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继承的目的是创新,所谓源远为的是流长,不懂创新墨守成规的作品只会原地踏步。只有努力创新才能推动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创作的天空豁然开朗,才能真正的借古开今。总之,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没有继承的创新是虚无。
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
一、继承为“乃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对于艺术发展来说,继承好似根基深厚的参天大树的主干,也好比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地基。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叫《第一步》讲的是父亲教孩子走路的故事,由此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基础。电影艺术是在文学、音乐、摄影、戏剧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基础上建立的,京剧艺术也并不是本身的一种存在,他的根是从先秦的优到汉百戏到唐参军戏然后到宋金院本到元杂剧到六百年前的昆曲。两百年前的京剧它继承的是渊源流淌的中国文化中的审美底蕴。比如,中和之美受老庄道家文化影响,夸世之奇受楚骚文化影响等等这种大国演剧观的形成无不是从先辈那继承来的。因为继承,才可使艺术作品的本类中得到良好发展而不至于天马行空;因为继承,才可使艺术作品流芳百世而不至于无人问津。所以从《诗经》到杜甫从曹雪芹到矛盾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史传统,从屈原到李白、从吳承恩到郭沫若,形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漫长长河。米开朗基罗花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才有了栩栩如生的《大卫》;莎士比亚花费过半生精力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才有了令人难忘的《哈姆雷特》。因此离开了集成的艺术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船只,在茫茫艺海中随波逐流,不成气候。
二、创新为“流”
继承的目的是创新,所谓源远为的是流长,不懂创新墨守成规的作品只会原地踏步。李可染说:“踩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优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诚然,我们如果把大师的作品临摹的再像,也不可能模仿大师们的才情与智慧。所以,胡佩衡踩着齐白石的脚印走同样的道路,也只得到了八个字的教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人人都想成为毕加索、梵高。可是毕加索只有一个,梵高也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毕加索勇于创新,又怎会在他毕业生期间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引领着时代潮流。如果梵高一直模仿米勒的话,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梵高。那种“泥古不化”的方法断不可取,只有努力创新才能推动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创作的天空豁然开朗,才能真正的“借古开今”。
三、源远流长
对于艺术来说,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也许徐悲鸿给了我们答案: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两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继承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任何创新都不能随性编造,而是在扬弃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是对他人的超越之创新,还是如齐白石“衰年变法”对自我超越之创新,都是继承作品之必须。总之,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没有继承的创新是虚无。
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艺术来说,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吴昌硕的艺术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在熟悉的传统笔墨中蕴涵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探索到了在熟悉中找陌生的艺术创新之路。他的艺术世界里有为人津津乐道的石鼓文,有后世如缕不绝的金石绘画,也有令人望尘莫及的篆刻艺术。他的艺术堪称翰墨丹青铁笔不挡。说到吴昌硕的书法,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就是他的石鼓文。吴昌硕恪守中锋用笔的金科玉律,在结字上大胆尝试,形成了具有个人鲜明特点又不失传统书法的艺术表现样式。他的篆书最早得益于杨沂孙,用笔纤细尖俏,不见晚年老辣雄健之感觉,到了他成熟时期的篆书如同参加健美比赛的选手,线条健硕,富有张力,有大张大合、四面开张之气象。
吴昌硕的山水画取法石涛最多,曾自云“几回低首拜清湘(石涛字清湘老人)”。他的山水画逸笔草草,却能把握山水特征,其中山水取势如同其大开大合的书法一样,我们能见其无穷雄力。吴昌硕的山水画不多,齐白石曾经在一张吴昌硕山水画题跋“此老平生山画绝少,今年八十一矣,此幅犹题学石涛,其不多画山水可见”。吴昌硕最为著名的还是他的花鸟画。花草移情、花草寄兴,花鸟画容易囿于尺幅大小或题材限制,出现靡靡甚至孱弱之气象。花鸟画能够画出山水之雄健,在方尺天地中也能出现无穷气象,这是吴昌硕花鸟画的最大高明之处。在一张梅花上吴昌硕诗云“道心冰皎洁,傲骨山嶙峋,一点罗浮雪,化为天下春”。他自云“梅花手段诗精神”,使得诗文在绘画上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就能够感到一股雄强之气扑面而来。他的绘画完全得益于强大的书法功力,一枝一叶总能见其筋骨,加上独特的蘸色法,以彩代墨,既提高了绘画效率,又显示出艳丽多姿之气象,极能抓住人的眼神。
文人篆刻发展到清中期涌现出了西泠八家等著名人物,到了清末更是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胡菊邻、黄士陵都从古代篆刻中吸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吴昌硕也是这样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方寸之间独树一帜,有了自己的风格,并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吸收了秦汉封泥、邓石如、钱松等养料,实现刀法、章法、篆法上的高度统一。
作者简介:
赵田田(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
一、继承为“乃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对于艺术发展来说,继承好似根基深厚的参天大树的主干,也好比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的地基。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叫《第一步》讲的是父亲教孩子走路的故事,由此可见,继承是发展的基础。电影艺术是在文学、音乐、摄影、戏剧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基础上建立的,京剧艺术也并不是本身的一种存在,他的根是从先秦的优到汉百戏到唐参军戏然后到宋金院本到元杂剧到六百年前的昆曲。两百年前的京剧它继承的是渊源流淌的中国文化中的审美底蕴。比如,中和之美受老庄道家文化影响,夸世之奇受楚骚文化影响等等这种大国演剧观的形成无不是从先辈那继承来的。因为继承,才可使艺术作品的本类中得到良好发展而不至于天马行空;因为继承,才可使艺术作品流芳百世而不至于无人问津。所以从《诗经》到杜甫从曹雪芹到矛盾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史传统,从屈原到李白、从吳承恩到郭沫若,形成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漫长长河。米开朗基罗花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才有了栩栩如生的《大卫》;莎士比亚花费过半生精力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才有了令人难忘的《哈姆雷特》。因此离开了集成的艺术就像是没有方向的船只,在茫茫艺海中随波逐流,不成气候。
二、创新为“流”
继承的目的是创新,所谓源远为的是流长,不懂创新墨守成规的作品只会原地踏步。李可染说:“踩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优的结果也只能是亚军。”诚然,我们如果把大师的作品临摹的再像,也不可能模仿大师们的才情与智慧。所以,胡佩衡踩着齐白石的脚印走同样的道路,也只得到了八个字的教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人人都想成为毕加索、梵高。可是毕加索只有一个,梵高也只有一个。如果不是毕加索勇于创新,又怎会在他毕业生期间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引领着时代潮流。如果梵高一直模仿米勒的话,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梵高。那种“泥古不化”的方法断不可取,只有努力创新才能推动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创作的天空豁然开朗,才能真正的“借古开今”。
三、源远流长
对于艺术来说,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也许徐悲鸿给了我们答案:他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两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继承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任何创新都不能随性编造,而是在扬弃的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是对他人的超越之创新,还是如齐白石“衰年变法”对自我超越之创新,都是继承作品之必须。总之,离开创新的继承是复古,没有继承的创新是虚无。
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艺术来说,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吴昌硕的艺术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在熟悉的传统笔墨中蕴涵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探索到了在熟悉中找陌生的艺术创新之路。他的艺术世界里有为人津津乐道的石鼓文,有后世如缕不绝的金石绘画,也有令人望尘莫及的篆刻艺术。他的艺术堪称翰墨丹青铁笔不挡。说到吴昌硕的书法,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就是他的石鼓文。吴昌硕恪守中锋用笔的金科玉律,在结字上大胆尝试,形成了具有个人鲜明特点又不失传统书法的艺术表现样式。他的篆书最早得益于杨沂孙,用笔纤细尖俏,不见晚年老辣雄健之感觉,到了他成熟时期的篆书如同参加健美比赛的选手,线条健硕,富有张力,有大张大合、四面开张之气象。
吴昌硕的山水画取法石涛最多,曾自云“几回低首拜清湘(石涛字清湘老人)”。他的山水画逸笔草草,却能把握山水特征,其中山水取势如同其大开大合的书法一样,我们能见其无穷雄力。吴昌硕的山水画不多,齐白石曾经在一张吴昌硕山水画题跋“此老平生山画绝少,今年八十一矣,此幅犹题学石涛,其不多画山水可见”。吴昌硕最为著名的还是他的花鸟画。花草移情、花草寄兴,花鸟画容易囿于尺幅大小或题材限制,出现靡靡甚至孱弱之气象。花鸟画能够画出山水之雄健,在方尺天地中也能出现无穷气象,这是吴昌硕花鸟画的最大高明之处。在一张梅花上吴昌硕诗云“道心冰皎洁,傲骨山嶙峋,一点罗浮雪,化为天下春”。他自云“梅花手段诗精神”,使得诗文在绘画上有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他的花鸟画中,我们就能够感到一股雄强之气扑面而来。他的绘画完全得益于强大的书法功力,一枝一叶总能见其筋骨,加上独特的蘸色法,以彩代墨,既提高了绘画效率,又显示出艳丽多姿之气象,极能抓住人的眼神。
文人篆刻发展到清中期涌现出了西泠八家等著名人物,到了清末更是流派纷呈、群星璀璨。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胡菊邻、黄士陵都从古代篆刻中吸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吴昌硕也是这样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方寸之间独树一帜,有了自己的风格,并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宗师。他的篆刻吸收了秦汉封泥、邓石如、钱松等养料,实现刀法、章法、篆法上的高度统一。
作者简介:
赵田田(199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