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要读懂、明辨我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就必须深入了解我國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我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的思想流脉也大都该归源于这些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当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和课程安排无法保证学生比较系统地辨学这些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故需要为学生开设专题课程,教学生辨学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及价值和意义,为学生夯实优秀传统文化之基。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根基
我国古代的文化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要读懂且明辨之,就必须得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我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的思想流派也大都该归源于这些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学生要想真的读懂、读透我国这些文学和文化经典著作,就必须得深入、辩证地学习我国古代这些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学校为此开发和实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辨学校本化辅助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深远影响,具体安排了6课时(每学时讲授1个思想家),高一年段上学年的前半期完成。
一、教育学生辨学儒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讲授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时,教师紧扣儒家学说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核心,教育学生充分辨识儒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孔子的道就是指仁道。分开来讲,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这些道,孔子都是以仁来表达的。天道是仁,人道也要求是仁义的。个人和社会要求是仁义的,这就是孔子所要在人类社会中实现的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是只要我们学会做好人,才能成为好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是要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各方面严格管束自己,由外修进而达到内修。“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说的是要离那些德高人士近一些,获取正能量;对于那些阴暗的小人,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他们,那就离他们远一些,不与为伍,避免被“同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推测别人的心,推己及人。“仁者,其言也讱”说的是要谨言慎行。 “当仁不让于师”说的是要勇于实践,严谨治学。孔子儒学思想的要义在于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要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此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孔子的这种哲学思想仍闪耀着行正为端的智慧之光,甚至由我国播撒到全球,正在成为构筑世界命运共同体的金梁玉柱。
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本”和“性善”两个方面:孟子民本思想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为重民;“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是为惠民;“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是为爱民。孟子的这种重民、惠民、爱民思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构建我国以“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也大都源于他的这一思想。所谓“仁政”“王道”其实都是基于“民本思想”阐述的。孟子性善论的经典言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四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客观地讲,孟子的人性“四心”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也为人之“向善”与“行善”提供了理性依据。这样的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优化人性的教育价值。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当时最有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性恶论”和“天人论”两个方面。其“性恶论”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恶是出于本性之自然,善是出于对本性的改造。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即如果我们顺从放纵人“恶”的本性,什么推辞谦让、忠诚守信、礼义法度将全部丧失,会带来天下大乱。他的“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教育“明礼义而化之”的功能,对今天的中国而言,这无疑仍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他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他的这一思想,无疑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源泉,同时这一理念也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教育学生辨学道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意义及价值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生机勃勃,至今仍闪耀着为人处世的聪慧之光。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不失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老子这段话告诉我们: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的这几句话又启迪我们:人在成功的时候不要骄傲,在失败的时候也能够冷静对待,这样就能保持心态的平和。 “无为”是老子论述最多的观点。他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强求不可能之事,在没有达成之后,又怨天尤人。老子告诉人们,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顺其自然,不要抱怨或强求命运的改变。老子还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强调,人不能看不起不起眼的小事情,很多大事情都是从小事情开始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特别浮躁、功利,太看重成败荣辱。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小到健全做人,中到为事立业,大到治国安邦,无不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庄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并称“老庄”,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庄子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無为而治,二是逍遥游。庄子“无为”的理由,与老子的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我们不能妄动而是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和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他希望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庄子要求人们要像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逍遥游是庄子的生命理想和哲学思想的灵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对很多事情看得比较重,所谓的名利往往压给人们过多的精神负担。可见,在当今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妨学学庄子,学会简单洒脱、安时处顺、全身保性,努力从人生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精神上的超然与自由。
三、教育学生辨学墨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意义及价值
墨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节用”及“兼爱”两个方面来认识。墨子的“节用”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家尚俭,提倡普天一致的消费模式,“节用”的内涵更是丰富具体,贴近日常生活。具体表现为目的上的功利性、标准上的平等性和立场上的平民性。墨子的 “节用”思想对当今中国创建节约型社会颇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诸如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2019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开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辨学”这一校本化辅助课程,不仅是为了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健康发展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在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在为学生夯实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的辨悟,更是在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石岑著.中国哲学十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育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立项编号:R-a/2020/05)重点资助课题“生活化理念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归真性重构与拓展实践研究”专题论文。
(责任编辑:文 宝)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根基
我国古代的文化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要读懂且明辨之,就必须得深入了解我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我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的思想流派也大都该归源于这些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学生要想真的读懂、读透我国这些文学和文化经典著作,就必须得深入、辩证地学习我国古代这些哲学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学校为此开发和实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辨学校本化辅助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先哲的哲学思想及其深远影响,具体安排了6课时(每学时讲授1个思想家),高一年段上学年的前半期完成。
一、教育学生辨学儒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
讲授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时,教师紧扣儒家学说的重大贡献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核心,教育学生充分辨识儒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孔子的道就是指仁道。分开来讲,有天道、人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大同之道等。这些道,孔子都是以仁来表达的。天道是仁,人道也要求是仁义的。个人和社会要求是仁义的,这就是孔子所要在人类社会中实现的道。“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是只要我们学会做好人,才能成为好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是要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各方面严格管束自己,由外修进而达到内修。“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说的是要离那些德高人士近一些,获取正能量;对于那些阴暗的小人,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他们,那就离他们远一些,不与为伍,避免被“同化”。“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用自己的心去推测别人的心,推己及人。“仁者,其言也讱”说的是要谨言慎行。 “当仁不让于师”说的是要勇于实践,严谨治学。孔子儒学思想的要义在于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要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此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孔子的这种哲学思想仍闪耀着行正为端的智慧之光,甚至由我国播撒到全球,正在成为构筑世界命运共同体的金梁玉柱。
孟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本”和“性善”两个方面:孟子民本思想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为重民;“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是为惠民;“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是为爱民。孟子的这种重民、惠民、爱民思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构建我国以“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也大都源于他的这一思想。所谓“仁政”“王道”其实都是基于“民本思想”阐述的。孟子性善论的经典言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四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客观地讲,孟子的人性“四心”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也为人之“向善”与“行善”提供了理性依据。这样的思想,在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优化人性的教育价值。
荀子是战国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当时最有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的思想主要表现为“性恶论”和“天人论”两个方面。其“性恶论”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恶是出于本性之自然,善是出于对本性的改造。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即如果我们顺从放纵人“恶”的本性,什么推辞谦让、忠诚守信、礼义法度将全部丧失,会带来天下大乱。他的“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教育“明礼义而化之”的功能,对今天的中国而言,这无疑仍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并没有迷信或畏惧于“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运行的自然。他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正所谓“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他的这一思想,无疑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源泉,同时这一理念也正在发挥着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教育学生辨学道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意义及价值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生机勃勃,至今仍闪耀着为人处世的聪慧之光。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不失为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老子这段话告诉我们: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的这几句话又启迪我们:人在成功的时候不要骄傲,在失败的时候也能够冷静对待,这样就能保持心态的平和。 “无为”是老子论述最多的观点。他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很多人强求不可能之事,在没有达成之后,又怨天尤人。老子告诉人们,要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顺其自然,不要抱怨或强求命运的改变。老子还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强调,人不能看不起不起眼的小事情,很多大事情都是从小事情开始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特别浮躁、功利,太看重成败荣辱。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小到健全做人,中到为事立业,大到治国安邦,无不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庄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并称“老庄”,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庄子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無为而治,二是逍遥游。庄子“无为”的理由,与老子的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我们不能妄动而是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和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他希望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庄子要求人们要像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逍遥游是庄子的生命理想和哲学思想的灵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对很多事情看得比较重,所谓的名利往往压给人们过多的精神负担。可见,在当今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妨学学庄子,学会简单洒脱、安时处顺、全身保性,努力从人生的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精神上的超然与自由。
三、教育学生辨学墨家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意义及价值
墨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从“节用”及“兼爱”两个方面来认识。墨子的“节用”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家尚俭,提倡普天一致的消费模式,“节用”的内涵更是丰富具体,贴近日常生活。具体表现为目的上的功利性、标准上的平等性和立场上的平民性。墨子的 “节用”思想对当今中国创建节约型社会颇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诸如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2019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开设“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辨学”这一校本化辅助课程,不仅是为了解决高中语文教学健康发展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在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在为学生夯实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的辨悟,更是在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石岑著.中国哲学十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育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立项编号:R-a/2020/05)重点资助课题“生活化理念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归真性重构与拓展实践研究”专题论文。
(责任编辑:文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