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度学习作为落实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有效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其中课堂提问的质量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学生能否进行深度学习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课堂的提问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有效提问 催化剂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落实,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学思结合。“深度学习”的发生是离不开课堂有效提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可见有效提问是引领深度学习的关键,是引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中常见的弊端
(一)提问数量上的泛化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肤浅地理解为大量的提问,以为提问的人数、次数越多,课堂氛围就越好。出现此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衡量一堂课的优劣时往往把“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作为一节优质课的主要标准之一。有的教师误解了“双边活动充分”的概念,认为只要课堂上师生之间有问有答就说明“双边活动充分”了。于是教师从“填鸭式”“满堂灌”变成一问到底。孰不知,提问过多、过滥,会产生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使学生疲于回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能真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课堂少而精的提问,更能收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二)问题难度设置的不当
教师问题设置的难度,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难易恰当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而,日常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无效或没有价值的提问,例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能不能呀?”等问题,这种不加选择、为问而问的提问,结果是走了形式主义,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好,学生掌握的知识却不多。
(三)提问的单向性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价值的课,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的发现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一些教师赶时间、抢进度,为了保证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单一地师问生答,不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这样单边主义的提问,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四)评价反馈的缺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可见,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而有的教师上课忽视了这一方面。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是点点头让学生坐下,匆匆转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只是被当作处理教学环节完整性的工具。久而久之,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就没有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给与肯定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消极讥讽。相反,要利用学生的错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和学生素养能力的养成。深度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善于提出优质有效的问题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形成开放性的网络知识结构。那么,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呢?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应把握四个要领,即“趣味”“适度”“灵活”“梯度”。
(一)趣味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引入学生喜闻热见的热点时事来发问,还可运用典故、动漫、小品、诗歌等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二)适度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教师在设计、归类互动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而如果疑而不难,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无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样问题脱离学生实际,过高过难,学生“望问兴叹”,教师启而不发,最后只能自问自答,尴尬收场,提问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三)灵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灵活多变、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正确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预设问题进行适时调整,灵活地随堂设计新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空间,也才能更有效地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问题设置上通过“剥笋式”架构,构建一个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广度到深度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学海无涯贵在问,教无定法巧于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说“教无定法”,那么“问也无定法”,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探索,灵活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现场生成,做到因材施教,生成具有針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智慧,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在课堂提问中做到游刃有余,使提问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教师成长,2016(1).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63.
[3] 龚学成.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提问的实施策略[EB/OL].[2018-01-12].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有效提问 催化剂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落实,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学思结合。“深度学习”的发生是离不开课堂有效提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可见有效提问是引领深度学习的关键,是引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中常见的弊端
(一)提问数量上的泛化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肤浅地理解为大量的提问,以为提问的人数、次数越多,课堂氛围就越好。出现此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衡量一堂课的优劣时往往把“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作为一节优质课的主要标准之一。有的教师误解了“双边活动充分”的概念,认为只要课堂上师生之间有问有答就说明“双边活动充分”了。于是教师从“填鸭式”“满堂灌”变成一问到底。孰不知,提问过多、过滥,会产生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使学生疲于回答,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能真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课堂少而精的提问,更能收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二)问题难度设置的不当
教师问题设置的难度,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难易恰当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而,日常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无效或没有价值的提问,例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能不能呀?”等问题,这种不加选择、为问而问的提问,结果是走了形式主义,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好,学生掌握的知识却不多。
(三)提问的单向性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价值的课,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的发现与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一些教师赶时间、抢进度,为了保证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单一地师问生答,不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敷衍了事,这样单边主义的提问,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四)评价反馈的缺失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可见,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而有的教师上课忽视了这一方面。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如果教师置之不理,或是点点头让学生坐下,匆匆转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只是被当作处理教学环节完整性的工具。久而久之,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就没有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给与肯定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消极讥讽。相反,要利用学生的错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和学生素养能力的养成。深度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善于提出优质有效的问题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形成开放性的网络知识结构。那么,深度学习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呢?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应把握四个要领,即“趣味”“适度”“灵活”“梯度”。
(一)趣味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引入学生喜闻热见的热点时事来发问,还可运用典故、动漫、小品、诗歌等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二)适度
好奇,往往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教师在设计、归类互动问题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而如果疑而不难,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无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样问题脱离学生实际,过高过难,学生“望问兴叹”,教师启而不发,最后只能自问自答,尴尬收场,提问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三)灵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灵活多变、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注意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正确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预设问题进行适时调整,灵活地随堂设计新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空间,也才能更有效地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梯度
所谓梯度,就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问题设置上通过“剥笋式”架构,构建一个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广度到深度的问题链,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学海无涯贵在问,教无定法巧于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说“教无定法”,那么“问也无定法”,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探索,灵活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现场生成,做到因材施教,生成具有針对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智慧,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在课堂提问中做到游刃有余,使提问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孔凡哲,李莹.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教师成长,2016(1).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63.
[3] 龚学成.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提问的实施策略[EB/OL].[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