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庄道家哲学追求超越世俗功利的逍遥理想,为士人在儒家功业人生受挫之后提供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庾信在他后期的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希图超脱尘世、不为物累的避世心态,正是其接受老庄思想影响的表现。作为以儒家道德理想立身的儒士,庾信不仅在思想信仰、人生道路、诗作内容方面隐含了浓厚的老庄隐逸思想,更在集景汇人的抒情方式、特定隐逸意象的形成等风格上体现了其对隐逸的渴望。
【关键词】: 庾信;老庄;道家;隐逸
实践老庄思想最经典的生活方式是归隐。远离尘世纷扰的归隐能让他激荡的内心走向平静。在老庄思想生死、穷达、祸福如一的齐物观的指导下,庾信努力从自责、愧悔、自我贬低、精神萎顿的状态中走出来,获得暂时的心灵的宁静、平衡。
以往的学者多从老庄思想入手,通过庾信的思想历程,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意蕴来表达他对隐逸的理解和愿望。笔者认为庾信诗赋的艺术风格同样浸透了他对老庄隐逸思想的接受,对我们全面认知庾信的文学创作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即在道家隐逸思想的视角下,从抒情方式、隐逸意象形成方面来分析庾信对老庄隐逸思想的吸收。
一、集景汇人的抒情方式
庾信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对隐逸的渴望,往往通过集景或汇人的方式实现,即:“集有限之景,汇隐逸之人。”
在庾信的隐逸诗赋里,宁静优美的景色描写是随处可见的,它们把庾信暂避尘外、以求安慰的心理徐徐地勾画出来,表现了一种淡淡的隐逸情怀。具体分析作品,典型的即是《小园赋》。首先,该文在开头即描绘出一派简陋却闲适的田园风光,“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鸟多闲暇,花随四时。”[1]这些优美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所处的隐逸环境,也反衬出庾信当吋屈仕北朝的矛盾,“将情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何为情,何为景,已很难将之区分开来”[2]体现了赋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桐间露落,柳下风来。”[1],“花鸟书琴,榆柳梨桃”,[1]鸟、树、花、琴,在庾信集的其他诗赋中,清新脱俗的事物比比皆是。其次,“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还”、“山为篑覆,地有堂拗”、“可以疗饥,可以栖迟,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愚公之谷”[1]可以看到,赋中如“窟”、“箦”、“拗”、“狭室”和“谷”等词汇,无不衬托出一种局促、凝闭的气氛,这种集景的方式是庾信有意识的选择,也是与其当时的心境和诉求相适应的。时事和自身命运并非诗人自己所能掌控,归隐独居也不能够超脱其外,所以又不可避免地进入另一种无可奈何的世界,反而更加孤独寂寞。
另外,在庾信诗赋作品中,还汇聚了大量的隐士形象,借此行发对隐逸的无比渴望。如《奉报穷秋寄隐士》:里的王倪、嚙缺、桀溺和长沮,还有《幽居值春》里的葛洪和严君平,《归田》里的张平子,《遥伤周处士》中的张仲蔚、郑子真、吕尚和陶渊明,《小园赋》中的巢父、壶公、管宁、晏婴、王霸等,大量隐士的出现,强化了庾信诗赋的隐逸特征。
二、特定隐逸意象的形成
1.菊意象
菊花是隐逸情怀的代表,庾信是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个在诗赋中较多吟咏菊的作家。菊意象作为庾信诗歌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计出现了 15次之多,主要表达了诗人追求隐逸的志向和情怀。我们在这里将庾信的菊和陶渊明的菊相互比较起来,还能发现一些异同。
相同的是,菊在南北朝诗人的笔下已经是一种高雅隐逸的象征,两人都肯定了菊的这种品格,在庾诗和陶诗中都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在陶渊明的笔下,不管是采菊、品菊还是赏菊等,菊和陶渊明的生活乃至性情都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陶渊明笔下的菊淡远、高洁、纯粹,缺少周围其他植物作为环境供托。庾菊虽然同样表达高尚的隐逸志向,却和陶菊不同。在庾信集的诗赋里,首先,菊的数量众多,用法灵活,且有独立的符号式意味,不再有那种强烈的、高蹈出世的志节。其次,庾菊还往往和其他植物对举,多重符号在一起呈现辐射式结构,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2.酒意象
庾信入北之后,隱逸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但面对国家沦陷、羁留异邦的现实,并无实际的解决方法,因此忧思苦闷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也因此与酒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和隐逸也被迫结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据徐宝余《庾信研究》统计,在庾信诗赋中,与酒相关的有62首[2]。据另一位学者黄莹在《庾信诗中的酒意象分析》一文统计,共有74首之多。[3]
数据表明,酒和庾信诗赋存在广泛联系。如果我们再与陶渊明笔下的酒作一比较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庾信诗赋的酒意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陶渊明作品中酒意象的使用次数只有47次,两者相差约三分之一左右,不仅使用频率高、数量规模大,而且涉及范围广,表现能力也大大增强。并且,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最和前人不同的,是其将酒和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以前,酒是酒,诗是诗,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心境的描写,陶渊明却把酒和诗直接放在一起,从此文学和酒的关系更密切了。”[4]但是,陶渊明实现的是从零到有的突破,诗人庾信却收获了由少至多的实绩。我们联系庾信的隐逸诗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示自己某时闲散的心态和慕隐的心境;有的用来借酒抒怀,表达求隐不得的无奈;有的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间接表明追隐的志向。庾信想用美酒来浇灌自己内心的块垒,抒发出了一种超越现实,出世归隐的渴望。
3.神仙意象
几乎所有的隐逸诗赋都或多或少要写到神仙意象,庾信的诗赋也是这样。据胡中山在《庾信其人及其仙道诗歌》考证:“《庾子山集》所收的257首诗歌中(不计郊庙歌辞),有其后期创作的仙道诗歌30余首。其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的诗歌就多达18首,出自《列仙传》的有12首,出自《道德经》和《庄子》的也有几首。”[5]这些诗歌或写神仙人物,或描写神仙境界,或化用神仙故事,或记述宗教场面,对于解读庾信隐逸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诗赋中,神仙即是隐士们的一个化身,神仙所在的仙境是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也是高尚理想的代表,“只有追求自由的情欲乘上想象的翅膀飞升到虚幻的世界,现实世界那张潜网才能突破,现实的烦恼、苦闷、彷徨、怅惘和悲哀才能得到宣泄,心中的企求、欲望和情感才能得到满足。” [6]
三、结语
诗歌是诗人心境的外在体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立意、素材、题材、语言等的选用都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因而作家的创作心态会影响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当然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庾信由南入北,历经了四朝十帝,坎坷的经历、不平凡的人生既丰富了诗人的阅历,同时也蕴积了诗人复杂的心态,反映在创作风格上则表现为缺乏一种直抒胸臆式的抒发。庾信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对隐逸的渴望,往往通过集景或汇人的方式实现,它们把庾信暂避尘外、以求安慰的心理徐徐地勾画出来,表现了一种淡淡的隐逸情怀,而丰富的菊意象、酒意象、神仙意象更丰富了庾信诗歌艺术的隐逸意蕴,充分表达了诗人人生路途中的与对隐喻的强烈渴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矛盾、苦闷、烦恼与彷徨。
参考文献:
[1][南北朝]庾信著,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年书局,1980.
[2]徐宝余著.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3]黄莹.庾信诗中的酒意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0(23).
[4]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5.
[5]葛兆光著.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08.
【关键词】: 庾信;老庄;道家;隐逸
实践老庄思想最经典的生活方式是归隐。远离尘世纷扰的归隐能让他激荡的内心走向平静。在老庄思想生死、穷达、祸福如一的齐物观的指导下,庾信努力从自责、愧悔、自我贬低、精神萎顿的状态中走出来,获得暂时的心灵的宁静、平衡。
以往的学者多从老庄思想入手,通过庾信的思想历程,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意蕴来表达他对隐逸的理解和愿望。笔者认为庾信诗赋的艺术风格同样浸透了他对老庄隐逸思想的接受,对我们全面认知庾信的文学创作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即在道家隐逸思想的视角下,从抒情方式、隐逸意象形成方面来分析庾信对老庄隐逸思想的吸收。
一、集景汇人的抒情方式
庾信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对隐逸的渴望,往往通过集景或汇人的方式实现,即:“集有限之景,汇隐逸之人。”
在庾信的隐逸诗赋里,宁静优美的景色描写是随处可见的,它们把庾信暂避尘外、以求安慰的心理徐徐地勾画出来,表现了一种淡淡的隐逸情怀。具体分析作品,典型的即是《小园赋》。首先,该文在开头即描绘出一派简陋却闲适的田园风光,“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鸟多闲暇,花随四时。”[1]这些优美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所处的隐逸环境,也反衬出庾信当吋屈仕北朝的矛盾,“将情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何为情,何为景,已很难将之区分开来”[2]体现了赋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桐间露落,柳下风来。”[1],“花鸟书琴,榆柳梨桃”,[1]鸟、树、花、琴,在庾信集的其他诗赋中,清新脱俗的事物比比皆是。其次,“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还”、“山为篑覆,地有堂拗”、“可以疗饥,可以栖迟,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愚公之谷”[1]可以看到,赋中如“窟”、“箦”、“拗”、“狭室”和“谷”等词汇,无不衬托出一种局促、凝闭的气氛,这种集景的方式是庾信有意识的选择,也是与其当时的心境和诉求相适应的。时事和自身命运并非诗人自己所能掌控,归隐独居也不能够超脱其外,所以又不可避免地进入另一种无可奈何的世界,反而更加孤独寂寞。
另外,在庾信诗赋作品中,还汇聚了大量的隐士形象,借此行发对隐逸的无比渴望。如《奉报穷秋寄隐士》:里的王倪、嚙缺、桀溺和长沮,还有《幽居值春》里的葛洪和严君平,《归田》里的张平子,《遥伤周处士》中的张仲蔚、郑子真、吕尚和陶渊明,《小园赋》中的巢父、壶公、管宁、晏婴、王霸等,大量隐士的出现,强化了庾信诗赋的隐逸特征。
二、特定隐逸意象的形成
1.菊意象
菊花是隐逸情怀的代表,庾信是继陶渊明之后,又一个在诗赋中较多吟咏菊的作家。菊意象作为庾信诗歌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计出现了 15次之多,主要表达了诗人追求隐逸的志向和情怀。我们在这里将庾信的菊和陶渊明的菊相互比较起来,还能发现一些异同。
相同的是,菊在南北朝诗人的笔下已经是一种高雅隐逸的象征,两人都肯定了菊的这种品格,在庾诗和陶诗中都不例外。但不同的是,在陶渊明的笔下,不管是采菊、品菊还是赏菊等,菊和陶渊明的生活乃至性情都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陶渊明笔下的菊淡远、高洁、纯粹,缺少周围其他植物作为环境供托。庾菊虽然同样表达高尚的隐逸志向,却和陶菊不同。在庾信集的诗赋里,首先,菊的数量众多,用法灵活,且有独立的符号式意味,不再有那种强烈的、高蹈出世的志节。其次,庾菊还往往和其他植物对举,多重符号在一起呈现辐射式结构,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
2.酒意象
庾信入北之后,隱逸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但面对国家沦陷、羁留异邦的现实,并无实际的解决方法,因此忧思苦闷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也因此与酒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和隐逸也被迫结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据徐宝余《庾信研究》统计,在庾信诗赋中,与酒相关的有62首[2]。据另一位学者黄莹在《庾信诗中的酒意象分析》一文统计,共有74首之多。[3]
数据表明,酒和庾信诗赋存在广泛联系。如果我们再与陶渊明笔下的酒作一比较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庾信诗赋的酒意象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陶渊明作品中酒意象的使用次数只有47次,两者相差约三分之一左右,不仅使用频率高、数量规模大,而且涉及范围广,表现能力也大大增强。并且,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期,“最和前人不同的,是其将酒和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以前,酒是酒,诗是诗,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心境的描写,陶渊明却把酒和诗直接放在一起,从此文学和酒的关系更密切了。”[4]但是,陶渊明实现的是从零到有的突破,诗人庾信却收获了由少至多的实绩。我们联系庾信的隐逸诗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示自己某时闲散的心态和慕隐的心境;有的用来借酒抒怀,表达求隐不得的无奈;有的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间接表明追隐的志向。庾信想用美酒来浇灌自己内心的块垒,抒发出了一种超越现实,出世归隐的渴望。
3.神仙意象
几乎所有的隐逸诗赋都或多或少要写到神仙意象,庾信的诗赋也是这样。据胡中山在《庾信其人及其仙道诗歌》考证:“《庾子山集》所收的257首诗歌中(不计郊庙歌辞),有其后期创作的仙道诗歌30余首。其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的诗歌就多达18首,出自《列仙传》的有12首,出自《道德经》和《庄子》的也有几首。”[5]这些诗歌或写神仙人物,或描写神仙境界,或化用神仙故事,或记述宗教场面,对于解读庾信隐逸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诗赋中,神仙即是隐士们的一个化身,神仙所在的仙境是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也是高尚理想的代表,“只有追求自由的情欲乘上想象的翅膀飞升到虚幻的世界,现实世界那张潜网才能突破,现实的烦恼、苦闷、彷徨、怅惘和悲哀才能得到宣泄,心中的企求、欲望和情感才能得到满足。” [6]
三、结语
诗歌是诗人心境的外在体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立意、素材、题材、语言等的选用都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因而作家的创作心态会影响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当然也会影响作品的风格。庾信由南入北,历经了四朝十帝,坎坷的经历、不平凡的人生既丰富了诗人的阅历,同时也蕴积了诗人复杂的心态,反映在创作风格上则表现为缺乏一种直抒胸臆式的抒发。庾信很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抒发对隐逸的渴望,往往通过集景或汇人的方式实现,它们把庾信暂避尘外、以求安慰的心理徐徐地勾画出来,表现了一种淡淡的隐逸情怀,而丰富的菊意象、酒意象、神仙意象更丰富了庾信诗歌艺术的隐逸意蕴,充分表达了诗人人生路途中的与对隐喻的强烈渴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矛盾、苦闷、烦恼与彷徨。
参考文献:
[1][南北朝]庾信著,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年书局,1980.
[2]徐宝余著.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3]黄莹.庾信诗中的酒意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0(23).
[4]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5.
[5]葛兆光著.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