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获得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具体主动的参与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大发明家爱迪生和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一跃成为“神童”的事实都说明,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如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一、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日本三博士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灵活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是集中在手指尖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手指部分的发育较迟,他们有时在课堂上喜欢做些小动作,那是生理上需要锻炼的一种无意识动作。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既可以使他们的手指得到锻炼和发展,又可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表象。
如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后我根据学生好动的一种生理需求,设计了“玩七巧板”的活动。学生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拼出了一些简单的图案,于是我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情感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评价,这就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动机,最终学生拼出了鸭子、金鱼、狐狸等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图案。这既满足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的需要,激发了动机,又是他们生理需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玩”数学。
二、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在强调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动手操作,人人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操作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小商品交易会”这一实践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有主题和角色的创造性的社会化活动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模拟买卖商品的过程,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巩固和应用了所学新知,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经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过程,这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固然可以因数学知识本身的广泛、实用性而产生,但是它远不及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浓厚兴趣基础上萌发的学习动机更正确、牢固、持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低年级学生知之甚少,对什么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为他们创造一定的动手机会,使他们在“摆摆、拼拼、比比、数数”的操作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既巩固发展了新知,增进了技能,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拼出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进行折折、剪剪、拼拼、画画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活動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操作,讨论从而剪摆出富有创意的图案。有机器人、坦克、房屋、树等。他们玩的可带劲啦!并不时提出和解决了多种数学问题。这就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等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操作时空,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在操作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积极主动发展,而且能在原有认知结构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例如:在活动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第一排摆四个☆,第二排摆五个○。如图:
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和○,边操作边思考,要使☆比○多两个,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兴趣盎然,边思考边动手摆。结果,不但能摆出两种常见的方法:①添上三个☆;②拿走三个○。有甚者还想出了:③拿去两个○同时添上一个☆;④添上三个☆同时添上一个○等多种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新颖的形式中得到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总之,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既是学生“好动”生理的需求,又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兴趣、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当然非智力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只要我们在活动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我坚信一定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开发和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个体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日本三博士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灵活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是集中在手指尖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手指部分的发育较迟,他们有时在课堂上喜欢做些小动作,那是生理上需要锻炼的一种无意识动作。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师,如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既可以使他们的手指得到锻炼和发展,又可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对事物产生强烈的感知表象。
如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后我根据学生好动的一种生理需求,设计了“玩七巧板”的活动。学生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兴致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拼出了一些简单的图案,于是我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情感适时适度的进行激励评价,这就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动机,最终学生拼出了鸭子、金鱼、狐狸等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图案。这既满足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的需要,激发了动机,又是他们生理需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做”数学,“玩”数学。
二、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在强调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动手操作,人人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操作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小商品交易会”这一实践活动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有主题和角色的创造性的社会化活动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模拟买卖商品的过程,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巩固和应用了所学新知,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经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过程,这就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固然可以因数学知识本身的广泛、实用性而产生,但是它远不及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浓厚兴趣基础上萌发的学习动机更正确、牢固、持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低年级学生知之甚少,对什么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为他们创造一定的动手机会,使他们在“摆摆、拼拼、比比、数数”的操作活动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既巩固发展了新知,增进了技能,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拼出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进行折折、剪剪、拼拼、画画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活動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操作,讨论从而剪摆出富有创意的图案。有机器人、坦克、房屋、树等。他们玩的可带劲啦!并不时提出和解决了多种数学问题。这就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等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操作时空,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在操作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积极主动发展,而且能在原有认知结构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例如:在活动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第一排摆四个☆,第二排摆五个○。如图:
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和○,边操作边思考,要使☆比○多两个,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兴趣盎然,边思考边动手摆。结果,不但能摆出两种常见的方法:①添上三个☆;②拿走三个○。有甚者还想出了:③拿去两个○同时添上一个☆;④添上三个☆同时添上一个○等多种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这种新颖的形式中得到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总之,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既是学生“好动”生理的需求,又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兴趣、发挥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当然非智力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只要我们在活动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我坚信一定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开发和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个体更健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