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欣赏者因个体差异对于音乐的理解迥然不同,以个人的人生视角去了解音乐、分析音乐、解读音乐,才能够真正体现音乐实质和价值。《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一生的真实写照,本文拟从人生视角去分析作品,以求以本我角度去接近《二泉映月》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音乐内涵
一、阿炳的简介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二、阿炳人生与《二泉映月》音乐内涵的呼应
(一)《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酸
阿炳生活在社会动荡混乱时期,而《二泉映月》也是这个时候创作的,所以这首乐曲与阿炳生活中的酸楚是分不开的。这首乐曲是由引子的一声叹息引出了下文,由二胡的连弓一口气奏出了引子的六个音符,仿佛阿炳是在准备给我们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整个乐曲主要由三个乐句构成:
(1)a句与引子的连接采用了民间最常用的“鱼咬尾”手法,即a句的第一个音是引子的最后一个音,a句旋律走向平稳,线条波动幅度较小,音域较窄,最后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以平稳、稳定之感。
(2)b句的开始也采用了“鱼咬尾”的手法,但b句的开始音是a句结束音的一个高八度,b句音区翻高,力度由mf变为f,结束音落到了徵音上,使b句显得更加激情,预示着更强烈的感情即将迸发,阿炳在演奏时仿佛把自己内心的沉思和郁闷,以及对生活的酸楚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仿佛憋在心里已久的话终于找到了诉说的人。
(3)c句再次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同的手法渗透着不同,c句开始加入了三度的倚音,旋律还继续保持在高音区,运用了多种演奏手法和新的节奏型,不同的演奏手法产生出类似人生的效果,再加上乐曲的表现深度和力度,以及旋律的扩张性,使乐曲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演奏时我们应该表现出阿炳苍凉,悲愤的心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二胡运弓时要饱满,一气呵成,而且弓子要紧贴琴弦,露出一位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再加上c句乐曲力度由pp转为ff,而且演奏时弓子要有很大的转变,从弱到强,极力的表现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抨击和反抗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二)《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甜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不仅表现出了作者的悲惨人生,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曲的第五部分变奏段为全曲的尾声,随着音乐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作者的情绪也随之平静,全曲多次出现的伤感、暗淡的旋律应然而起,全曲尾声并没有落于主音G宫音上,而是落于徵音上,仿佛作者還有许多的倾诉没有发泄出来,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演奏时我们应该联想到阿炳在小时候对自己所的成就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情感要通过二胡表现出来,表现出阿炳敢于抨击社会的黑暗,敢于表达人民的心声。
(三)《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苦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以“苦”字贯穿全文。引子只有一个半小节,以下行音阶弱起渐强引出音乐,仿佛是写作者失魂落魄的一种生活,带有叹息色彩的音调,清晰而又悲凉,为乐曲的情感色调作了铺垫。主题乐段音调都比较平淡、低沉,仿佛是写阿炳迈着蹒跚的步子行走在街头,表现出了作者对生活无限的凄苦和悲凉,演奏时弓子要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情绪,要把作者的苦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音乐走向高潮,阿炳对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辛酸情绪更加激动,无法平静下来。到第四变奏段A4达到了全曲的高潮,第一、二乐句继续延续着A3看似平静的情绪,而到第三乐句,音乐旋律通过大跨度音域的起伏变化和紧密的节奏,是音乐达到了全曲的高潮,最高音在此连续出现,仿佛是阿炳内心的愤恨和在生活中所受的苦难全部声嘶力竭的呐喊出来。
(四)《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辣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阿炳一生的写照,包含了阿炳一生中的酸甜苦辣。
在乐曲第一变奏段A1中第三乐句在主题乐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奏,并加入了颤弓,使得音乐的情绪更加的激动,内心的愤怒逐渐表现出来,演奏这一段时,我们要铿锵有力,弓子要随着作者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仿佛心里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乐曲到第三变奏段A3时是全曲承上启下性质的乐段,仿佛作者阿炳努力的使自己激动地情绪平静下来,继续在平静中诉说着遭遇和苦难,与之前高涨的音乐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了铺垫。
古语有曰:“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一首不朽的作品,是阿炳人生中最伟大的奉献和最能表达其艺术才华的结晶品,本文作者力图用拙文一篇呼吁现代人进行这首乐曲及类似作品的演奏及欣赏之时能够以自己的人生视角去解读音乐、了解音乐,不要受到“固化模式”的影响,也恳请各类“专家”不要绑架演奏者、欣赏者的思想,使得音乐作品能够成为自由欣赏、倾心体会、透视人生、感悟心灵的一种工具,在浮躁的社会中为人们的心灵留下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韩宝强,赵文娟,刘一青.阿炳所奏《二泉映月》的音律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0,02:84-97.
[2]张琳.从《二泉映月》看阿炳的二胡艺术[J].乐器,2011,01:52-55.
[3]尹蕾.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J].音乐研究,2015,04:51-63.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音乐内涵
一、阿炳的简介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二、阿炳人生与《二泉映月》音乐内涵的呼应
(一)《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酸
阿炳生活在社会动荡混乱时期,而《二泉映月》也是这个时候创作的,所以这首乐曲与阿炳生活中的酸楚是分不开的。这首乐曲是由引子的一声叹息引出了下文,由二胡的连弓一口气奏出了引子的六个音符,仿佛阿炳是在准备给我们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整个乐曲主要由三个乐句构成:
(1)a句与引子的连接采用了民间最常用的“鱼咬尾”手法,即a句的第一个音是引子的最后一个音,a句旋律走向平稳,线条波动幅度较小,音域较窄,最后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以平稳、稳定之感。
(2)b句的开始也采用了“鱼咬尾”的手法,但b句的开始音是a句结束音的一个高八度,b句音区翻高,力度由mf变为f,结束音落到了徵音上,使b句显得更加激情,预示着更强烈的感情即将迸发,阿炳在演奏时仿佛把自己内心的沉思和郁闷,以及对生活的酸楚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仿佛憋在心里已久的话终于找到了诉说的人。
(3)c句再次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相同的手法渗透着不同,c句开始加入了三度的倚音,旋律还继续保持在高音区,运用了多种演奏手法和新的节奏型,不同的演奏手法产生出类似人生的效果,再加上乐曲的表现深度和力度,以及旋律的扩张性,使乐曲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演奏时我们应该表现出阿炳苍凉,悲愤的心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二胡运弓时要饱满,一气呵成,而且弓子要紧贴琴弦,露出一位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再加上c句乐曲力度由pp转为ff,而且演奏时弓子要有很大的转变,从弱到强,极力的表现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抨击和反抗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二)《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甜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不仅表现出了作者的悲惨人生,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乐曲的第五部分变奏段为全曲的尾声,随着音乐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作者的情绪也随之平静,全曲多次出现的伤感、暗淡的旋律应然而起,全曲尾声并没有落于主音G宫音上,而是落于徵音上,仿佛作者還有许多的倾诉没有发泄出来,给人以无限遐想空间,演奏时我们应该联想到阿炳在小时候对自己所的成就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情感要通过二胡表现出来,表现出阿炳敢于抨击社会的黑暗,敢于表达人民的心声。
(三)《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苦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以“苦”字贯穿全文。引子只有一个半小节,以下行音阶弱起渐强引出音乐,仿佛是写作者失魂落魄的一种生活,带有叹息色彩的音调,清晰而又悲凉,为乐曲的情感色调作了铺垫。主题乐段音调都比较平淡、低沉,仿佛是写阿炳迈着蹒跚的步子行走在街头,表现出了作者对生活无限的凄苦和悲凉,演奏时弓子要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情绪,要把作者的苦表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音乐走向高潮,阿炳对自己所遭受的苦难、辛酸情绪更加激动,无法平静下来。到第四变奏段A4达到了全曲的高潮,第一、二乐句继续延续着A3看似平静的情绪,而到第三乐句,音乐旋律通过大跨度音域的起伏变化和紧密的节奏,是音乐达到了全曲的高潮,最高音在此连续出现,仿佛是阿炳内心的愤恨和在生活中所受的苦难全部声嘶力竭的呐喊出来。
(四)《二泉映月》与阿炳人生之辣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阿炳一生的写照,包含了阿炳一生中的酸甜苦辣。
在乐曲第一变奏段A1中第三乐句在主题乐段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奏,并加入了颤弓,使得音乐的情绪更加的激动,内心的愤怒逐渐表现出来,演奏这一段时,我们要铿锵有力,弓子要随着作者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仿佛心里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乐曲到第三变奏段A3时是全曲承上启下性质的乐段,仿佛作者阿炳努力的使自己激动地情绪平静下来,继续在平静中诉说着遭遇和苦难,与之前高涨的音乐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即将到来的高潮做了铺垫。
古语有曰:“理弦高堂而欢戚并用”,《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是一首不朽的作品,是阿炳人生中最伟大的奉献和最能表达其艺术才华的结晶品,本文作者力图用拙文一篇呼吁现代人进行这首乐曲及类似作品的演奏及欣赏之时能够以自己的人生视角去解读音乐、了解音乐,不要受到“固化模式”的影响,也恳请各类“专家”不要绑架演奏者、欣赏者的思想,使得音乐作品能够成为自由欣赏、倾心体会、透视人生、感悟心灵的一种工具,在浮躁的社会中为人们的心灵留下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韩宝强,赵文娟,刘一青.阿炳所奏《二泉映月》的音律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0,02:84-97.
[2]张琳.从《二泉映月》看阿炳的二胡艺术[J].乐器,2011,01:52-55.
[3]尹蕾.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J].音乐研究,2015,04: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