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泰山经石峪的基本情况及对后世的影响。
曾翔:首先我们应该讨论下经石峪是不是用毛笔直接写在石壁上的。我认为经石峪不是写的,据我了解相传古人写匾采用大米摆字的方法。即将字用米摆出来,然后再用双勾的办法,将轮廓刻出来。这便是古人做大字的方法之一。所以经石峪是不是用沙子或者其他摆出来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经石峪里面,有很多双勾未来得及刻的字,让我们猜测经石峪也有用沙子摆出来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这是学习经石峪的另一个难点,即经石峪并非用毛笔写出来的。如果猜想正确,经石峪便不具备起笔、行笔、收笔的表现。所以经石峪的技术层面便不如传统帖学易掌握。另外,经石峪刻于特定的环境。它在摩崖上是给人感觉很正派、很有气势的感觉,但把它从摩崖上转化到宣纸上应该怎样去表现,这是另一个难点。
学习经石峪的著名书家很少,人们的一贯审美很难对它做到真正的理解。经石峪技术程度很显然要低于王羲之、赵孟覜等传统帖学的书法,但经石峪是用心写出来的,而并非仅是技术层面的经典。我们都知道吴昌硕书风的形成是受到石鼓文的影响,齐白石书风来源于《三公山碑》,黄宾虹则受秦汉金文的启发。但学习经石峪而成就的大师几乎没有。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石峪要有智慧,它可能间接为很多人提供了思路。我认为这是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尽管它不像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所学习的范本那么明确。但是它对后世形成了很多广泛的影响,比如说佛教文化包容、含蓄、内敛、广博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明经石峪非常伟大。它不具有改造性,它属于不容易去改变或者转化的类型,这也是它不好学的地方。
经石峪在摩崖上,字很大,这点区别于其他的摩崖,比如像《石门颂》《石门铭》,这些摩崖字小,学习时可以发挥的地方很多,但经石峪笔划很粗很满,由于纸张的局限性,再加大加粗都很难。所以这也是它的另一个难点所在。《石门颂》字小,若将它表现在纸上可以放很大,而经石峪本身就很大,只能是缩小。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要学习它的一种外在形式还是要深刻的领会它内在的精神,是学习者首先必须要有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中怎样将经石峪的精神内涵转化到书作当中,而并非单纯的临写。我想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心悟,绝不是表面的模仿,要领会它的精神内涵,少在外在的形式感上做文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经石峪原本用来弘扬佛法,但它不经意间却创造了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过去书写时并没有考虑章法、字法。他考虑的可能是文本的完整性,兼顾着考虑它的艺术元素,所以书法产生于实用。他和今天人的学习倒置了,我们今天进入读图的时代,已经不太关注书写的内容,所以着眼点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家一提笔就想去造字、设计字,去考虑上下字的关系,所以可能很少有人选择经石峪来作为学习的方向,因为它在摩崖上,它的章法是可看但很难学到的,没有那么大的纸张完整的去表达这样的作品,它不像唐宋人的手札可以把玩、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要用经石峪这种风格去表现的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若写小可能不足以表达它的精神内涵,写大了与之相适应的场合很少。所以它是很特殊的,过去也有很多人,比如李瑞清等明清之际的书家,偶尔的涉猎到,也只能看到他们临摹的作品,但很少在创作中原汁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学习真的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
经石峪曾在水里“生存”了上千年,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们今天很难完整地看到现在的经石峪。在泰山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去看,我也曾向泰山管委会提了很多建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建议过建筑保护墙,目前很多人跃过护栏到岩壁上,坐在上面拍照、抚摸,当然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出来保护经石峪。由于经石峪的覆盖范围非常之大,使得观者难以看到经石峪的大面貌,我设想可以在岩壁上罩层玻璃面,让游客站在玻璃上观看,边走边看,应该是很美很壮观的,这同时也是一个景点。目前前往泰山专程观看经石峪的游客寥寥无几,泰山的景点很多,所以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景点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和重视。好在经石峪在各方面的深远意义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事的关注,经石峪的保护工作相信也会得到各方面人士的重视。
《中国书法》:经石峪的用笔和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把握它的用笔和结构?
曾翔:经石峪的临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以圆为主,中锋行笔。经石峪基本上没有方笔,用笔方法上借鉴了篆、隶书稳健厚重的中锋用笔方法,线条粗细变化不太大,古人讲究用笔“锥画沙”、 “屋漏痕”,在经石峪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同时要注意它结体外圆内方的特点,它的笔画弧线多、圆的成分多,同时内白是方的,比如“菩”下面的“口”,“福”字的“田”。用笔要中锋,不能侧锋,侧锋线质会单薄、轻浮,且容易形成方形。所以要通过中锋用笔保证线质是圆厚,这样才能够体现它的精神。
第二、长锋羊毫,提笔顶纸。临习经石峪笔毫一定要软。汉代蔡邕讲“唯笔软则奇怪生焉”,选笔往往以羊毫为宜,不宜用狼毫。羊毫因为笔毫柔软、蓄墨量大,书写出来的线质往往绵厚、沉着,自明清以来为众多书家所青睐,典型的书家是林散之。
书写经石峪过程中毛笔要时提时按、提按有度。按不能一下按到底,按到底线质就会沉闷,毛笔顶纸前行就很困难,这时提笔就很重要。但如果提笔过度、按得不够,线条就不会有浑厚苍茫的内涵。所以我总结了四个字——提笔顶纸。提笔,顾名思义要把笔提起来,同时还要顶得住纸,不能够离开纸面,行笔不快不慢,使线条呈现出苍茫、古拙的感觉。收笔的时候略有做回锋。同时笔杆前倾,使笔锋在纸上形成摩擦力,这个笔基本上平铺在纸面上,逆锋在行走。要藏锋,欲下先上,笔稍稍向上顶一点然后再往下走,它不像楷书一样要有节奏,这个以匀速为主。下笔以笔尖顶纸,逐渐下按,笔上的墨适当多一点,但也不能太多,否则就没有摩擦力。清人包世臣写碑版书法主张逆顶的方式,即笔杆向行笔相反的方向倾斜,如果向右行笔的话笔杆向左倾,这样写出的字才会不至于线条光滑。笔要略作抖动,使笔上的墨更容易渗到纸上。过去讲力透纸背,要慢慢的走,逐渐把笔提起,转弯的地方一定要慢,就跟开车一样,转弯的时候不能太快。 第三、结字宽博,分布匀整。结字的特点就是以宽博、厚重,分布得比较匀整,它不像其他的楷书讲究大疏大密,经石峪的结体基本上以匀整、方正为主,尤其在经石峪的现场去看原作是比较方正的。所以学习经石峪的朋友可以到泰山脚下去现场感受一下,可能会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书法》:经石峪被称为大字鼻祖,不只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更重要的是它境界的大、格局的大,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它不仅带来了美的欣赏,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超出书法艺术之外的人生的启发。应该说经石峪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它不光是技法的范本,同时是书法艺术以及人的境界的教育范本,这样的题材对于很多学书法的人会有很多启示。我相信您看到经石峪肯定会对您自己的人生、处事,应该有很多启发。由此我们也很想让您谈一下书法与人的关系,初学者应该保持一颗怎样的心态?
曾翔:我曾经说过,书法写到最高境界有两个事情不可忽视:一是对佛学的认知和学习,这对书法艺术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哲学的学习、理解。我认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可能在佛道上也是有所体悟的。所以你提的这个问题直指本心,它关注的是一个人怎么样处事、怎么样面对世界、怎么样面对生活,它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你在面对经石峪的时候,如果说我们从美育,从内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的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应该大力去提倡学习经石峪,并且从它的外在形式到内在,比如其文字的内涵,可能使青少年的学习再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站在经石峪摩崖旁,你的内心会得到安宁,你的心灵可能会得到净化,这是以作品本身给你的一种启示。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你要能沉得住,静下心来,去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品。应该讲,它是用内力来书写的一件作品。经石峪首先从它的精神上震慑着你,使你在这样一个作品面前不敢张牙舞爪,或者促使你沉静下来。面对书法,我很赞同赵之谦“如对至尊”的心态,经石峪如一尊佛,如果说从学习的角度讲,你一定是要怀揣敬畏的心情去学习它,去领会它,去接受它的洗礼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经石峪,对于当下社会的浮躁之气是一种净化,我认为这是经石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之一。
很多人对学习要求立竿见影、马上得到结果。我认为书法的学习是一种修行。我们现在学习书法马上要获奖、入展,只讲究的是结果。我觉得更应该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书者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把书法真正作为一个修行的过程。这样的价值可能更大于他成为书法家的价值。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王羲之,因为那些好像更容易能够见效,能够马上被认同和接受。学习经石峪这类作品是一个人生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这样才是是对传统文化真正的尊重,要有这样一种心去修炼的话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可能就会变得更和谐、更安静。
曾翔:首先我们应该讨论下经石峪是不是用毛笔直接写在石壁上的。我认为经石峪不是写的,据我了解相传古人写匾采用大米摆字的方法。即将字用米摆出来,然后再用双勾的办法,将轮廓刻出来。这便是古人做大字的方法之一。所以经石峪是不是用沙子或者其他摆出来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经石峪里面,有很多双勾未来得及刻的字,让我们猜测经石峪也有用沙子摆出来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这是学习经石峪的另一个难点,即经石峪并非用毛笔写出来的。如果猜想正确,经石峪便不具备起笔、行笔、收笔的表现。所以经石峪的技术层面便不如传统帖学易掌握。另外,经石峪刻于特定的环境。它在摩崖上是给人感觉很正派、很有气势的感觉,但把它从摩崖上转化到宣纸上应该怎样去表现,这是另一个难点。
学习经石峪的著名书家很少,人们的一贯审美很难对它做到真正的理解。经石峪技术程度很显然要低于王羲之、赵孟覜等传统帖学的书法,但经石峪是用心写出来的,而并非仅是技术层面的经典。我们都知道吴昌硕书风的形成是受到石鼓文的影响,齐白石书风来源于《三公山碑》,黄宾虹则受秦汉金文的启发。但学习经石峪而成就的大师几乎没有。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石峪要有智慧,它可能间接为很多人提供了思路。我认为这是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尽管它不像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所学习的范本那么明确。但是它对后世形成了很多广泛的影响,比如说佛教文化包容、含蓄、内敛、广博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明经石峪非常伟大。它不具有改造性,它属于不容易去改变或者转化的类型,这也是它不好学的地方。
经石峪在摩崖上,字很大,这点区别于其他的摩崖,比如像《石门颂》《石门铭》,这些摩崖字小,学习时可以发挥的地方很多,但经石峪笔划很粗很满,由于纸张的局限性,再加大加粗都很难。所以这也是它的另一个难点所在。《石门颂》字小,若将它表现在纸上可以放很大,而经石峪本身就很大,只能是缩小。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要学习它的一种外在形式还是要深刻的领会它内在的精神,是学习者首先必须要有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中怎样将经石峪的精神内涵转化到书作当中,而并非单纯的临写。我想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心悟,绝不是表面的模仿,要领会它的精神内涵,少在外在的形式感上做文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经石峪原本用来弘扬佛法,但它不经意间却创造了这样伟大的书法作品。过去书写时并没有考虑章法、字法。他考虑的可能是文本的完整性,兼顾着考虑它的艺术元素,所以书法产生于实用。他和今天人的学习倒置了,我们今天进入读图的时代,已经不太关注书写的内容,所以着眼点是不一样的。今天的书家一提笔就想去造字、设计字,去考虑上下字的关系,所以可能很少有人选择经石峪来作为学习的方向,因为它在摩崖上,它的章法是可看但很难学到的,没有那么大的纸张完整的去表达这样的作品,它不像唐宋人的手札可以把玩、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果要用经石峪这种风格去表现的话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若写小可能不足以表达它的精神内涵,写大了与之相适应的场合很少。所以它是很特殊的,过去也有很多人,比如李瑞清等明清之际的书家,偶尔的涉猎到,也只能看到他们临摹的作品,但很少在创作中原汁表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个学习真的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
经石峪曾在水里“生存”了上千年,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们今天很难完整地看到现在的经石峪。在泰山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去看,我也曾向泰山管委会提了很多建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至今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建议过建筑保护墙,目前很多人跃过护栏到岩壁上,坐在上面拍照、抚摸,当然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出来保护经石峪。由于经石峪的覆盖范围非常之大,使得观者难以看到经石峪的大面貌,我设想可以在岩壁上罩层玻璃面,让游客站在玻璃上观看,边走边看,应该是很美很壮观的,这同时也是一个景点。目前前往泰山专程观看经石峪的游客寥寥无几,泰山的景点很多,所以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景点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和重视。好在经石峪在各方面的深远意义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事的关注,经石峪的保护工作相信也会得到各方面人士的重视。
《中国书法》:经石峪的用笔和结构特点是什么?如何把握它的用笔和结构?
曾翔:经石峪的临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以圆为主,中锋行笔。经石峪基本上没有方笔,用笔方法上借鉴了篆、隶书稳健厚重的中锋用笔方法,线条粗细变化不太大,古人讲究用笔“锥画沙”、 “屋漏痕”,在经石峪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同时要注意它结体外圆内方的特点,它的笔画弧线多、圆的成分多,同时内白是方的,比如“菩”下面的“口”,“福”字的“田”。用笔要中锋,不能侧锋,侧锋线质会单薄、轻浮,且容易形成方形。所以要通过中锋用笔保证线质是圆厚,这样才能够体现它的精神。
第二、长锋羊毫,提笔顶纸。临习经石峪笔毫一定要软。汉代蔡邕讲“唯笔软则奇怪生焉”,选笔往往以羊毫为宜,不宜用狼毫。羊毫因为笔毫柔软、蓄墨量大,书写出来的线质往往绵厚、沉着,自明清以来为众多书家所青睐,典型的书家是林散之。
书写经石峪过程中毛笔要时提时按、提按有度。按不能一下按到底,按到底线质就会沉闷,毛笔顶纸前行就很困难,这时提笔就很重要。但如果提笔过度、按得不够,线条就不会有浑厚苍茫的内涵。所以我总结了四个字——提笔顶纸。提笔,顾名思义要把笔提起来,同时还要顶得住纸,不能够离开纸面,行笔不快不慢,使线条呈现出苍茫、古拙的感觉。收笔的时候略有做回锋。同时笔杆前倾,使笔锋在纸上形成摩擦力,这个笔基本上平铺在纸面上,逆锋在行走。要藏锋,欲下先上,笔稍稍向上顶一点然后再往下走,它不像楷书一样要有节奏,这个以匀速为主。下笔以笔尖顶纸,逐渐下按,笔上的墨适当多一点,但也不能太多,否则就没有摩擦力。清人包世臣写碑版书法主张逆顶的方式,即笔杆向行笔相反的方向倾斜,如果向右行笔的话笔杆向左倾,这样写出的字才会不至于线条光滑。笔要略作抖动,使笔上的墨更容易渗到纸上。过去讲力透纸背,要慢慢的走,逐渐把笔提起,转弯的地方一定要慢,就跟开车一样,转弯的时候不能太快。 第三、结字宽博,分布匀整。结字的特点就是以宽博、厚重,分布得比较匀整,它不像其他的楷书讲究大疏大密,经石峪的结体基本上以匀整、方正为主,尤其在经石峪的现场去看原作是比较方正的。所以学习经石峪的朋友可以到泰山脚下去现场感受一下,可能会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书法》:经石峪被称为大字鼻祖,不只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更重要的是它境界的大、格局的大,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它不仅带来了美的欣赏,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超出书法艺术之外的人生的启发。应该说经石峪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它不光是技法的范本,同时是书法艺术以及人的境界的教育范本,这样的题材对于很多学书法的人会有很多启示。我相信您看到经石峪肯定会对您自己的人生、处事,应该有很多启发。由此我们也很想让您谈一下书法与人的关系,初学者应该保持一颗怎样的心态?
曾翔:我曾经说过,书法写到最高境界有两个事情不可忽视:一是对佛学的认知和学习,这对书法艺术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哲学的学习、理解。我认为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可能在佛道上也是有所体悟的。所以你提的这个问题直指本心,它关注的是一个人怎么样处事、怎么样面对世界、怎么样面对生活,它是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你在面对经石峪的时候,如果说我们从美育,从内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的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应该大力去提倡学习经石峪,并且从它的外在形式到内在,比如其文字的内涵,可能使青少年的学习再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站在经石峪摩崖旁,你的内心会得到安宁,你的心灵可能会得到净化,这是以作品本身给你的一种启示。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你要能沉得住,静下心来,去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品。应该讲,它是用内力来书写的一件作品。经石峪首先从它的精神上震慑着你,使你在这样一个作品面前不敢张牙舞爪,或者促使你沉静下来。面对书法,我很赞同赵之谦“如对至尊”的心态,经石峪如一尊佛,如果说从学习的角度讲,你一定是要怀揣敬畏的心情去学习它,去领会它,去接受它的洗礼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经石峪,对于当下社会的浮躁之气是一种净化,我认为这是经石峪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之一。
很多人对学习要求立竿见影、马上得到结果。我认为书法的学习是一种修行。我们现在学习书法马上要获奖、入展,只讲究的是结果。我觉得更应该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书者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把书法真正作为一个修行的过程。这样的价值可能更大于他成为书法家的价值。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王羲之,因为那些好像更容易能够见效,能够马上被认同和接受。学习经石峪这类作品是一个人生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这样才是是对传统文化真正的尊重,要有这样一种心去修炼的话我想我们这个社会可能就会变得更和谐、更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