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可以这样阐述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学习数学,将生本和文本融合起来,最终实现数学学习的最大化效益。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
教师要把数学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的教学氛围,把生活中的数学演变成有趣的、直观的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内因上有发展的动力,才能全面发展。如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周长吗?
生1:它的周长和语文课本的周长差不多。
生2:我用小尺量了,它的周长是66厘米。
师:小桌子的周长呢?你们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算出来?
生3:我是用大美术书量的,大约120厘米。
生4:我用课间跳绳的绳子绕桌子一周,然后把绳子折成4段,量其中的一段再乘以4算出来。
师:如果你们知道桌子和书的长和宽,你们能算出桌子和书的周长吗?大家试试看。
生5:书或桌子的对边相等,长加上宽乘以2就是周长。
师:要是遇上不规则的图形,我们该怎样算它的周长?
生6:将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
生7:用绳子量,然后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
生8:拿卷尺量更方便。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把计算公式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一步步地走向教学内容,在探究中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功的快乐。
二、交流思想,让学生走进数学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对文本和生活的解读和建构也是不一样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当做思维体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探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师生全力推动,定能生成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苏教版三年级教材的一道练习题:“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太平路上,小明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冬冬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他们两家之间相距多少米?”
引导:请大家认真读题,想一想这道题怎么做。
预设:两家的距离是5000 3000=8000(米)或者5000-3000=2000(米)。
生成:小明家和冬冬家的距离是一个不定值。因为在同一平面上,如果以少年宫为圆心,分别以小明家的5000米为半径,以冬冬家的3000米为半径画两个圆,那么小明家和冬冬家的距离就是一个不定值。书上没说太平路是直的,那么它就有可能是弧形的或是其他形状的。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难能可贵的。以往,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同化训练,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太多太细的预设,使许多生成的亮点和契机变成了擦边球。
三、顺应生本情结,让学生热爱数学
对学生的经验、情感、兴趣和爱好等进行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外在形式。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的准确程度,反映了他们对数学概念、性质的把握的准确程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说,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疑惑。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教室里的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生1:老师的鼻子是三角形的。
生2:语文老师的眼睛很特殊,是三角形的。
师:你们能把你们看到的三角形摆出来吗?
(生在下面摆放,师巡视。)
师:我刚才看到一个同学用6根火柴棒摆出了4个三角形,你们能摆几个?
生3:我能摆两个,还多出一根火柴棒。
生4:我能摆10个以上,但是火柴棒有一头跑出框外了。
师:请刚才摆出4个三角形,而且正好用完材料的同学到讲台前来演示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5:我是看着您的鼻子想到的。先放3根棒子组成一个三角形,另3根棒子立起来,就像人的鼻子,这样就成4个等边三角形了。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根小棒,哪个同学能把它们平摆成三角形?
生6:摆放的小棒的长度是2、5、4。
生7:摆放的小棒的长度是2、5、5。
生8:摆放的小棒的长度是2、5、6。
师:从这3个同学的摆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9: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请你们进一步研究。
……
生本理念,以学定教,顺其自然,强调让学生先做后学,自己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干预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开自己的疑惑,提升自己的水平。
总之,课堂中的生本化,不是学生的唯一化、绝对化,更不是“去教师化”,而是回归学生主体,把教育与人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只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只要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就会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
教师要把数学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的教学氛围,把生活中的数学演变成有趣的、直观的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内因上有发展的动力,才能全面发展。如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片断:
师: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周长吗?
生1:它的周长和语文课本的周长差不多。
生2:我用小尺量了,它的周长是66厘米。
师:小桌子的周长呢?你们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算出来?
生3:我是用大美术书量的,大约120厘米。
生4:我用课间跳绳的绳子绕桌子一周,然后把绳子折成4段,量其中的一段再乘以4算出来。
师:如果你们知道桌子和书的长和宽,你们能算出桌子和书的周长吗?大家试试看。
生5:书或桌子的对边相等,长加上宽乘以2就是周长。
师:要是遇上不规则的图形,我们该怎样算它的周长?
生6:将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
生7:用绳子量,然后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
生8:拿卷尺量更方便。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把计算公式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一步步地走向教学内容,在探究中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分享着成功的快乐。
二、交流思想,让学生走进数学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对文本和生活的解读和建构也是不一样的。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学当做思维体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探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师生全力推动,定能生成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苏教版三年级教材的一道练习题:“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太平路上,小明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冬冬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他们两家之间相距多少米?”
引导:请大家认真读题,想一想这道题怎么做。
预设:两家的距离是5000 3000=8000(米)或者5000-3000=2000(米)。
生成:小明家和冬冬家的距离是一个不定值。因为在同一平面上,如果以少年宫为圆心,分别以小明家的5000米为半径,以冬冬家的3000米为半径画两个圆,那么小明家和冬冬家的距离就是一个不定值。书上没说太平路是直的,那么它就有可能是弧形的或是其他形状的。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难能可贵的。以往,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同化训练,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太多太细的预设,使许多生成的亮点和契机变成了擦边球。
三、顺应生本情结,让学生热爱数学
对学生的经验、情感、兴趣和爱好等进行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外在形式。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的准确程度,反映了他们对数学概念、性质的把握的准确程度。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说,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疑惑。如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教室里的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生1:老师的鼻子是三角形的。
生2:语文老师的眼睛很特殊,是三角形的。
师:你们能把你们看到的三角形摆出来吗?
(生在下面摆放,师巡视。)
师:我刚才看到一个同学用6根火柴棒摆出了4个三角形,你们能摆几个?
生3:我能摆两个,还多出一根火柴棒。
生4:我能摆10个以上,但是火柴棒有一头跑出框外了。
师:请刚才摆出4个三角形,而且正好用完材料的同学到讲台前来演示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5:我是看着您的鼻子想到的。先放3根棒子组成一个三角形,另3根棒子立起来,就像人的鼻子,这样就成4个等边三角形了。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根小棒,哪个同学能把它们平摆成三角形?
生6:摆放的小棒的长度是2、5、4。
生7:摆放的小棒的长度是2、5、5。
生8:摆放的小棒的长度是2、5、6。
师:从这3个同学的摆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9: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请你们进一步研究。
……
生本理念,以学定教,顺其自然,强调让学生先做后学,自己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干预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开自己的疑惑,提升自己的水平。
总之,课堂中的生本化,不是学生的唯一化、绝对化,更不是“去教师化”,而是回归学生主体,把教育与人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只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只要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就会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