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浙江“小型巨人”为广大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浙江“小型巨人”的特点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之处,提出中小企业走“小型巨人”企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中小企业“小型巨人”企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蓬勃,中小企业数目已超过1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截至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0亿元,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从深层次上来探究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产品领域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且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产品的核心技术,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对此,“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小型巨人企业是加强浙江省工业优势,推动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群体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发展。”事实上,“十五”期间,浙江省各地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一批具有适度规模、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小型巨人”企业,并带动了当地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浙江“小型巨人”企业发展特点
“小型巨人”具有两层含义:所谓“小型”,就是它是地方企业,有别于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所谓“巨人”就是指经济总量在地方上举足轻重,经济技术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导产品突出,特色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前茅;二是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较好,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开发总支出在销售收人中占有较高比例;三是在企业规模、品牌、资本、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并有较好的潜力及发展空间。概括起来“小型巨人”企业是指在行业上具有小而全(比重较高)、小而特(特色较明)、小而大(作用较大)的企业,它是“专、精、高”三者的统一体。
199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小型巨人”企业的通知,经选择确立121家“小型巨人”企业,总结这121家“小型巨人”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都是从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以原有产业或多个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的集团公司,下辖多个子公司,遍布在全国各地。这些企业的前身都是一些小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十分重视技术,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更新技术,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海洋里找寻准确的定位,正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并率先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转变,多年来一直在规模、技术、市场、效益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依靠专业技术和特色产品的优势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小型巨人”企业的规模逐年扩大,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小型巨人”产生体现了浙江企业的特点,浙江工业原有的基础相对薄弱,历史上形成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少,绝大多数是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条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浙江工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中小企业的实力,把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而“小型巨人”这一发展模式正是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过程中最佳的,也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小型巨人”企业的重要作用在浙江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像化工、医药、机械类企业,在全国来说,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我们整个行业的效益指标在全国是领先的。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因为有一批“小型巨人”企业支撑了主导产业,使得整个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比较明显。据了解,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浙江区块经济,像宁波的服装、温州的低压电器、海宁的皮革业等等也离不开“小型巨人”企业的带动作用。“小型巨人”企业对浙江工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之路
迈入21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是加入WTO组织之后国外企业、政府政策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浙江企业尤为令人担忧。即便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浙江企业也受到两面夹击: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企业低成本的冲击,使浙江原先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则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带来的强大的竞争压力,其中既有高端产品的开发优势,也有高工资下对高技术人才的争夺。这些无疑加深了浙江企业的紧迫感。这种情况下,浙江企业还是依靠资本和资源的不断投入来拉动已经无法发展,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水平以及管理创新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中小企业在国土覆盖面、行业涉及面、从业人员吸纳面和工业化成果分享面上,具有显著的数量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浙江大企业的主要形成者,中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然而,中小企业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特点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下已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并不断遭受国际市场的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种种迹象表明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浙江省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来持续发展。
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工业产出增长总体上说仍属于粗放型增长。1990年~2002年期间,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是34.96%,虽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来,数据表明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重视,但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过去的“十五”期间,浙江省R&D投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R&D经费达到115.55亿元,为2000的3.2倍,年均增长27%。而企业已成为R&D投入的主体,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达到76.3%。然而,与先进省市比较,我省的R&D投入总体水平还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我省企业发展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而且主要依靠“外部引进”,企业R&D投入低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投入。 尽管很多中小企业表现出很强的技术创新活力,但是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占浙江企业数量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其产品主要靠模仿。全省80%的中小企业没有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两年以上占55%,浙江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2%,与江苏、山东、广东相比明显偏低。
总之,浙江中小企业需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而“小型巨人”企业模式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浙江“小型巨人”企业依靠“专、精、特、新”的优势在浙江企业转型大洗牌中生存下来,并且迅速发展起来。它们的崛起为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小型巨人”企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蓬勃,中小企业数目已超过1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截至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0亿元,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从深层次上来探究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产品领域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且产品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产品的核心技术,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对此,“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小型巨人企业是加强浙江省工业优势,推动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出“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群体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发展。”事实上,“十五”期间,浙江省各地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了一批具有适度规模、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小型巨人”企业,并带动了当地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浙江“小型巨人”企业发展特点
“小型巨人”具有两层含义:所谓“小型”,就是它是地方企业,有别于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所谓“巨人”就是指经济总量在地方上举足轻重,经济技术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主导产品突出,特色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前茅;二是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较好,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开发总支出在销售收人中占有较高比例;三是在企业规模、品牌、资本、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并有较好的潜力及发展空间。概括起来“小型巨人”企业是指在行业上具有小而全(比重较高)、小而特(特色较明)、小而大(作用较大)的企业,它是“专、精、高”三者的统一体。
199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小型巨人”企业的通知,经选择确立121家“小型巨人”企业,总结这121家“小型巨人”企业,发现这些企业都是从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以原有产业或多个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的集团公司,下辖多个子公司,遍布在全国各地。这些企业的前身都是一些小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十分重视技术,通过不断地引进和更新技术,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海洋里找寻准确的定位,正确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并率先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转变,多年来一直在规模、技术、市场、效益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依靠专业技术和特色产品的优势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小型巨人”企业的规模逐年扩大,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小型巨人”产生体现了浙江企业的特点,浙江工业原有的基础相对薄弱,历史上形成的大型工业企业比较少,绝大多数是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条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浙江工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中小企业的实力,把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而“小型巨人”这一发展模式正是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过程中最佳的,也是必须经历的环节。“小型巨人”企业的重要作用在浙江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像化工、医药、机械类企业,在全国来说,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我们整个行业的效益指标在全国是领先的。从这一点来说,就是因为有一批“小型巨人”企业支撑了主导产业,使得整个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比较明显。据了解,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浙江区块经济,像宁波的服装、温州的低压电器、海宁的皮革业等等也离不开“小型巨人”企业的带动作用。“小型巨人”企业对浙江工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之路
迈入21世纪,中国企业面临的是加入WTO组织之后国外企业、政府政策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浙江企业尤为令人担忧。即便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浙江企业也受到两面夹击: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企业低成本的冲击,使浙江原先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则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带来的强大的竞争压力,其中既有高端产品的开发优势,也有高工资下对高技术人才的争夺。这些无疑加深了浙江企业的紧迫感。这种情况下,浙江企业还是依靠资本和资源的不断投入来拉动已经无法发展,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水平以及管理创新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中小企业在国土覆盖面、行业涉及面、从业人员吸纳面和工业化成果分享面上,具有显著的数量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浙江大企业的主要形成者,中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然而,中小企业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特点在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下已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并不断遭受国际市场的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种种迹象表明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浙江省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来持续发展。
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工业产出增长总体上说仍属于粗放型增长。1990年~2002年期间,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是34.96%,虽然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近些年来,数据表明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重视,但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过去的“十五”期间,浙江省R&D投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省R&D经费达到115.55亿元,为2000的3.2倍,年均增长27%。而企业已成为R&D投入的主体,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达到76.3%。然而,与先进省市比较,我省的R&D投入总体水平还偏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我省企业发展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而且主要依靠“外部引进”,企业R&D投入低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投入。 尽管很多中小企业表现出很强的技术创新活力,但是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占浙江企业数量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其产品主要靠模仿。全省80%的中小企业没有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两年以上占55%,浙江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2%,与江苏、山东、广东相比明显偏低。
总之,浙江中小企业需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而“小型巨人”企业模式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浙江“小型巨人”企业依靠“专、精、特、新”的优势在浙江企业转型大洗牌中生存下来,并且迅速发展起来。它们的崛起为转型中的中小企业指明了一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