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在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地传入中国,八十年代以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论。结构主义批评根据现代语言学所建立的明确模型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本文将阐述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并简述其优点和局限。
【关键词】:结构主义批评;文学分析;优点;局限
1.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
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从认识论上来说,这个思潮是反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唯心论的,它不认为人赋予了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意义是在所属的系统中产生的,如“我”的意义是相对于“你”、“她/他”提出来的。在文论中,结构主义强调小说、诗学、叙事学可以抛开人的社会存在、作者的意图、作品写作的背景等因素而只谈叙事语法和结构。
结构主义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在当时他用的不是“結构”而是系统。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的本质并且区分了语言与言语,认为语言不是如词典式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种规则的躯干,它是各种因素间关系的系统(1+1+1……=I),而言语是个别性的(1+1+1……)。随后又提出了语言的所指(概念和意义)与能指(音响形象或书写对应物),认为声音和书写形式仅是传递意义的符号,任何符号如没有意义,它就不是语言,是对符号及构成关系的强调。而意义的构成只取决于语言的各种关系,就是一个个相互依赖的要素(所指和能指)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如,“妈妈”的概念在汉语中是“妈妈”,英语为“mother”,日语为“haha”等,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组成了一个个符号系统。索绪尔还指出,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要用“共时态”方法,而不应只受“历时态”方法的研究的限制。共时研究要求人们从横断面研究一门语言,并且借助于它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关系和差异来区别自己的语言符號,同时也要有历史研究,即从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语言。其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型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上,从而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又叫结构主义叙事学)。斯特劳斯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是一种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接着,结构主义批评把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应用于诗歌,就有了结构主义诗论,其代表之一是罗曼·雅各布逊,乔纳森·卡勒又在雅各布逊的诗论基础上做出补充。随后,结构主义又运用到小说分析中,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普洛普,他提出了童话的“故事功能”分类法(故事功能即指故事中一个主要人物对情节发展有意义的行动),且故事功能是故事的基本因素。此外托多洛夫的“叙述的语法”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也是很有影响的,托多洛夫的《<十日谈>的语法》一书,从语句排列的角度来探讨基本的叙述结构。
以上是结构主义批评的基础理论,由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且简单易懂的研究方法,所以文学界的研究者们将它应用到文学分析的各个领域,但是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等新理论的提出。
2.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优点
结构主义文论主要有以下优点:它强调文本的整体性,将文本看做是一个具有内在性原则的整体,视文本中各个元素都是重要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分析文本时,把影响作品的因素(文本的内部因素)全部横向展现出来,即共时研究,并通过这些因素的表层结构来探讨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还主张结构是通过差异而达到可理解性,即在文本分析中人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物的特点也是通过与其他人物相对比来表现出来的;结构主义还有其重要一点,读者可借用符号学将一个繁杂的故事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结构主义文论的科学主义特征与反主体性倾向都与新时期中国文论提倡的人文关怀精神有一定的相撞,所以新时期中国文论发展的需求为西方结构主义的引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在结构主义人类学中,列维·斯特劳斯依据索绪尔的“系统”理论基础,在人类研究中提出了“原型论结构”,认为神话也像语言一样是一个系统,这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从神话的各个表层结构的因素中找到对所有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或思维原则,就是全人类的心灵都具有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如,可以对中国神话中人类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圣经》的创世纪一章中的人类来源过程做出结构分析对比,从结构中找到人类相同的思维原则。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不同,但从故事的表层结构可以分析出东西方原始人类在创作神话时虽然没有互相联系,但是先人对神话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极高的相似性,从而推导出人类有相似的思维模式、相似的基因,这也与当今生物学中的物种起源相一致,即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所以人类有相似的基因。斯特劳斯运用结构主义的特点,将复杂的深层结构用简单的表层结构来表示,并从表层结构找到人类的共性。
在诗歌语言分析和叙事语法方面,结构主义研究者也有所建树。雅各布逊在研究语言交际活动的背景上探讨诗的语言特点,发现诗性功能占主导时,语言不是指向外在现实环境,而是强调信息即诗的文字本身。他认为诗性首先在于某种具有自觉的内在关系的语言之内,由于语言的诗性功能提高了符号的可感性,吸引人注意符号的物质性,如音韵、词汇、语法等等,而使语言最大限度偏离实用的目的。雅各布逊的诗论只是强调了诗词语言本身的分析,而没有强调读者的接受能力,也无法说明语言特性在诗中起到的作用等等,所以结构主义诗论的另一代表人乔纳森·卡勒在雅各布逊的基础上补充了一点,他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一定由语言特性决定,还取决于读者能否把它当成诗来读。结构主义研究者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些成就,如张隆溪于1985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同年孙中田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篇《<腐蚀>的语言艺术》,这篇文章是对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中的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给中国文艺界乃至世界文学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外在因素而忽视文本本身意义的局面,结构主义的观点也带来了多元化的局面,使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了独立性和开放性的发展道路。但是结构主义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文本分析中也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下面就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分析它的局限。
3.结构主义批评的局限性
结构主义在运用到文学分析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整体性与封闭性,这就等于说文学创作与作者、社会等外部因素无关,文本本身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物,只需要作者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行了,这是读者无法接受的,也是文学界研究者无法接受的。如,袁可嘉于1979年在世界文学第2期上发表了《结
构主义文学理论评述》,他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写到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诗学等的结合,还提出用结构主义文论来分析文学作品,不能只对文体进行分析,还应结合社会历史原因和作者的思想,因为这些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时,结构主义把文本是先天存在的这一观点也表现了语言的决定论,即语言决定一切,这显然也是与语言相对论是不符合的。其次,在分析文本时,结构主义把影响作品的内部因素全部横向展现出来,即共时研究,而忽视了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因此结构主义只关心叙事结构,而不关心文学形式的演变。第三,结构主义主张用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深层含义,这就使得结构主义叙事学趋向简单化,抽象化,把丰富多采的文学作品变得玄虚枯燥了,同时由于忽视了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研究,所以也会使文学分析走向纯粹形式分析的死胡同或者陷入语言的“牢笼”中。第四,结构主义想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文学分析的規则,犹如一个公式一样,但在文本分析中,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若要继续沿用同一个规则,就会导致另一个文本出现,而不同读者也会有不同的阅读规则,且不同类型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所以结构主义所主张的普遍规则是无法实现的,如果要用同一规则来分析文学或写作,那么就没有所谓的文学创作了。
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有新的启示,但是要对它进行吸收和改造,不能一味地硬搬,要将它的优势巧妙地运用到各个领域。要敢于对新理论提出批评,这就产生了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中的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对结构主义的不足之处做了补充,都脱离了确定文本意 义的传统做法,都是在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总结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结构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合理性,它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外部研究而忽视文学本身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且特殊的理论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这些优点是很难被其他形式的理论所代替的。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同样,结构主义理论也是存在缺陷的,它在带了一种简单的结构分析的同时,也是文学变得形式化和抽象化,我们可以借鉴它的“简约化”,但要避免它的“简单化”。不过,即使结构主义有很多的缺陷,但它在文艺界的这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哲学中所提倡的一样,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前一项的继承和发展,都是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个过程来进行不断地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否定”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前后两个阶段的承上启下,缺少这一环节,那么这个过程就不会完整。所以结构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俄国形式主义及英美新批评的批判和继承,同时又是后结构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常力强.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读者接受研究[D].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2011.5.6
[2].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3].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省:山东大学.2006.5.15
[4].李旭.机遇与挑战: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战略[J].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2011年第2期
[5].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8月
[6].马龙潜.论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进程回顾和反思的思想理论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袁可嘉.西方结构主义文论的成就和局限[J].文艺研究.1986.8.29
[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藝理论(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增补版)
【关键词】:结构主义批评;文学分析;优点;局限
1.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
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思潮。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只是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从认识论上来说,这个思潮是反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唯心论的,它不认为人赋予了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意义是在所属的系统中产生的,如“我”的意义是相对于“你”、“她/他”提出来的。在文论中,结构主义强调小说、诗学、叙事学可以抛开人的社会存在、作者的意图、作品写作的背景等因素而只谈叙事语法和结构。
结构主义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在当时他用的不是“結构”而是系统。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的本质并且区分了语言与言语,认为语言不是如词典式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种规则的躯干,它是各种因素间关系的系统(1+1+1……=I),而言语是个别性的(1+1+1……)。随后又提出了语言的所指(概念和意义)与能指(音响形象或书写对应物),认为声音和书写形式仅是传递意义的符号,任何符号如没有意义,它就不是语言,是对符号及构成关系的强调。而意义的构成只取决于语言的各种关系,就是一个个相互依赖的要素(所指和能指)所组成的符号系统,如,“妈妈”的概念在汉语中是“妈妈”,英语为“mother”,日语为“haha”等,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组成了一个个符号系统。索绪尔还指出,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要用“共时态”方法,而不应只受“历时态”方法的研究的限制。共时研究要求人们从横断面研究一门语言,并且借助于它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关系和差异来区别自己的语言符號,同时也要有历史研究,即从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语言。其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型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上,从而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又叫结构主义叙事学)。斯特劳斯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是一种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接着,结构主义批评把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应用于诗歌,就有了结构主义诗论,其代表之一是罗曼·雅各布逊,乔纳森·卡勒又在雅各布逊的诗论基础上做出补充。随后,结构主义又运用到小说分析中,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普洛普,他提出了童话的“故事功能”分类法(故事功能即指故事中一个主要人物对情节发展有意义的行动),且故事功能是故事的基本因素。此外托多洛夫的“叙述的语法”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也是很有影响的,托多洛夫的《<十日谈>的语法》一书,从语句排列的角度来探讨基本的叙述结构。
以上是结构主义批评的基础理论,由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且简单易懂的研究方法,所以文学界的研究者们将它应用到文学分析的各个领域,但是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等新理论的提出。
2.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优点
结构主义文论主要有以下优点:它强调文本的整体性,将文本看做是一个具有内在性原则的整体,视文本中各个元素都是重要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分析文本时,把影响作品的因素(文本的内部因素)全部横向展现出来,即共时研究,并通过这些因素的表层结构来探讨深层结构;结构主义还主张结构是通过差异而达到可理解性,即在文本分析中人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物的特点也是通过与其他人物相对比来表现出来的;结构主义还有其重要一点,读者可借用符号学将一个繁杂的故事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结构主义文论的科学主义特征与反主体性倾向都与新时期中国文论提倡的人文关怀精神有一定的相撞,所以新时期中国文论发展的需求为西方结构主义的引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在结构主义人类学中,列维·斯特劳斯依据索绪尔的“系统”理论基础,在人类研究中提出了“原型论结构”,认为神话也像语言一样是一个系统,这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从神话的各个表层结构的因素中找到对所有人类心灵普遍有效的逻辑或思维原则,就是全人类的心灵都具有的原始逻辑或“野性思维”。如,可以对中国神话中人类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圣经》的创世纪一章中的人类来源过程做出结构分析对比,从结构中找到人类相同的思维原则。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不同,但从故事的表层结构可以分析出东西方原始人类在创作神话时虽然没有互相联系,但是先人对神话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极高的相似性,从而推导出人类有相似的思维模式、相似的基因,这也与当今生物学中的物种起源相一致,即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所以人类有相似的基因。斯特劳斯运用结构主义的特点,将复杂的深层结构用简单的表层结构来表示,并从表层结构找到人类的共性。
在诗歌语言分析和叙事语法方面,结构主义研究者也有所建树。雅各布逊在研究语言交际活动的背景上探讨诗的语言特点,发现诗性功能占主导时,语言不是指向外在现实环境,而是强调信息即诗的文字本身。他认为诗性首先在于某种具有自觉的内在关系的语言之内,由于语言的诗性功能提高了符号的可感性,吸引人注意符号的物质性,如音韵、词汇、语法等等,而使语言最大限度偏离实用的目的。雅各布逊的诗论只是强调了诗词语言本身的分析,而没有强调读者的接受能力,也无法说明语言特性在诗中起到的作用等等,所以结构主义诗论的另一代表人乔纳森·卡勒在雅各布逊的基础上补充了一点,他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一定由语言特性决定,还取决于读者能否把它当成诗来读。结构主义研究者在叙事学方面也有一些成就,如张隆溪于1985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同年孙中田在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篇《<腐蚀>的语言艺术》,这篇文章是对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中的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结构主义批评给中国文艺界乃至世界文学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外在因素而忽视文本本身意义的局面,结构主义的观点也带来了多元化的局面,使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了独立性和开放性的发展道路。但是结构主义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文本分析中也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下面就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分析它的局限。
3.结构主义批评的局限性
结构主义在运用到文学分析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整体性与封闭性,这就等于说文学创作与作者、社会等外部因素无关,文本本身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物,只需要作者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就行了,这是读者无法接受的,也是文学界研究者无法接受的。如,袁可嘉于1979年在世界文学第2期上发表了《结
构主义文学理论评述》,他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写到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诗学等的结合,还提出用结构主义文论来分析文学作品,不能只对文体进行分析,还应结合社会历史原因和作者的思想,因为这些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时,结构主义把文本是先天存在的这一观点也表现了语言的决定论,即语言决定一切,这显然也是与语言相对论是不符合的。其次,在分析文本时,结构主义把影响作品的内部因素全部横向展现出来,即共时研究,而忽视了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因此结构主义只关心叙事结构,而不关心文学形式的演变。第三,结构主义主张用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深层含义,这就使得结构主义叙事学趋向简单化,抽象化,把丰富多采的文学作品变得玄虚枯燥了,同时由于忽视了社会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研究,所以也会使文学分析走向纯粹形式分析的死胡同或者陷入语言的“牢笼”中。第四,结构主义想找到一个普遍适用于文学分析的規则,犹如一个公式一样,但在文本分析中,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若要继续沿用同一个规则,就会导致另一个文本出现,而不同读者也会有不同的阅读规则,且不同类型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所以结构主义所主张的普遍规则是无法实现的,如果要用同一规则来分析文学或写作,那么就没有所谓的文学创作了。
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有新的启示,但是要对它进行吸收和改造,不能一味地硬搬,要将它的优势巧妙地运用到各个领域。要敢于对新理论提出批评,这就产生了后来的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中的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对结构主义的不足之处做了补充,都脱离了确定文本意 义的传统做法,都是在批判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总结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结构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合理性,它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外部研究而忽视文学本身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且特殊的理论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这些优点是很难被其他形式的理论所代替的。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同样,结构主义理论也是存在缺陷的,它在带了一种简单的结构分析的同时,也是文学变得形式化和抽象化,我们可以借鉴它的“简约化”,但要避免它的“简单化”。不过,即使结构主义有很多的缺陷,但它在文艺界的这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哲学中所提倡的一样,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前一项的继承和发展,都是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一个过程来进行不断地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否定”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前后两个阶段的承上启下,缺少这一环节,那么这个过程就不会完整。所以结构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对俄国形式主义及英美新批评的批判和继承,同时又是后结构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常力强.西方形式主义文论中的读者接受研究[D].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2011.5.6
[2].陈太胜.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3].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省:山东大学.2006.5.15
[4].李旭.机遇与挑战: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战略[J].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2011年第2期
[5].刘捷,邱美英,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8月
[6].马龙潜.论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进程回顾和反思的思想理论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袁可嘉.西方结构主义文论的成就和局限[J].文艺研究.1986.8.29
[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藝理论(第二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增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