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在西南联大,遗憾也在西南联大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988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时的郑敏。
2015年5月15日,郑敏在北京家中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摄)

  人物简介:郑敏,唯一健在的九叶派诗人。1920年生于北京。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攻读英美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1981年,《九叶集》出版。九叶诗派由此得名。文学评论家公认,九叶诗人在用诗歌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兼顾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剖析,比以前任何的中国现代诗歌流派都更尖锐。
  郑敏的家在清华荷清苑一个僻静的单元楼里,客厅很大,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油画作品。“都是我女儿画的,她在艺术上很有天赋。”郑敏说道。95岁的她,身着红袄,留长发,全披散在脑后,如同一个时髦的艺术家。
  两个女孩结伴到昆明
  我本姓王,我家在福州算是大家族,我的祖父王又点是前清颇有名气的词人。1岁多时,我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好了之后,就被过继给姨妈。她成了我的养母,我的养父姓郑,也是我亲生父亲赴法留学时的同学兼好友。姨妈没有生育,我于是成了郑家唯一的孩子。
  养父回国后在煤矿上当工程师,我们家住矿区,周围都是贫苦农村,教育很差,但养父以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开明的思想抚育我,因此我的童年和少年极少封建色彩。我现在身体这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他。我记得小小年纪,他就要求我每天爬山、游泳,告诉我不能做“东亚病夫”“旧式小姐”。
  10岁那年夏天,我跟养母回北京住,才进了学堂。虽然是新式小学,但老师也像旧私塾那样打手板,对孩子们体罚,我成绩又不好,看见老师打人就害怕,实在不想上学。父母于是把我转去读教会小学,慢慢地成绩好起来。所以后来我有了孩子,从来不体罚。
  1937年抗战爆发时,我念高一。当时我家已经搬到南京,一家人先去了庐山避难,过完暑假,又坐船到了重庆,在重庆我继续读书。高三毕业,考上了西南联大。
  去西南联大的那一段旅程,我一辈子都记得。因为是战时,大人没法送我。父亲一位朋友的女儿也考上联大,我们就一起做伴,两个女孩,从重庆出发,经过贵州到昆明。记得夜里在贵州一座很高的山上,司机突然就停下车,站在车外,欣赏起风景来。我们一路颠簸,偶尔还会停靠在荒郊野岭的阴森小客店,走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昆明。
  冯至是被忽视的诗人
  西南联大的生活,现在想一想,真是幸运,但也觉得真遗憾。那么多大师、那么多社团,学术空气那么活跃,我却算不上太活跃的人,因为不想卷入政治,总是与风云人物保持距离,看得多,做得少,独来独往。大好年华,都被我辜负了。
  我上的是哲学系。因为那时候思想方面的东西很热门,大家都希望用思想来救中国。引我走上诗歌这条路的,是冯至老师。当时联大学生大一大二都要学外语,哲学系的学生按规定得学德语,他就是我们的德语老师。我记得还选修了他的一门讲歌德的课,他讲得非常有感情。他翻译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在联大很火,学生们都在传阅。
  那时冯先生刚步入中年,胖胖的,总穿一身长衫,拿着手杖,走起来却大步流星,像个年轻人。他在课堂上的言谈更是充满了未入世的青年人的气质。他总是笑容可掬,但没有和学生聊天的习惯,很少闲谈。我好像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玩笑话;他的文章也是这样,没有一句是随随便便的,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大三的某一天,课上完了,我鼓起勇气追上冯老师,把我写的诗给他看,大概有十多首,用一个小本子订着。第二天一下课,他就把我叫出来,把诗稿还给我,说:“写诗的路是很长很寂寞的,你这里有诗!”我心想:既然他说我写的算诗,那我就坚持吧。
  冯至老师是先学哲学,后来去德国学文学,我也是先念哲学,后来对文学感兴趣。冯先生的《十四行集》出来时,我简直顶礼膜拜,它也影响了我以后的诗风:不要纯抒情,而是带着智慧与思考。
  那时候日本飞机时不时来捣乱,我们就会出去“跑警报”,有时学生们会去教授家。我记得某天去的是冯先生在钱局街的寓所,但那天和先生讲了什么,现在已经都记不清了。
  对冯至先生,我充满了感激,我认为他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的十四行诗虽然很受尊重,但真正理解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诗歌融合了西方古典哲学和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杜甫的情操,说是独步诗坛也不为过。但中国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更喜欢令人激动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便被忽视了。
  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思想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有几门课,我到现在都有印象。比如,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郑昕先生的“康德”、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还有冯文潜先生(冯至先生的叔叔)的“西洋哲学史”。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很自由,没有人去查到、管纪律,大家反而上课积极。每个系都有名教授,教授们也都重创新,以讲自己的教材为荣,用现成的教科书则是不光彩的事。名师的课总是很受学生欢迎,教室里站不下,学生们就都挤在窗边听。
  闻一多先生的课我旁听过,到底是“楚辞”还是“唐诗”,我已不记得了。他一边叼着烟斗,一边讲课,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但他讲得非常入神,绝对是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释那些古文。我当时有个感觉,不管是多难、多古怪的东西,好像都能被他解出来,而且,不是引经据典的,完全是自己的见解。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小说史”我也去听过。我觉得他的小说写得真好,那种湘西的气息非常独特。他特别爱写板书,讲每句话、每个字都有逻辑,只要记录下来,就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他的口音实在太重了,很多话我都听不懂,所以收获有限。
冯至晚年照片。

  我留学回国后,还见过沈先生。当时是同学袁可嘉请我吃饭,和先生巧遇。席间沈先生还问:你们记得有个写诗的郑敏,现在去哪里了?我心中窃笑:就是我啊。
  联大的教授,每个人都是自成一家的风格。汤用彤先生给我们讲“魏晋玄学”,他长得矮矮的,还光头,但给大班上课时嗓门特别大。我喜欢他的课,那种道家的境界、魏晋玄学的潇洒,对我影响深极了。我一直对老庄的东西非常赏识,到现在也经常会读一读,跟汤先生有关。
  卞之琳老师的新诗我从大一就开始读,在冯至先生家也见到过他。他成名早,是真正的青年才俊,总是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的眼镜,充满了浪漫气质。
  最有意思的是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冯先生留着长髯,穿着长袍,开过一门课,叫做“人生哲学”。课讲到最后是讲境界,说人生有4个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什么都不想;往上是“功利境界”,开始懂得为自己打算;再往上是“道德境界”,心里面有了他人,是贤人;最高境界叫“天地境界”, 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大爱,是圣人。
  金岳霖先生给大家讲逻辑,当时他刚从美国回到昆明,比较轰动,因为他穿得很时髦,不只是西装衬衫,还穿夹克、风衣、戴墨镜,跟周围人都不一样,他的身材又高,看上去真“酷”。
  有一天,冯友兰先生要给我们上课,他走在前面,我和一位同学正好跟在后面,都往教室赶。垂直的另一条小路上,看到了把外衣搭在肩上,戴着墨镜的金岳霖先生。只听金老师问:“芝生(冯友兰的字),到什么境界了?”冯老师回答:“到天地境界了。”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
  我经常回想,也许正是在西南联大那样自由、充实的氛围中,接触到冯先生关于“天地境界”的想法,才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后来到美国留学,我待的地方一度流行麦卡锡主义,仇视华人、留学生,我的学业断断续续,最终就是靠着这些信念熬过了艰难岁月,坚持读完了硕士,拿到了学位。
  我觉得西南联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教授跟他所研究的东西是融为一体的,好像他的生命就是他所思考的问题的化身。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思想,无论什么时候都在思考。这对我的熏陶极深,但是这种精神,我以后在任何学校、任何环境中都找不到了。
  郑敏最早的一部作品集叫做《诗集:1942-1947》,里面的很多诗,都酝酿于西南联大时期。昆明的石板路、石榴花,突然来又突然去的阵雨,给了她很多灵感,
  当时西南联大的诗歌创作空气是非常浓厚的,冯至先生、闻一多先生、卞之琳先生……可以说,上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云集了中国新诗各阶段的主要诗人,并培养了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郑敏等新生代。采访过程中,郑敏反复说,联大的学生很自由,“如同野地里的花花草草一样,肆意地生长着。”
  从西南联大,郑敏走向了她的诗歌人生。如今耄耋之年回望,那短短的4年,竟是她人生最大的转折。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留学美国,学成归国,在各种波折、劫难中踽踽独行,等到上世纪80年代以九叶派诗人的身份回归时,郑敏已年过花甲,还没怎么写,诗坛就又归于沉寂了。正如她所说,西南联大是她人生中最幸运的时光,也是最遗憾的所在。
其他文献
陈志武,1962年生,湖南人,著名华人经济学家。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学士,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陈志武的湖南口音常常让《环球人物》记者忘记他已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如果不打断他,他可以就某个经济话题滔滔不绝地谈上40分钟,中间几乎没有停顿。他的老朋友、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过,每次跟陈志
人物简介:芒克,原名姜世伟,1950年生于沈阳,1956年全家迁往北京。1969年赴河北省白洋淀插队,1978年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朦胧诗”代表人物,作品有《阳光中的向日葵》等。  “你们是文字报道吧?电视采访我一律不接受。”芒克在电话那头特意向记者强调。后来见了面,他解释说,有一次某家电视台采访了两个多小时,结果成片出来也就一两分钟,都是关于顾城、海子的片断,“弄个大灯给我照着,假
日本《航空情报》8月号刊登了一篇名为“假想敌国战”的文章,提及日中因武装摩擦发生所谓“尖阁(实为中国钓鱼岛)冲突”的可能性,其中出现了“中国海空军拥有100架以上的轰—6轰炸机,一旦开战,日方前沿基地、雷达站及战斗机将被瞬间毁灭”的话。没想到在2013年9月初,“轰—6恐惧症”真的出现在日本官方的公报里了。  中国自主研发  9月8日,日本统合幕僚监部新闻机构发布消息称,当天两架中国轰—6轰炸机飞
丁子 绘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该书《药山惟俨禅师》一文中,我们可以读到大禅师道吾和云岩的一些有趣记载:“道吾和尚四十六方始出家,俗姓王,钟陵建昌县人也。云岩和尚是道吾亲弟也。云岩先出家,在百丈造侍者。道吾在屋里报探官。一日行得五百里,恰到百丈庄头,讨吃饭。当
2012年一开春,西方国家和伊朗围绕石油的争端加剧。据新华社2月4日报道,伊朗石油部长称,伊朗准备停止向部分欧盟成员国出口原油,以回应欧盟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消息出来后不久,中国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国家发改委坦言,伊朗核危机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震荡,“我国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相对美国与欧盟,中国“心慌”了吗?随之而来的疑问是,万一有了紧急状况,中国的石油储备够用吗?    没有石油储备真不安全
湖南的深秋多雨,记者来到柏林镇采访马恭志时,他正在雨中支起大银幕,准备给乡亲们放电影。这是老马放的第多少场电影,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在过去的24年,这位因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坚守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岗位,演绎了一段精彩的“电影人生”。  家庭放映队  马恭志是郴州市永兴县柏林镇人,今年39岁。而电影已陪他走了几十年。小时候,他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爸
中纪委在沉寂了两个月后,继续周末“打虎”。5月22日晚11时30分,中纪委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余远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调查。这是十八大以来第八个被查的省会城市一把手,也是第十一个落马的中央候补委员。  余远辉可谓是八桂大地的政治明星。他34岁当上厅级干部,还被冠以“学霸书记”的头衔。因为他不仅是经济学博士,还在从政期间多次到名校进修、求学,其中就包括哈佛大学
1 1938年4月28日,“湘黔滇旅行团”抵达云南昆明。2 “湘黔滇旅行团”沿途烧柴做饭。3 “湘黔滇旅行团”行进途中。当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为学生准备了统一行装:草绿色军服,打绑腿,背干粮袋和水壶及一把长沙油纸伞。4 1938年4月11日,“湘黔滇旅行团”渡盘江时的情形。  清华园,历来是北京的宁和静谧之地。1937年的这个夏日,清华园的宁静却被打破了。  “风物凉爽,窗外荷池犹存红花一朵。哀蝉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是一个时代的改变。”11月22日,当阿根廷总统大选揭晓时,获胜的“我们变革”竞选联盟候选人毛里西奥·马克里兴奋地对支持者说。  由数个中右翼党派组成的“我们变革”,今年6月才刚刚成立。在今年10月的大选第一轮投票中,马克里以不到2%的微弱差距落后于竞选对手、正义党候选人肖利,排名第二。进入第二轮投票后,马克里反败为胜,结束了左翼长期执政的局面。“变革者”反败为胜  在外人
人物简介  王富海,1963年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同年就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后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任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8月17日,《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城市规划专家王富海时,距离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已经过去了5天。  这5天中,王富海过得并不平静,痛心、愤慨、忧虑。首先,爆炸发生地天津塘沽是他的老家;其次,干了30年城市规划,这样的事故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