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自强的爽健之歌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苏轼因诗中所谓“讥讽朝廷”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后于元封三年(1080年)二月贬到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受人生的重大打击,一度万念俱灰,不想活了。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贬到黄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他的心境是极其灰暗的。当时他就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这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苏轼就是苏轼,他的性情总能使他走出人生的困境。身居黄州当生活安顿下来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使他最终能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小词就是他呼唤青春的乐观的人生之歌。
  上阕描绘的是一幅寺庙清幽秀丽的风光图:山下西流的兰溪涨满了春水,短小的兰芽经溪水浸润,鲜嫩葱绿,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山上,一座具有民族风格造型的精美的清泉寺屹立在苍松翠影之中。松林间的沙石小路经雨水洗涤,洁净得一点泥土都没有。暮色苍茫,周围景物笼罩在一片空蒙里。潇潇暮雨中传来时断时续的杜鹃啼鸣。
  词人徜徉在这洁净无泥的沙石小路上,看到的是一派充满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可以尽情欣赏稚小兰芽在清溪中的妩媚,可以倾心聆听山下溪流淙淙的琴韵和潇潇暮雨在松林间的絮语。欲行则行,欲止则止,吮吸鲜润的空气,饱餐无边的秀色,品味无尽的空蒙,怎能不涤尽尘嚣,顿忘俗虑,全身心沉浸在安恬静谧之中?
  环境的启迪使词人灵感生发,于是下阕词人迸发出令人感奋的议论,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面对西去的溪水,“逝者如斯”,怎能不引起人对悠悠岁月的遐思:青春难再,时日不居,这是不可移易的时间法则和生命规律。两鬓霜白、老之将至的词人又怎能不由衷生起“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的感慨?可是,经历人生重大打击的词人却偏偏能从门前溪水西流这一偶见的自然现象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心灵的衰老是最可怕的衰老!古往今来,多少有识之士不是老当益壮!门前的兰溪既然可以一反江河的流向,人为何就不可以振奋精神,自强不息,重拾青春壮志呢?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使人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在《醉歌》中写道:“谁到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意思是,黄鸡为了催促拂晓的到来,黎明前就报晓长鸣;白日为了催促年华早逝,黄昏前就及时沉没。人的富贵还没多久,眼看青春就消失了。词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奏出的是生命的最强音:“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体现了苏轼执著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词人这种敢于从踬踣中奋起、积极向上的生命哲学,不仅可以警醒当世,亦足以垂范后人。
  总之,这是一支催人自强的奋进之歌。如果说上阕是侧重描绘一幅清泉寺清新悦目的雨景图,那么下阕就是就溪水西流谱出的一支昂扬向上的青春曲。它启示我们,正是源于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才激起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这首小词不仅给我们丰富的审美享受,也给了我们有益的人生启示。
其他文献
《听听那冷雨》是来自海峡对岸的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的一篇诗化散文。在美轮美奂的绵绵春雨中,我们和余先生一起聆听着那动人的乐曲,一起欣赏那中国式的写意画面,一起感受那如歌如泣的不尽的乡愁。文中叠字的使用非常典型也恰到好处地在汉字的重重叠叠之间让我们听到了作者的汩汩心泉,听到了一位21岁时离开大陆到台湾,64岁重回故土时,“掉头已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老人那厚重的思念、绵
期刊
一、教学设想:这一课是继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之后,又一篇关于颂扬母爱的散文。由于课文所选择的事例、所表现的人物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或者说文中的主人公的身上有着自己的父母的影子,文中的“我”也许是现实中的我的缩影。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1}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对父母的尊重。{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作文训练活动。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极富鲜明的时代特色,无论是目标和结构,还是体例和内涵都令人耳目一新。这使我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处处感受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感觉。    一、“心”与“新”的碰撞——凸现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就是这一个新规定,让我在阅读教学中把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作语文课堂
期刊
人生之路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几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史记》所记四千余人,司马迁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特异功能”,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文艺作品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的细腻描绘,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服从于艺术
期刊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哪有“紫色”的呢?从修辞学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从感情的角度,褒义有“美丽的精灵”,贬义有“丑恶的灵魂”之说。为什么有“紫色的灵魂”之说呢?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其语言具有凝练、韵律之美。作品中,是诗人对诗歌语言故意的“破坏”,实质是一种语言技法的妙用,将文学语言“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祝福》一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面貌。李欧梵评价《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1}。小说创作于1924年2月,塑造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之死,是个人与社会的悲剧。从小说看“五四”
期刊
一    喜欢孟子的人都津津乐道于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诸侯王推崇的是富国强兵之术,讲“仁政”的儒家学说试图大行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孟子的学说在当时之所以还能成为一门显要的学问,与其说是因为儒家学说的魅力,还不如说是孟子雄辩艺术的成功。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解民倒悬之苦,可谓不遗余力,论辩说服的方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其中自然免不了使用一些非常手段,如诡辩。  那么什么是
期刊
看完电影《边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出自己的观后感受,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回答:  “爱总是在无数次迟疑中错过。”  “翠翠的一生悲惨极了,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却因为冥冥中的安排而失败了,或许可以说根本就未开始过,当挚爱都远去时,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  “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所钟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你望穿秋水,却只能遗憾地错过,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  …………  多数学生都把眼光集中在《边城》的
期刊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所娶之女亦出自宗室。他时常说自己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后裔,并且因为贺知章曾居庆湖,便自号“庆湖遗老”。他对自己与皇室的亲缘关系并不在意,也不屑于官场周旋,更厌阿谀奉承之事,
期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词。全词的意思是:驿站外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无人来欣赏。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忌妒。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  陆游所处的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