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深挚情感和对音乐无以伦比的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文学式再现,成为永恒的经典。其中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更是举不胜举,特别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句,因其对细节的准确拿捏和衍生出的丰富内涵而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今人喜欢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比喻一件众人所关心注目的事物久久才得实现,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女人的娇羞或比喻那刚出现的事物还未能被完全了解。在我看来,语词之所以有长期的生命力,除了迭代的口耳相传,不断积淀、丰厚意蕴的原因之外,其在源头必然有一些先天的征兆和底蕴让它能超越历史,历久弥新。
当我们回归到文本,去仔细揣测这一句的意蕴时,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潜藏的是琵琶女的微妙心理动态,其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出与不出之间所做的剧烈心理斗争中,人性的含混、犹疑,在社会伦理关系的绑架下与战战兢兢中完成自我重塑和改造。因此,完成对此句的深入、充分的体验之旅,应该把其出与入的心理细节抽丝剥茧,一一还原。笔者在此试论之。
一、重温过往成为琵琶女“出”的魔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在那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少有人不会沉迷,少有人不会放纵。繁华地和风月场,如同巨大的磁石,让赤裸的人性可以翩翩起舞,无拘无束。
能够看淡这份物欲的人,很多是眼看着大厦倾倒,自己无力挽回,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见识,以及对人生、对世界、对时空的理性和达观的思考,苦心孤诣,破茧成蝶,完成对往昔的批判和决裂,绽放对新生命的笑容。不过即使如写出了《红楼梦》的曹雪芹,也只是实现了对个人家族的反思与悔悟,而对于未来,也许依然充满了怀疑和不安。
琵琶女浸润音乐多年,凭着美貌和才艺,在欢娱场上春风得意,她所体会到众星拱月式的人生成功感和“一曲红绡不知数”的自我价值,尽拜此所赐。从贫寒之女到花魁娘子,从一张白纸到写满铜臭,这样的生活,承载了一个懵懂女孩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全部,因此,其自身无论如何做不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纵观其一生,她必然要无限地怀念这份因缘和幸运。而当一个可以让自己重温旧梦的机会来临的时候,她终将义无反顾。
二、用自己的才艺去舔舐容颜衰老的痛
“夜深忽梦少年事”,这场景像极了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她独自坐在窗前,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在那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每一个女子都曾经拥有烟花一样绚烂的过往,或长久,或恍若一瞥。琵琶女所经历的,是一个贫贱女子所梦寐以求的,作为一个乐妓,隶属于“娼籍”,但凭着色艺双绝,她不仅超越了自己的起点,也可以笑傲同行姐妹和善才师父了,但这些梦幻般的岁月被打上了休止符,除了来源于横生变故之外,还有的就是自己的容颜衰老。青春之于美人,是永久的痛,要用一生来消解自己的衰老对心灵的创伤。色与艺从来都是优秀演员天平的两端,好莱坞在评价费雯丽时说,有如此美貌就不必有如此演技,有如此演技就不必有如此美貌,而事实上,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琵琶女的年长色衰,是她自己要负的责任,她无处怨尤,只能把全部心酸投注在唯一能让她仿佛回到过去的琵琶演奏中,甚至她会寻求一种解决之道,就是才艺是第一位的,自己被人们所喜爱,更多的源于这一手惊心动魄的琵琶技艺。“譬如现在,临船的官人何曾看过我的貌,只是听了我的演奏,便邀我而去”,这样的思量,不正是缓解年华老去的理想的镇静剂吗?
三、乏味不堪的婚姻与现实惹人嫌弃
琵琶女一直生活在云端,公子王孙的千金买笑,温柔体贴的勾搭手段,让琵琶女认为人生如同爱情一样,始终该熊熊燃烧。但一旦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她能感受到的就只有冷清和落寞了。我们无法知道,琵琶女的丈夫是真的钱袋满满,脑袋空空,还是一个同样身处下贱,一直拼着命讨生活的苦命人,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但也算平民中的底层了,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
然而琵琶女就是嫌弃。因为她曾经是风月場中的宠儿,是千娇百媚的交际花,当理想的燥热褪去、现实的苦寒袭来的时候,她是无法承受的。“守空船”“ 轻别离”这两个词要紧得很,说明琵琶女内心的脆弱和凄苦,她想做一个好妻子,希望用丈夫的体贴和关爱来排解自己的心理落差,来平衡好对现实的妥协和对过去的向往,但这一切都成空。我们从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忸怩也可以找到端倪,纵情风月的女子会含羞吗,会紧张吗?都不会,她忐忑的地方在于她已经为人妇,她多么珍惜这个身份,她把“残酷的现实、失望的婚姻”含在嘴里却吞咽不下,告诉自己这是从离开欢场、穿上嫁衣后一直坚持的承诺,把来自陌生人的邀约看成是打翻心理平衡的罪恶,虽然“夜深忽梦少年事”一度出卖自己,但在似乎可以重温过去的幕布自己伸手就可以掀开的时候,琵琶女犹豫再三,这是最真实人性的较量,是理想与现实的抗衡,是清心寡欲和放纵欢愉的搏杀。
即使如此,琵琶女的演奏得到了包括白居易等众人的赞叹,她也许注意到了“座中泣下谁最多”的那份欣赏和“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不羁才情,但这一切又会改变什么呢,琵琶女要面对的只能是曲终人散,收好琵琶,随着商人的奴婢,回到空船,等待来自商人的猜忌或怒斥。
乐观地讲,琵琶女为自己干瘪的中年危机注入了兴奋剂,让她在日后寡淡的日子里,可以凭轩远望,告诉自己,容貌的美失去了,但灵巧的手可以让她活在艺术的氤氲里;悲观地讲,琵琶女也会意识到,这样的一场邂逅,永远不会再有,至少这样的一个知音永远不会再见。因为跨越千年,流传的只有这首《琵琶行》。
有的文章认为,琵琶女这番“欲拒还休”是为了增添魅力、吸引顾客的职业习惯动作和情态,甚至可理解为是带有“作秀”成分有意而为的出场“造型”设计,这就显得可笑之至了,她有如此的心机的话,断不会“秋月春风等闲度”了,必然会在众多公子王孙中找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何必现在沦落为商人妇而于江口自怨自艾呢。
当我们回归到文本,去仔细揣测这一句的意蕴时,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潜藏的是琵琶女的微妙心理动态,其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出与不出之间所做的剧烈心理斗争中,人性的含混、犹疑,在社会伦理关系的绑架下与战战兢兢中完成自我重塑和改造。因此,完成对此句的深入、充分的体验之旅,应该把其出与入的心理细节抽丝剥茧,一一还原。笔者在此试论之。
一、重温过往成为琵琶女“出”的魔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在那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少有人不会沉迷,少有人不会放纵。繁华地和风月场,如同巨大的磁石,让赤裸的人性可以翩翩起舞,无拘无束。
能够看淡这份物欲的人,很多是眼看着大厦倾倒,自己无力挽回,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见识,以及对人生、对世界、对时空的理性和达观的思考,苦心孤诣,破茧成蝶,完成对往昔的批判和决裂,绽放对新生命的笑容。不过即使如写出了《红楼梦》的曹雪芹,也只是实现了对个人家族的反思与悔悟,而对于未来,也许依然充满了怀疑和不安。
琵琶女浸润音乐多年,凭着美貌和才艺,在欢娱场上春风得意,她所体会到众星拱月式的人生成功感和“一曲红绡不知数”的自我价值,尽拜此所赐。从贫寒之女到花魁娘子,从一张白纸到写满铜臭,这样的生活,承载了一个懵懂女孩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全部,因此,其自身无论如何做不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纵观其一生,她必然要无限地怀念这份因缘和幸运。而当一个可以让自己重温旧梦的机会来临的时候,她终将义无反顾。
二、用自己的才艺去舔舐容颜衰老的痛
“夜深忽梦少年事”,这场景像极了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她独自坐在窗前,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在那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每一个女子都曾经拥有烟花一样绚烂的过往,或长久,或恍若一瞥。琵琶女所经历的,是一个贫贱女子所梦寐以求的,作为一个乐妓,隶属于“娼籍”,但凭着色艺双绝,她不仅超越了自己的起点,也可以笑傲同行姐妹和善才师父了,但这些梦幻般的岁月被打上了休止符,除了来源于横生变故之外,还有的就是自己的容颜衰老。青春之于美人,是永久的痛,要用一生来消解自己的衰老对心灵的创伤。色与艺从来都是优秀演员天平的两端,好莱坞在评价费雯丽时说,有如此美貌就不必有如此演技,有如此演技就不必有如此美貌,而事实上,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琵琶女的年长色衰,是她自己要负的责任,她无处怨尤,只能把全部心酸投注在唯一能让她仿佛回到过去的琵琶演奏中,甚至她会寻求一种解决之道,就是才艺是第一位的,自己被人们所喜爱,更多的源于这一手惊心动魄的琵琶技艺。“譬如现在,临船的官人何曾看过我的貌,只是听了我的演奏,便邀我而去”,这样的思量,不正是缓解年华老去的理想的镇静剂吗?
三、乏味不堪的婚姻与现实惹人嫌弃
琵琶女一直生活在云端,公子王孙的千金买笑,温柔体贴的勾搭手段,让琵琶女认为人生如同爱情一样,始终该熊熊燃烧。但一旦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候,她能感受到的就只有冷清和落寞了。我们无法知道,琵琶女的丈夫是真的钱袋满满,脑袋空空,还是一个同样身处下贱,一直拼着命讨生活的苦命人,虽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但也算平民中的底层了,用《霸王别姬》中那师父不好听的话来说:“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呢?”
然而琵琶女就是嫌弃。因为她曾经是风月場中的宠儿,是千娇百媚的交际花,当理想的燥热褪去、现实的苦寒袭来的时候,她是无法承受的。“守空船”“ 轻别离”这两个词要紧得很,说明琵琶女内心的脆弱和凄苦,她想做一个好妻子,希望用丈夫的体贴和关爱来排解自己的心理落差,来平衡好对现实的妥协和对过去的向往,但这一切都成空。我们从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忸怩也可以找到端倪,纵情风月的女子会含羞吗,会紧张吗?都不会,她忐忑的地方在于她已经为人妇,她多么珍惜这个身份,她把“残酷的现实、失望的婚姻”含在嘴里却吞咽不下,告诉自己这是从离开欢场、穿上嫁衣后一直坚持的承诺,把来自陌生人的邀约看成是打翻心理平衡的罪恶,虽然“夜深忽梦少年事”一度出卖自己,但在似乎可以重温过去的幕布自己伸手就可以掀开的时候,琵琶女犹豫再三,这是最真实人性的较量,是理想与现实的抗衡,是清心寡欲和放纵欢愉的搏杀。
即使如此,琵琶女的演奏得到了包括白居易等众人的赞叹,她也许注意到了“座中泣下谁最多”的那份欣赏和“同为天涯沦落人”的不羁才情,但这一切又会改变什么呢,琵琶女要面对的只能是曲终人散,收好琵琶,随着商人的奴婢,回到空船,等待来自商人的猜忌或怒斥。
乐观地讲,琵琶女为自己干瘪的中年危机注入了兴奋剂,让她在日后寡淡的日子里,可以凭轩远望,告诉自己,容貌的美失去了,但灵巧的手可以让她活在艺术的氤氲里;悲观地讲,琵琶女也会意识到,这样的一场邂逅,永远不会再有,至少这样的一个知音永远不会再见。因为跨越千年,流传的只有这首《琵琶行》。
有的文章认为,琵琶女这番“欲拒还休”是为了增添魅力、吸引顾客的职业习惯动作和情态,甚至可理解为是带有“作秀”成分有意而为的出场“造型”设计,这就显得可笑之至了,她有如此的心机的话,断不会“秋月春风等闲度”了,必然会在众多公子王孙中找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何必现在沦落为商人妇而于江口自怨自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