性为主的指导帮助学生寻求职业,主要包括求职前准备、求职心理准备、求职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各方面的指导;广义的职业指导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职业素养、业务知识、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学习、组织、管理、创新、协调、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狭义的职业指导主要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几节课,而广义的职业指导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由此可见,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指导他们从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全面职业素养,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今在国外,职业指导在高校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它以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作为职业指导的主体,以“市场就业制度”或“自由就业制度”为基础,配备专职人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国外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主要有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和心理测试等,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收集整理并提供就业信息。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还仅留在对当前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做宣传,对就业技巧做讲解的阶段。许多高校也开始走向市场,在校内举办就业招聘,运用社会资源,请人力资源专家、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来学校作讲座。但是真正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大学还不多。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离全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大距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实践性。
现在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中涉及实践部分的内容较少,涉及的范围不广,没有很好的统筹规划。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流于说教,不紧密与实际相结合,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空泛的纯理论说教已无济于事,用人单位也日益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脱离具体的择业实践,任何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难以立足。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我们往往局限于就业技能、技巧,却不重视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走势和分析职业发展动态和前景,不重视引导大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社会实际合理“定位”、“定价”。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目前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不论是授课还是讲座、咨询,内容大多针对大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就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泛泛而谈,具有大众化的特点。由于师资的不足与大学生数量的猛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往往缺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要求、不同条件学生的研究和了解,特别是对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缺乏分类指导的经验和方法,更谈不上个性化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一对一辅导、职业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不够系统科学,缺乏针对性。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缺乏完整性。
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形成一套覆盖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课程体系。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何笔试”和“如何面试”等实用、有针对性、见效快的“应试指导”就成了不少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部内涵的诠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仅限于做讲座、进行课堂教育、发布招聘信息、介绍工作等形式,缺乏宣传、教育、咨询、组织和服务工作等涉及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内容。
三、完善当前形势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些建议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需要多途径、全方位的工作,才能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针对我国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高校的职业指导水平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1.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发7号文件要求,合理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为国计民生之本。高校一定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逆向思维来设置课程。高校在教学理念上要转变观念,在培养学生拓宽知识面、动手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层次教学把实验、实习等内容和相关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实践性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融为一体,根据不同专业和班级,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突出外语、计算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2.形成全程职业指导体系,加强职业指导力度。
职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的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帮助。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全程职业指导体系。具体讲,从学生入学起就使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全方位的规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主体,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开设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课,适当引导非毕业班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的兼职等;同时,各系、部根据自己的实际,结合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实施,一般以辅导员为主。
3.注重学生思想指导。
思想指导是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关键,它是从内在的根源上指导学生改变就业思想的意识。我们在对其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除了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外,更要注意加强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方面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科学运用职业指导的方法,实行分层职业指导。
高校各专业学生就业去向、素质不尽相同,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的职业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志向,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留学等,或者是给他们更好的职业定向,鼓励他们去考公务员,去参与“紧俏就业单位”与热门单位的竞争;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好位,向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去度身订做。
5.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笔者对540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研显示,有77.6%的大学生表示考虑自己创业,但因受资金、经验和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最终能下定决心走上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不足2%。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就业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把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意识之中。
6.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搞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专家化、现代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咨询能力的大学生职业指导队伍,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团委.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9.
[2]陈增寿,赵小萍.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3]庄娱乐.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应对措施的讨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王洪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评论,2004,4.
[5]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
[6]王诚.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和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