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而音乐教育的核心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包括了音乐感觉和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音乐动作和智慧、音乐表现等多种能力。它是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在音乐审美创造性认知能力和敏感性方面。
【关键词】中学生 音乐审美能力 培养
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审美能力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过程地必然产物。在现代的教育中,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音乐则是其中重要地一种艺术形式。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感受。音乐欣赏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在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带入艺术天地,让人们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并提供他们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所以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要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育。因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所以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呢?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新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要树立“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只有尊重,才有教育和个性的发展。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怎样教他们就怎样学,那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现在上鉴赏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聆听钢琴作品《少女的祈祷》前,我并没有讲解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而是让他们仔细聆听,并引导、提示学生:“从音乐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我先让学生说出初听的感受,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再次聆听,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由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的年龄相仿,因此激起了学生欣赏的兴趣,说出了非常富有幻想的理解:少女在祈祷白马王子的到来、祈祷健康;向往生活美好,热爱自由;倾诉悲惨的遭遇;回忆爱情的浪漫……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新理念,而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培养学生自由合作能力 ,增强团队意识,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阐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学习,可以通过讨论,创作,演唱,合奏等等来体现。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鼓励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益,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习完《音乐的美》这一教学内容后,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六类美的音乐作品及音像资料,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在“交流與展示”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本组收集到的音像资料,并进行简介,有《献给爱丽丝》、《春江花月夜》、《1812序曲》、《梦幻曲》、《马赛曲》等等。同学们的展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给了我启示:音乐教学应注意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给予学生多一些交流合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合作精神。
三、关注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音乐审美的意义。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而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例如:上《黄河大合唱》时,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并完整的聆听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印象;第二课时让学生学唱第四、第五、第七乐章的旋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作品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要求学生以‘黄河’为题,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经过聆听、学唱、体验、感受后,对这部作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从黄河的污染现状出发,号召保护母亲河,应从我作起;有结合纪念反法西斯60周年,我们要记住历史:幸福的生活是靠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应发扬光大;有倡议整个中华民族应团结起来,祖国才会强大……
【关键词】中学生 音乐审美能力 培养
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审美能力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过程地必然产物。在现代的教育中,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音乐则是其中重要地一种艺术形式。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感受。音乐欣赏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在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带入艺术天地,让人们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并提供他们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所以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要以审美教育指导音乐教育。因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所以音乐欣赏教育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呢?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新课程新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要树立“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只有尊重,才有教育和个性的发展。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怎样教他们就怎样学,那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现在上鉴赏课,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做法;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聆听钢琴作品《少女的祈祷》前,我并没有讲解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而是让他们仔细聆听,并引导、提示学生:“从音乐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我先让学生说出初听的感受,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本的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再次聆听,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由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的年龄相仿,因此激起了学生欣赏的兴趣,说出了非常富有幻想的理解:少女在祈祷白马王子的到来、祈祷健康;向往生活美好,热爱自由;倾诉悲惨的遭遇;回忆爱情的浪漫……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新理念,而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培养学生自由合作能力 ,增强团队意识,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阐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学习,可以通过讨论,创作,演唱,合奏等等来体现。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作用,鼓励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益,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习完《音乐的美》这一教学内容后,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六类美的音乐作品及音像资料,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在“交流與展示”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本组收集到的音像资料,并进行简介,有《献给爱丽丝》、《春江花月夜》、《1812序曲》、《梦幻曲》、《马赛曲》等等。同学们的展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给了我启示:音乐教学应注意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给予学生多一些交流合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合作精神。
三、关注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体会音乐审美的意义。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而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例如:上《黄河大合唱》时,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并完整的聆听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印象;第二课时让学生学唱第四、第五、第七乐章的旋律,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作品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并要求学生以‘黄河’为题,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学生经过聆听、学唱、体验、感受后,对这部作品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从黄河的污染现状出发,号召保护母亲河,应从我作起;有结合纪念反法西斯60周年,我们要记住历史:幸福的生活是靠先辈们的鲜血换来的,应发扬光大;有倡议整个中华民族应团结起来,祖国才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