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深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李清照语),含蓄而余意不尽,更因为它主旨蕴藉、深刻,诵读常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一开始就描述女子的情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季节的漫长、等候的漫长。莲花的开落在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在悄悄远逝。接着,又揭示女子的心态:“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多重的意象,反复的渲染,既是为展示女子生活的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又是为从“城”到“窗”——点面结合,全面概述中国传统女子们的生存现状。千百年来,女子作为男人的附庸被紧紧地禁锢在家庭里。她们的婚姻命运甚至生命被牢牢地掌握在父母、媒妁、丈夫的手里。对幸福的追求,她们只能是等待、希冀。她们不能走出家庭这个巢穴,稍近“雷池”便为人耻笑。朱熹在评介《氓》时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鄙视之情溢于言表。女人们只能“内助”,却不能主政,否则是“牝鸡司晨”,上天要示警的;也不可干政,因为“头发长见识短”、“红颜祸水”。她们只能依据“三从四德”的古训,在固守中慢慢耗损生命。她们要为男人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红杏出墙”的念头不可有;她们要安守贫困,相夫教子。甚至在形式上,也要固守:姑娘不可下绣楼,女人不能出庭院;举止不可张扬,言谈不能高声;脚要裹小,腰要勒细……她们是远离社会被人也被自己禁闭起来的群体。关注她们的现状,诗人的触角伸展到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广泛、更为敏感的领域。
如果女子有“错”,那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她应该固守千百年来的习俗和生存方式吗?她不该为社会美丽的召唤(马蹄声)而心动吗?
“我”是个“过客”,从“江南”走来,一直闯进女子的心扉,又不停地走去。这是一个追求者的形象。他的“错误”在于扰动了女子的心绪。这或许是无意识的,或许是生存状态的相互抵牾……但无论怎样,他的举动唤醒了女子的潜意识,走出“小城”打开“窗扉”便具有了可能。如果非说是错误,那么这个“错误”是“美丽的错误”。
综合“两人”的角度来思考,这是“失家”与“恋家”的冲突,是“固守”与“出走”的矛盾,是“封闭”与“开放”的较量,是对千百年来中国女子不敢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甘心做男人附庸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女子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错误》用凄美的形象展示了这一点。
这样去理解《错误》的内涵,远比止步于“闺怨”要深刻得多,这也许是人们喜欢这首小诗的主要原因吧。
诗一开始就描述女子的情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季节的漫长、等候的漫长。莲花的开落在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在悄悄远逝。接着,又揭示女子的心态:“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多重的意象,反复的渲染,既是为展示女子生活的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又是为从“城”到“窗”——点面结合,全面概述中国传统女子们的生存现状。千百年来,女子作为男人的附庸被紧紧地禁锢在家庭里。她们的婚姻命运甚至生命被牢牢地掌握在父母、媒妁、丈夫的手里。对幸福的追求,她们只能是等待、希冀。她们不能走出家庭这个巢穴,稍近“雷池”便为人耻笑。朱熹在评介《氓》时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鄙视之情溢于言表。女人们只能“内助”,却不能主政,否则是“牝鸡司晨”,上天要示警的;也不可干政,因为“头发长见识短”、“红颜祸水”。她们只能依据“三从四德”的古训,在固守中慢慢耗损生命。她们要为男人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红杏出墙”的念头不可有;她们要安守贫困,相夫教子。甚至在形式上,也要固守:姑娘不可下绣楼,女人不能出庭院;举止不可张扬,言谈不能高声;脚要裹小,腰要勒细……她们是远离社会被人也被自己禁闭起来的群体。关注她们的现状,诗人的触角伸展到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广泛、更为敏感的领域。
如果女子有“错”,那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她应该固守千百年来的习俗和生存方式吗?她不该为社会美丽的召唤(马蹄声)而心动吗?
“我”是个“过客”,从“江南”走来,一直闯进女子的心扉,又不停地走去。这是一个追求者的形象。他的“错误”在于扰动了女子的心绪。这或许是无意识的,或许是生存状态的相互抵牾……但无论怎样,他的举动唤醒了女子的潜意识,走出“小城”打开“窗扉”便具有了可能。如果非说是错误,那么这个“错误”是“美丽的错误”。
综合“两人”的角度来思考,这是“失家”与“恋家”的冲突,是“固守”与“出走”的矛盾,是“封闭”与“开放”的较量,是对千百年来中国女子不敢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甘心做男人附庸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女子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错误》用凄美的形象展示了这一点。
这样去理解《错误》的内涵,远比止步于“闺怨”要深刻得多,这也许是人们喜欢这首小诗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