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写错字为人诟病已久,而写错“诗”也实在不鲜见,而且越是熟悉的诗越容易出问题。这里拈出的两首,有一定的代表性,稍作解析,或能有所启发。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自题于《疏林秀石图》上的一首诗,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说在书画界无人不知、无人不哓恐怕也不为过。正因为如此,这首诗的讹传版本也很多,连《中国书法全集·赵孟頫卷》《中国书论辑要》等有一定影响的著作也没能幸免。
  综合来看,第一句极少有出入,问题都出在第二、三、四句。第二句,“于”经常误作“与”,表达意思自然不差,但此处只有用平声才合乎格律(或作“须”,合乎格律,意思也说得通,稍见递进,而石如飞白、木如籀、竹通于八法,依次举例,有并列意)。第三句,常见的是“也”误作“还”,意思讲得通,但不合格律。第四句,常见的是“方”误作“须”,无妨格律,语义有别。
  另,第二句“于”作“同”、第三句“也”作“还”的情况也时有所见,后者平仄不合格律,而且两者都有不规则重字(第二句、第四句分别出现“还”、“同”,这两字未见出入)现象,显然是不应该的。
  当然,不排除同一首诗存在不同的版本,比较有名的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中“未”字有的版本作“木”,两种情况都讲得通,又都合乎格律,而且流传有序,有据可查,故可以并存。但如果在不是十分必要的情况下违反格律(如上述“于”误作“与”),就不好归咎于“版本有别”了。
  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如果说上述赵孟頫的那首诗更多在书画圈流传,王冕的这首题《墨梅》则要广泛得多,尤其后面两句,更是脍炙人口。
  这首诗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最后一句中“流”常作“留”。这样一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用“留”,恰如其分,不可更易,而王冕此诗看起来似乎用“流”用“留”都讲得过去,而且都有根据。在《竹斋集》(王冕诗集,王冕之子王周整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和总集类两次收录这首诗,略有出入)中,前三句各有出入,但第四句都作“只留清气满乾坤”。
  一般来说,作者手迹总是最权威的,何况王冕的这件《墨梅图》堪称精彩,题诗其上,不至于率尔操觚。当然,也不排除刊行之际有所改动,精益求精,这种情况,不妨择善而从。以此为例,用“流”动态更足,也更形象化,给人生气勃勃的感觉,花开淡墨痕,清气满乾坤,如此生动的画面,用“流”字多么熨帖!比较之下,若用“留”,一则形象性稍弱,二则稍显突兀。《石灰吟》用“留”,前承“粉骨碎身”,有生前身后之想,豪气十足,直抒襟抱。若看单句,“只留清气满乾坤”与“要留清白在人间”大有相通之处,似乎也蛮好,但放在诗中,有前三句起、承、转之铺陈,第四句非“流”不可,方能合得住。另,清气宜“流”,清白须“留”,一“流”一“留”,各得其所,亦可玩味。
  这首诗是印象中“版本”最多的:“吾”或作“我”,“研”直接写作“砚”,“池头”或作“池边”,“好颜色”或作“颜色好”,意思基本不变,也合乎格律,虽然无伤大雅,但总嫌不够严谨,所谓“小处不可随便”,大家自能抉择。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句“不要人夸好颜色”,这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用的就是这种格式。作者用“好颜色”而不是“颜色好”(尽管后者看起来平仄更“规矩”),应该是有他的道理的,妄自更易,未免唐突。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不多列举。在选择文字内容的时候,除了注意选择版本,书写之际务求严谨,尤其不能凭印象,事实上往往越熟悉越容易出问题。若能作字之余,于诗文下些功夫,则不唯治标,尤能治本,于书法更别有助益,最称上选。
其他文献
“漆书”一词,渊源有自。《后汉书·杜林传》云:“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晋书·束皙传》云:“土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元人吾丘衍之《三十五举》中亦有“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的记载。可见,原始意义上的“漆书”,大抵指代一些以腻漆为墨,书于硬竹之上的,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的文字,这无
期刊
2014年是当代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教育部共同策划、开展了两项对书法教育有着深远意义的活动:“翰墨薪传工程”和首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两大活动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书法教育及书法的可持续发展,这似乎预示着书法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  一、两大活动的必要性  中小学书法教育虽然早巳提上日程,但未形成较大的反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育部明令要求的中小学写字课在
期刊
一  多年来我评价一位书家,作品本身固然重要,而我更崇敬具有“思想力”的艺术家,我将之称为“思者”,这是走向“大家”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作为书法界的“思者”,其思想要穿越历史,把握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思想基础,以及内在的发展规律;要有独特的视角把握书法艺术美的本质,把握时代精神和大的审美趋向,当然,还要较为广泛地涉猎一些其他艺术门类,而这一切,张改琴都具备。在一篇访谈答问中,她对一些有深度的宏观问题
期刊
游寿先生1911年入霞浦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读书,三年后于1914年毕业,1915年再入县女子高等小学读书。  县女子高等小学为其父游学诚创办,附设女子中学部,游寿在女子中学部就读。当时的女子中学部课程注重语文,授《春秋》,兼学历史、地理、算术、日文等,已具备了现代中学教育的雏形。游寿先生曾回忆说:“在女子小学中,全十位同学,六位和我同龄,其他大的长一岁和二三岁不等。这时语文、作文由我父亲亲自来教,
期刊
一般情况下,将春秋文字与西周文字放在一起研究,现根据历史阶段将春秋与战国合二为一。墨子“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正反映了当时的文字存在形态。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实物成果来看,殷商、西周时期的字体不论载体还是形体都比较统一。殷商文字以甲骨文为主,金文为辅,还包括少量的玉刻、陶器、石器文字等;西周以铜器铭文为主,还包括甲骨、玉刻、陶器、石器文字等。到了春秋战国,文字的载体名目繁多,有铜器、铁器、金
期刊
在当代书坛,孙伯翔先生是以书写北碑见长的著名书法大家,耄耋之年的孙伯翔,以其非凡的胆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及在传统的书法艺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当代中国书法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在书法理论、绘画方面也多有建树。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孙伯翔八十寿诞书法展,在全国书法界引起轰动。两年过去了,很多关注孙伯翔书法艺术的人不仅想了解他的书法,还想更多地了解他的书法理论及绘画艺术。因此全面认识
期刊
《九成官醴泉铭》的用笔、结体基本特征  欧阳询在学习继承汉魏隶书、南北朝和隋代楷书的基础上,不仅刻苦临习,虚心求教,熟练驾驭各种书体,得心应手,还不受禁锢,能够大胆突破,寻求笔法、结构和意态的变化,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风格和体式。  一、用笔平实稳重  保留了魏晋以来二王的楷法,吸收了隶书、北碑以及隋碑笔法一些特征。  以主要的基本笔画变化而言,横画末笔收笔时平收,不同于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横画明
期刊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关于题目的选定着实让我费了一番脑筋。因为我每次看到吴东民的作品,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觉。近些天我有幸看到他的六十幅山水和书法扇面新作,很让我激动了一番。他的经常给人以意外的惊喜的创作历程,在我们几十年的交往中,是我司空见惯了的,但是这次他的扇面作品又让我有了新的发现,于是我又要写些文字了。  聊天时他说,现在的书画界正在向传统回归,跟风和怪异的时代已然过去了。简短的话语透
期刊
吴东民  吴东民,1956年9月出生于海南。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刻字委员会主任、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海南省政协常委,中国文联第九届委员,海南省文联巡视员,海南省书协主席,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海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担任全国各大展览评委会主任、副主任。出版发行《关东民书法作品集》《沈鹏吴东民书画作品集》《吴东民行书千字文》等多部个人专集。
期刊
2015年元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央视网络电视台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万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系列公益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系列公益活动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国文联等五部委《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关于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