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其主要存在两大弊端:一是“题海战术”;二是“一刀切”。国家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初中科学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科学作业设计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我们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
在新课程实施的四年多时间里,笔者深受启发,认识到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下面是笔者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几点认识。
一、新课程科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
趣味性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后,我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日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利用铁架台、圆底烧瓶、气球、酒精灯、水等器材设计有关压强的实验。其中一位学生就设计了一个“气球翻跟斗”的趣味实验。其实这类趣味实验很多,如“铁丝点火”、“水火相容”、“白糖变黑雪”、“魔棒点灯”等。因此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积极思考,同时培养学生萌发热爱科学的情趣,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层次性
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分层次作业,主张量力而行,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着手,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首先,制定丰富、灵活的分层次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按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对作业量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禀赋的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如基础题、变化题、提高题、智能题……其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例如,在学完了《摩擦力》后,除布置同步练习外,还布置了两道“弹性作业”:(1)结合本节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可以从其他参考书上找题),题型不限。(2)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内容更为丰富,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3.合作性
新课程要求从“独立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它可以使学习科学的效率有更多提高。对于习题性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是利大于弊,但有些作业如“家庭作业与活动”、“课题研究”、“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等,则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广泛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4.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科学学科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常见的实践性作业有:课题研究、小制作和小实验、参观调查、解析现象等。
二、 新课程科学作业的题型
1.常规型作业
常规型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了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笔者认为,常规作业的权重应该下降,应做到少而精。
2.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其掌握探究这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探究型作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创造的热情。
3.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如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体验失重和超重等。
4.操作型作业
设计操作型作业,提供动手机会,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或无法完成的实验、制作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验证,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5.调查型作业
调查型作业使学生着实看到科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调查激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调查本地人口增长情况,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等。
随着教改的深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课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平台,成为教育的又一平台。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新课程实施的四年多时间里,笔者深受启发,认识到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下面是笔者对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几点认识。
一、新课程科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
趣味性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后,我利用学校实验室开放日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利用铁架台、圆底烧瓶、气球、酒精灯、水等器材设计有关压强的实验。其中一位学生就设计了一个“气球翻跟斗”的趣味实验。其实这类趣味实验很多,如“铁丝点火”、“水火相容”、“白糖变黑雪”、“魔棒点灯”等。因此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积极思考,同时培养学生萌发热爱科学的情趣,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层次性
学生在个性、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分层次作业,主张量力而行,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着手,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首先,制定丰富、灵活的分层次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按教学内容的要求和难易对作业量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禀赋的学生需求,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如基础题、变化题、提高题、智能题……其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例如,在学完了《摩擦力》后,除布置同步练习外,还布置了两道“弹性作业”:(1)结合本节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可以从其他参考书上找题),题型不限。(2)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内容更为丰富,练习也更投入、主动。
3.合作性
新课程要求从“独立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它可以使学习科学的效率有更多提高。对于习题性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是利大于弊,但有些作业如“家庭作业与活动”、“课题研究”、“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等,则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广泛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4.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科学学科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常见的实践性作业有:课题研究、小制作和小实验、参观调查、解析现象等。
二、 新课程科学作业的题型
1.常规型作业
常规型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了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笔者认为,常规作业的权重应该下降,应做到少而精。
2.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其掌握探究这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探究型作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创造的热情。
3.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如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体验失重和超重等。
4.操作型作业
设计操作型作业,提供动手机会,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或无法完成的实验、制作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验证,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5.调查型作业
调查型作业使学生着实看到科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调查激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调查本地人口增长情况,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等。
随着教改的深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课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平台,成为教育的又一平台。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