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管理科学诞生以来,它的目的和目标都是在一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上发生、发展以及发挥作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深层次原因都可以从人性中寻找答案。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性假设,人在管理中境遇的改变代表着管理文明的进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拓出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势力”,而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得到了具体的阐释。本文试图探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管理哲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管理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批判继承中深入展开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采取一种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它认为通过后天的环境及科学的方法就可以把任何人训练成任何类型,人类的行为反应服从“刺激—反应”的模式。行为主义把外在环境看成了是人的主宰。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先集中于动物,然后才是正常人。马斯洛认为行为主义对待人的生命是非常严苛的,这种剔除主观色彩的研究束缚了人的可能性,“它无法产生出人的形象、生命的哲学、人类天性的概念。它不是一种生活、价值和选择的指导原则”。①并且在马斯洛看来,我们若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则不能获得动物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精神病人和心理变态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马斯洛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②
马斯洛在对这两种主流心理学局限性的批判中为自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明晰了方向,他以心理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来探索人性中全面、丰富的复杂性,挖掘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
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基本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试图为我们阐述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经过研究,马斯洛发现我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我们的内在需要。他将人类的需要大致分为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并且往往能够疏导其他需要。它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是应首先被满足的。(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安全、稳定的寻求。马斯洛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偏爱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这也是安全需要的表现。(3)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指“一个人会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③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是这种需要受挫。(4)自尊的需要:即“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④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充满自信,催人奋进。相反地,如果自尊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个体会觉得自卑无助。(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说,人必须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使自己的独特性、潜能得以最大地发挥。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前面四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总之,这五种基本需要呈现出一种由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层级关系,在人的动机中发挥作用。当相对的满足了一些需要时,也许其它层次的需要又会出现,并且在某一时期某种需要会占主導。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克思曾言:“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真正地关注了人的可能性:正是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采取积极的行动达成目标来满足需要,而我们的需要越强烈,动力也就越大,越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或者匮乏来自于社会提供的环境,他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说到:“所谓良好社会或健康社会,就是通过满足其成员的所有基本需要来促使他们最高目的出现的社会。”⑥这就将人格的发展同社会文化的张力凸显了出来。
(二)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深入研究“需要”和“动机”这两个关键概念建立起需要层次理论实际上是为其自我实现理论做铺垫。
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种基本需要中处于最高等级,自我实现是人性发展的最高阶段。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具体为我们阐述了15种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概而言之,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的成了他自己,更完善的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美的人。”⑦我们可以看出,马斯洛的人性论观点跟精神分析学派呈现给我们的迥然不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本我”是邪恶疯狂的,对人性的病态研究让人们对人性感到悲伤和失望,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则为我们展示了人性中诸多光明的方面,自我实现者是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的、友善的。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就已经蕴含着极大丰富的力量,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更好地契合自己的本性、将人的内在本性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自我实现理论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鼓舞人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蕴涵的能力去“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⑨。并且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可以去运用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环境及自身,这即表明人不再是行为主义认为的被动的存在,人有自主性、能动性!
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管理哲学的意义
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管理中,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价值观和管理方法论,管理哲学被提升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高度。
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之前,西方管理理论中先后出现了“经济人”和“社会人”两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指人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通过计算利益的得失以采取行动,这即是人的理性。而人的情感会阻碍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组织要对人的情感进行控制。基于“经济人”假设,西方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各种衡量劳动量的标准,实行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古典的管理模式无视人的其他能力,仅将人看作是性能优劣的机器,暴露出了极大的局限性。看到了“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后,“社会人”假设应运而生。“社会人”假设的提出者之一梅奥认为:“认识独特的社会结构,只有使自己完全投入集体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⑩即“社会人”假设认识到不能用追求利益来涵盖人的一切需求,人还有诸多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所以应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从社会方面入手提高人的效率。与“经济人”假设相比,显然“社会人”假设看到了人的感情因素,把人看作是社会的成员,但是这种人性假设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不过变成了 “快乐的机器”。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设坚决反对把人变成机器,反对“效率的逻辑”,它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关切人的完善和发展。马斯洛曾经说过:“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报酬或酬劳,能帮助人们健康地成长,达到更充分以及最充分的高度?”11也就是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而不是效益。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对企业管理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管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唯金钱主义的社会中,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很容易被忽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矫正了科学管理的价值观,让管理者更加关注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帮助人们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写在前面的话》,第28页.
④ 同上,第23页。
⑥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⑦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转引自,李芬:《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述评》,[J],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⑧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⑨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页。
⑩ 马洪、孙尚清主编:《现代管理百科全书》(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转引自:陈学铭,《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管理哲学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1—33。
1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5页。
关键词: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管理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背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批判继承中深入展开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人采取一种唯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它认为通过后天的环境及科学的方法就可以把任何人训练成任何类型,人类的行为反应服从“刺激—反应”的模式。行为主义把外在环境看成了是人的主宰。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先集中于动物,然后才是正常人。马斯洛认为行为主义对待人的生命是非常严苛的,这种剔除主观色彩的研究束缚了人的可能性,“它无法产生出人的形象、生命的哲学、人类天性的概念。它不是一种生活、价值和选择的指导原则”。①并且在马斯洛看来,我们若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则不能获得动物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精神病人和心理变态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马斯洛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会变得越来越‘现实’,尺度越放越低,对人的指望也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②
马斯洛在对这两种主流心理学局限性的批判中为自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明晰了方向,他以心理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来探索人性中全面、丰富的复杂性,挖掘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
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基本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试图为我们阐述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经过研究,马斯洛发现我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我们的内在需要。他将人类的需要大致分为五种“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并且往往能够疏导其他需要。它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最底层,是应首先被满足的。(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安全、稳定的寻求。马斯洛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偏爱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这也是安全需要的表现。(3)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指“一个人会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③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往往是这种需要受挫。(4)自尊的需要:即“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④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们充满自信,催人奋进。相反地,如果自尊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个体会觉得自卑无助。(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说,人必须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使自己的独特性、潜能得以最大地发挥。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前面四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总之,这五种基本需要呈现出一种由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层级关系,在人的动机中发挥作用。当相对的满足了一些需要时,也许其它层次的需要又会出现,并且在某一时期某种需要会占主導。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克思曾言:“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真正地关注了人的可能性:正是人的各种需要促使人采取积极的行动达成目标来满足需要,而我们的需要越强烈,动力也就越大,越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的满足或者匮乏来自于社会提供的环境,他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说到:“所谓良好社会或健康社会,就是通过满足其成员的所有基本需要来促使他们最高目的出现的社会。”⑥这就将人格的发展同社会文化的张力凸显了出来。
(二)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深入研究“需要”和“动机”这两个关键概念建立起需要层次理论实际上是为其自我实现理论做铺垫。
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种基本需要中处于最高等级,自我实现是人性发展的最高阶段。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具体为我们阐述了15种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概而言之,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的成了他自己,更完善的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美的人。”⑦我们可以看出,马斯洛的人性论观点跟精神分析学派呈现给我们的迥然不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本我”是邪恶疯狂的,对人性的病态研究让人们对人性感到悲伤和失望,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则为我们展示了人性中诸多光明的方面,自我实现者是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的、友善的。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就已经蕴含着极大丰富的力量,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更好地契合自己的本性、将人的内在本性充分地展现出来。这种自我实现理论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鼓舞人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蕴涵的能力去“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一切”⑨。并且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可以去运用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环境及自身,这即表明人不再是行为主义认为的被动的存在,人有自主性、能动性!
三、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管理哲学的意义
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管理中,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价值观和管理方法论,管理哲学被提升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高度。
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之前,西方管理理论中先后出现了“经济人”和“社会人”两种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指人每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通过计算利益的得失以采取行动,这即是人的理性。而人的情感会阻碍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组织要对人的情感进行控制。基于“经济人”假设,西方科学管理理论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创立了各种衡量劳动量的标准,实行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古典的管理模式无视人的其他能力,仅将人看作是性能优劣的机器,暴露出了极大的局限性。看到了“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后,“社会人”假设应运而生。“社会人”假设的提出者之一梅奥认为:“认识独特的社会结构,只有使自己完全投入集体中,才能实现彻底的自由。”⑩即“社会人”假设认识到不能用追求利益来涵盖人的一切需求,人还有诸多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所以应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从社会方面入手提高人的效率。与“经济人”假设相比,显然“社会人”假设看到了人的感情因素,把人看作是社会的成员,但是这种人性假设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不过变成了 “快乐的机器”。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性假设坚决反对把人变成机器,反对“效率的逻辑”,它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关切人的完善和发展。马斯洛曾经说过:“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报酬或酬劳,能帮助人们健康地成长,达到更充分以及最充分的高度?”11也就是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而不是效益。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对企业管理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管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唯金钱主义的社会中,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很容易被忽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矫正了科学管理的价值观,让管理者更加关注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帮助人们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写在前面的话》,第28页.
④ 同上,第23页。
⑥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⑦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转引自,李芬:《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述评》,[J],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⑧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⑨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页。
⑩ 马洪、孙尚清主编:《现代管理百科全书》(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年版,第90页。转引自:陈学铭,《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管理哲学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1—33。
11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