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挑战,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学生视野相对狭窄,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综合性学习开展相对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同样也能够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践综合性学习
文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利用好文本资源,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1.利用教材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文本”虽然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文本,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专题,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指引了方向。教师可根据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调整、补充和完善,从多渠道开发信息源,以获取源头活水。如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每个板块都有“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部分,“活动建议”对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策略和指导;“阅读材料”既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材料,对教师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起着引领的作用。教材是资源之本,教师一定要用好这一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拓展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既要依据语文教材,又要跳出语文教材教语文,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学习的课文,有的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有的课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篇,有的课文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曲,有的课文则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部分课文开展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学习了《穷人》,让学生续写《穷人》的故事;学习了《将相和》,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让学生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
3.挖掘教材信息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新教材的每个栏目,像“课后练习”、“趣味语文”、“阅读链接”、“资料袋”、“展示台”“选做题”等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好素材,都为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如《妙极了和糟透了》课后选做题,是这样拓展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赞扬与批评?和同学交流,写一写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虽然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较为小型,但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从简到难的过程,这里的“小”是为后面的“大”积累经验,积淀能力。
4.巧借习作训练
《新课标》提出并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反映活动,而任何反映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的源泉,也不会有思维的源泉。因此,可以巧借习作训练,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写环境调查报告,可以利用习作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调查周围环境》,学生把自己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活动过程加以梳理就是一篇调查报告。类似这样的习作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活动中有效地实践了综合性学习。
二、利用学科整合,激活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行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还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家乡的桥》一课,我们联系美术教材中《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和科学教材中的《桥》,设计题为“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拟定活动程序:①“知桥”。多渠道搜集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和相关的力学知识。②“画桥”。画一幅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纸。③“造桥”。按照设计图纸,用胶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模型。④“颂桥”。写一篇赞美桥的文章。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渗透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熔铸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创新综合性学习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方资源乡土气息浓,最富有特色,收集起来非常便易,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1.关注地方特色文化的活动
地方特色文化,主要指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如民歌民谣、民风民俗、民族舞蹈、民间故事、家乡名胜、家乡美食特产、本地名人成长足迹、本地历史上的大事、民间语言搜集整理研究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特色,就地取材,选择主题开展活动,这些为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利用生活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走向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如去年冬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学校有几位老师放弃了原定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满天飞雪中,让孩子们在雪中尽情玩耍,尽情享受。之后开展了以《雪》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读雪的课文,背雪的诗篇,唱雪的歌曲,说雪的谚语,问雪的问题,查雪的成因。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课程资源处处存在,课程目标的开放性,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践综合性学习
文本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利用好文本资源,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1.利用教材资源
综合性学习的“文本”虽然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文本,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专题,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指引了方向。教师可根据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调整、补充和完善,从多渠道开发信息源,以获取源头活水。如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每个板块都有“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部分,“活动建议”对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策略和指导;“阅读材料”既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材料,对教师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起着引领的作用。教材是资源之本,教师一定要用好这一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拓展延伸课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既要依据语文教材,又要跳出语文教材教语文,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学习的课文,有的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有的课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篇,有的课文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曲,有的课文则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部分课文开展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学习了《穷人》,让学生续写《穷人》的故事;学习了《将相和》,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习了《巨人的花园》,让学生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
3.挖掘教材信息
语文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材料。新教材的每个栏目,像“课后练习”、“趣味语文”、“阅读链接”、“资料袋”、“展示台”“选做题”等都是综合性学习的好素材,都为综合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如《妙极了和糟透了》课后选做题,是这样拓展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赞扬与批评?和同学交流,写一写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虽然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较为小型,但是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从简到难的过程,这里的“小”是为后面的“大”积累经验,积淀能力。
4.巧借习作训练
《新课标》提出并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反映活动,而任何反映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的源泉,也不会有思维的源泉。因此,可以巧借习作训练,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要求写环境调查报告,可以利用习作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调查周围环境》,学生把自己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活动过程加以梳理就是一篇调查报告。类似这样的习作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在活动中有效地实践了综合性学习。
二、利用学科整合,激活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行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还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家乡的桥》一课,我们联系美术教材中《家乡的桥》、《我为祖国造大桥》和科学教材中的《桥》,设计题为“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拟定活动程序:①“知桥”。多渠道搜集有关“桥”的资料,了解古今中外著名的桥梁和相关的力学知识。②“画桥”。画一幅自己设计的桥的图纸。③“造桥”。按照设计图纸,用胶泥或其他材料造一座自己喜欢的桥模型。④“颂桥”。写一篇赞美桥的文章。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渗透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熔铸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创新综合性学习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地方资源乡土气息浓,最富有特色,收集起来非常便易,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1.关注地方特色文化的活动
地方特色文化,主要指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如民歌民谣、民风民俗、民族舞蹈、民间故事、家乡名胜、家乡美食特产、本地名人成长足迹、本地历史上的大事、民间语言搜集整理研究等,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特色,就地取材,选择主题开展活动,这些为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利用生活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走向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语文的实践机会,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魅力。如去年冬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学校有几位老师放弃了原定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满天飞雪中,让孩子们在雪中尽情玩耍,尽情享受。之后开展了以《雪》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读雪的课文,背雪的诗篇,唱雪的歌曲,说雪的谚语,问雪的问题,查雪的成因。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课程资源处处存在,课程目标的开放性,给学校、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