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系统介绍了学术界对世界城市的定义的发展,预测了城市之后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城市地区的理论和国内外的典型实例,最后对城市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点思考,以期引起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世界城市;城市发展;城市地区;大都市带;城市体系金字塔。
一、世界城市概念的发展
“世界城市”一词最早是P.Geddes在1915年提出的,用来指那些扩张为“新而大的集合城市”。1966年,P.Hall出版《世界城市》,考察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之类的城市如何突破区域范围而成为主要的“世界城市”,他把这些城市视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国家和国际政府所在地,贸易、金融与交通中心,以及教育、研究、艺术与文化人员的积聚地。1986年,J.Fredman等提出“世界城市假说”,把城市化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是经济和社会高度交融的范围广阔的城市化空间;世界城市具有等级层次,且大体上与它的经济控制能力相对应。世界城市的形成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形体的重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冲突。1991年S.Sassen《全球城市》一书提出,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伦敦规划委员会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城市应当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同时拥有强劲的财富创造力、就业增长力和维持高生活质量的吸引力。
二、城市发展的继续
笔者个人认为城市发展到世界城市之后将向城市区域发展,这一观点是基于几点考虑:
1、城市由点及面的扩展
城市从特种城市到世界城市,始终是作为一个点来单独考虑。当其发展到世界城市后,作为一个点,其发展的空间将十分局限,甚至可以说是到达了其发展的极限,但城市发展不会就此停下脚步。它会与其所处区域的其他城市紧密联系,形成一个面,这个面将作为点的扩大,继续参与世界经济,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由点及面的扩展在空间联系上远远超过城市本身,但在此空间区域中,无论是经济联系还是文化、政治联系,都远较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为甚。
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2、城市联系由垂直到网络的转变
经济组织的流行趋势已經从精心组织的整体垂直链转变到复杂的网络系统。城市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是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变化的。但由于交通壁垒的存在,城市之间的这种联系还只是局限的比较小的范围(与全球范围相比)。相信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之间最终会实现网络系统。
3、城市发展由聚集到扩散的改变
城市发展到世界城市,主要是依赖于各种经济要素的高度聚集,技术、制度、经营管理的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扩张成长壮大起来的。人口、物质、能量、资金在城市中高度聚集,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枢纽。但城市作为经济系统运动载体的物质形态,其容量有一个阙值,城市一旦达到这点,将出现外部不经济,必然要将内部的经济要素向城市以外的地区扩散。城市体系内各城市相互依存、彼此协作,并且在各自基础上发挥着具有个性特色的职能,实现了该区域经济的产业关联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群体凝聚力的城市区域有机统一体。
4.“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
自70年代美国社会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们即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认定分散化趋势确实已经展开。但这一结论只适合于城市微观区域的情形。从更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带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过程。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三、城市地区的理论
2000年,J.Ravetz以城市地区的概念对2020年英国大曼彻斯特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城市地区是一个“城市——腹地”地域系统,内部具有行政、产业、通勤、流域等联系,围绕整体发展的最佳模式来重新安排政治地图,往往具有长期的功效,或者说是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功能区域。1999年的国际城市区域学术会议上,诸多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城市区域是在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国际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四、典型实例分析
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2500万的大都市带为下列地区:以纽约为核心,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美国东北的城市群;以多伦多,芝加哥为多核结构的加拿大、美国之间的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国城市群;以阿姆斯特丹、鲁尔区和巴黎为核心的西北欧的城市群。。
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五大湖)区和洛杉矶区三大城市群的GDP约占全美国GDP的67%。日本大东京区、坂神区、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总量的69%。中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对于全国GDP总量的贡献率只有37%。对比显示,作为经济发展主力载体和战略制高点,中国三大城市群远未形成国家财富积聚的战略平台,组团式发展的强力拉动有待开掘,空间整和的优化能力还须提升。
五、一点思考
通过对比克里斯泰勒在中心地理论中对城市等级的划分和汤姆森对美国城市的划分,可以看出城市是发展的,而且是整个城市体系共同发展,但城市体系金字塔的等级序列改变并不是很大,金字塔顶端的城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底部的城市发展之后使的原有的城市等级消失,或称为其作为城市的服务功能已经丧失。
从宏观角度看,城市体系有了整体发展,对单个城市而言,处于城市体系金字塔顶端的城市由于基础好、优势大,发展速度更快。因此,城市想提升等级就不能按照既定顺序发展,必须寻求其他方法。区域合作是一条途径。区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开放经济。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网络体系,具有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效益,而且这 一整体效益并非城市群内每个城市个体效益的简单和。
对有些城市(尤其指那些处于城市体系金字塔顶端的城市)而言,其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而对大多数城市而言,虽然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在等级体系中的级别是相对固定的(排除城市由于外部条件更改而高速发展的特例)。当城市发展到这一阶段时该如何呢?上海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它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吗?那它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呢?
参考文献:
[1]彼得·霍尔.全球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 2004.4.
[2]彼得·霍尔. 塑造后工业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 2004.4.
[3]蔡建明.“世界城市”论说综述[J].国外城市规划, 2001.6.
[4]崔功豪. 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2001.5.
[5]余丹林,魏也华.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以及国际化城市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 2003.1.
[6]诸大建.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带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 2003.1.
[7]吴良镛.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世界城市;城市发展;城市地区;大都市带;城市体系金字塔。
一、世界城市概念的发展
“世界城市”一词最早是P.Geddes在1915年提出的,用来指那些扩张为“新而大的集合城市”。1966年,P.Hall出版《世界城市》,考察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之类的城市如何突破区域范围而成为主要的“世界城市”,他把这些城市视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国家和国际政府所在地,贸易、金融与交通中心,以及教育、研究、艺术与文化人员的积聚地。1986年,J.Fredman等提出“世界城市假说”,把城市化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体系的节点;是经济和社会高度交融的范围广阔的城市化空间;世界城市具有等级层次,且大体上与它的经济控制能力相对应。世界城市的形成包括经济的、社会的和形体的重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冲突。1991年S.Sassen《全球城市》一书提出,全球城市就是那些能为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运作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和通讯设施的地点,是跨国公司总部的聚集地。伦敦规划委员会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城市应当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并同时拥有强劲的财富创造力、就业增长力和维持高生活质量的吸引力。
二、城市发展的继续
笔者个人认为城市发展到世界城市之后将向城市区域发展,这一观点是基于几点考虑:
1、城市由点及面的扩展
城市从特种城市到世界城市,始终是作为一个点来单独考虑。当其发展到世界城市后,作为一个点,其发展的空间将十分局限,甚至可以说是到达了其发展的极限,但城市发展不会就此停下脚步。它会与其所处区域的其他城市紧密联系,形成一个面,这个面将作为点的扩大,继续参与世界经济,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由点及面的扩展在空间联系上远远超过城市本身,但在此空间区域中,无论是经济联系还是文化、政治联系,都远较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为甚。
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2、城市联系由垂直到网络的转变
经济组织的流行趋势已經从精心组织的整体垂直链转变到复杂的网络系统。城市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是依赖于交通条件的变化的。但由于交通壁垒的存在,城市之间的这种联系还只是局限的比较小的范围(与全球范围相比)。相信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之间最终会实现网络系统。
3、城市发展由聚集到扩散的改变
城市发展到世界城市,主要是依赖于各种经济要素的高度聚集,技术、制度、经营管理的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扩张成长壮大起来的。人口、物质、能量、资金在城市中高度聚集,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枢纽。但城市作为经济系统运动载体的物质形态,其容量有一个阙值,城市一旦达到这点,将出现外部不经济,必然要将内部的经济要素向城市以外的地区扩散。城市体系内各城市相互依存、彼此协作,并且在各自基础上发挥着具有个性特色的职能,实现了该区域经济的产业关联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群体凝聚力的城市区域有机统一体。
4.“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
自70年代美国社会率先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人们即开始关注信息革命可能带来的空间分散化趋势,认定分散化趋势确实已经展开。但这一结论只适合于城市微观区域的情形。从更宏观区域来看,集中化趋势似乎更明显,近几十年来,大都市连绵区和大都市带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印证了这一集中化过程。城市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信息社会也许还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三、城市地区的理论
2000年,J.Ravetz以城市地区的概念对2020年英国大曼彻斯特地区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城市地区是一个“城市——腹地”地域系统,内部具有行政、产业、通勤、流域等联系,围绕整体发展的最佳模式来重新安排政治地图,往往具有长期的功效,或者说是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功能区域。1999年的国际城市区域学术会议上,诸多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城市区域是在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国际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四、典型实例分析
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2500万的大都市带为下列地区:以纽约为核心,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美国东北的城市群;以多伦多,芝加哥为多核结构的加拿大、美国之间的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横滨到大阪的日本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从伦敦到曼彻斯特的英国城市群;以阿姆斯特丹、鲁尔区和巴黎为核心的西北欧的城市群。。
美国大纽约区、大芝加哥(五大湖)区和洛杉矶区三大城市群的GDP约占全美国GDP的67%。日本大东京区、坂神区、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总量的69%。中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对于全国GDP总量的贡献率只有37%。对比显示,作为经济发展主力载体和战略制高点,中国三大城市群远未形成国家财富积聚的战略平台,组团式发展的强力拉动有待开掘,空间整和的优化能力还须提升。
五、一点思考
通过对比克里斯泰勒在中心地理论中对城市等级的划分和汤姆森对美国城市的划分,可以看出城市是发展的,而且是整个城市体系共同发展,但城市体系金字塔的等级序列改变并不是很大,金字塔顶端的城市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而底部的城市发展之后使的原有的城市等级消失,或称为其作为城市的服务功能已经丧失。
从宏观角度看,城市体系有了整体发展,对单个城市而言,处于城市体系金字塔顶端的城市由于基础好、优势大,发展速度更快。因此,城市想提升等级就不能按照既定顺序发展,必须寻求其他方法。区域合作是一条途径。区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开放经济。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网络体系,具有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效益,而且这 一整体效益并非城市群内每个城市个体效益的简单和。
对有些城市(尤其指那些处于城市体系金字塔顶端的城市)而言,其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的。而对大多数城市而言,虽然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在等级体系中的级别是相对固定的(排除城市由于外部条件更改而高速发展的特例)。当城市发展到这一阶段时该如何呢?上海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它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最高级别吗?那它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呢?
参考文献:
[1]彼得·霍尔.全球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 2004.4.
[2]彼得·霍尔. 塑造后工业城市[J].国外城市规划, 2004.4.
[3]蔡建明.“世界城市”论说综述[J].国外城市规划, 2001.6.
[4]崔功豪. 都市区规划——地域空间规划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2001.5.
[5]余丹林,魏也华.国际城市、国际城市区域以及国际化城市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 2003.1.
[6]诸大建.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带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 2003.1.
[7]吴良镛.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