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围绕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从课前预习、反馈交流、合作探究和巩固训练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的措施和做法,以真正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达到交给学生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一线,不断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生为本,抓好课前预习、反馈交流、合作探究和巩固训练四个关键环节,努力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抓课前预习,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是学生独立动脑,探索思考,理解内化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紧跟教学节奏,与老师产生共鸣,与同学产生互动,从而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基础。
有效的课前预习,不只是读读课文,认认新词,而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基本的自我理解。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文章大意。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是了解写作方法。预习时,要求学生基本捋顺文章的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三是提出疑难问题。预习时,要求学生把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标记出来,提出2—3个自己不清楚明白的问题。
二、抓反馈交流,了解自主學习情况
反馈交流是老师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准确了解掌握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更有助于老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完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从不同层面,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一是从内容上来看,既可全面检查,也可重点抽查。老师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检查部分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从方式上来看,既可口头检查,也可书面检查。老师既可以利用晨会等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也可通过书面作业的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三是从时间上来看,可在课堂教学中,分课前、课初、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进行检查。同时,在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中,老师要尽可能的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抓合作探究,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构建卓越课堂的核心。
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师生合作探究。比如,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启发引导等。二是同桌合作探究。比如,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等。三是小组合作探究。比如,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拓展训练等。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的学习方式,也可三种学习方式都开展。同时,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一定要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既不能放任学生随意进行,也不能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既要考虑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要考虑责任分工,千万不要流于形式,搞得轰轰烈烈,而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四、抓巩固训练,促进学习能力内化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同学的交流和自己的感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一种感悟、领会,还初步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与教材、与老师、与生活产生共鸣的契机,抓住学生想说想写的激情,及时开展深化拓展训练。学生在反复练习、多次实践中,对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熟能生巧,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低年级开展拼读教学后,让学生尝试练习拼读相应的词、句、段、篇,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拼读的技巧,很快就能借助拼音快速阅读。再比如,在《家乡的红橘》阅读教学中,学生深刻感受了作者描写红橘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练习描写家乡水果的特点。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拓展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2014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卓越课堂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一线,不断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生为本,抓好课前预习、反馈交流、合作探究和巩固训练四个关键环节,努力构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抓课前预习,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是学生独立动脑,探索思考,理解内化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紧跟教学节奏,与老师产生共鸣,与同学产生互动,从而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基础。
有效的课前预习,不只是读读课文,认认新词,而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基本的自我理解。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文章大意。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二是了解写作方法。预习时,要求学生基本捋顺文章的段落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三是提出疑难问题。预习时,要求学生把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标记出来,提出2—3个自己不清楚明白的问题。
二、抓反馈交流,了解自主學习情况
反馈交流是老师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准确了解掌握了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更有助于老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完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从不同层面,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一是从内容上来看,既可全面检查,也可重点抽查。老师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检查部分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从方式上来看,既可口头检查,也可书面检查。老师既可以利用晨会等时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也可通过书面作业的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三是从时间上来看,可在课堂教学中,分课前、课初、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进行检查。同时,在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中,老师要尽可能的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抓合作探究,掌握有效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是构建卓越课堂的核心。
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师生合作探究。比如,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启发引导等。二是同桌合作探究。比如,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等。三是小组合作探究。比如,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拓展训练等。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其中的学习方式,也可三种学习方式都开展。同时,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一定要注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既不能放任学生随意进行,也不能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既要考虑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要考虑责任分工,千万不要流于形式,搞得轰轰烈烈,而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四、抓巩固训练,促进学习能力内化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同学的交流和自己的感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一种感悟、领会,还初步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与教材、与老师、与生活产生共鸣的契机,抓住学生想说想写的激情,及时开展深化拓展训练。学生在反复练习、多次实践中,对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熟能生巧,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低年级开展拼读教学后,让学生尝试练习拼读相应的词、句、段、篇,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拼读的技巧,很快就能借助拼音快速阅读。再比如,在《家乡的红橘》阅读教学中,学生深刻感受了作者描写红橘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练习描写家乡水果的特点。通过这样反复多次的拓展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20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