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浅谈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Y7896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发展萌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确立,直至隋唐时期的逐渐完备,以及宋元明清时期进一步的发展到晚清时候的衰亡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选拔制度的组织形式不仅影响到古代官吏的基本组成结构,同样也会影响一个王朝的政治统治模式。了解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其发展变化,对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选官;科举;反思
  
  一、以"世袭"为根本特征的世卿世禄制时期
  夏商以后,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家天下"和"王权统一"的思想。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也被称作世卿世禄制。这一制度的根本特点即是"世袭",其本质上属于"任人唯亲"的原则。这一制度起源于夏朝,其标志是夏启夺权,改变了原始社会后期"公天下"的"禅让制",而开始了父死子继"家天下"的世袭制度。世卿世禄制是一种主要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选拔官员的制度。也就是说,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贵族,权位都是由其后代世袭继承的,世世代代占据政治权位,享受各种特权。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遵循的是先"亲亲"、后"尊贤"的制度。选贤任能大多只在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员中实行。从夏、商到周,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了大约1800年;秦汉以后的恩荫制度(又称任子、门荫、荫补等)则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变种或残余[1]。考试选拔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已出现,但只是作为世卿世禄制的辅助[2]。
  这种世卿世禄制有三个要素:一是卿和禄联系到了一起,当官相对于"禅让制"时期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管理和责任,而且还有了禄,意味着在待遇上有了特权,这也是官本位意识的最初萌芽。二是一经当官万世食禄。分封制,正是这种选官制度的又一基础性条件。三是这种世卿世禄的法定基础是"传子不传贤"。以周王为首,根据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他们的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姬氏家族。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所有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也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宗法贵族分封制",这是西周的主要的国家制度,也是地方的主要行政制度。
  二、以举荐为主、考察为辅的察举制时期
  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重大变革。世卿世禄制度逐渐衰微,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等选拔官吏的制度相继出现,体现出"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新趋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秦汉时期,靠军功、养士选拔官员已经不能够再继续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了,这一时期的官吏选拔主要有察举、征辟、任子等几种形式。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选官制度。它盛行于两汉,中衰于魏晋,其存在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度。它沿用古代"乡举里选"的形式,一般先由皇帝决定察举的范围和科目,然后由公卿、列侯、州郡等长官在各自的统辖区域内实行考察、推荐朝廷所需要的人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全国各地的公卿、诸侯、郡守等长官向朝廷推荐人才,登记其年龄与体貌特征,并用车马送其入京,这即是第一次全国性的人才选拔,也是察举制度的雏形。在高祖之后的文帝、惠帝、景帝统治时,这种全国性的人才选拔方式逐渐为士人接受,成为汉代政府选人的重要形式,晁错等人就是通过这种举荐的形式受到皇帝重用的。
  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官吏选拔体制,它提供了一条平民百姓参与政治、走向仕途之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从一种"血而优则仕"向着"学而优则仕"的模式过渡,知识分子以从政为主要的人生目标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选择,对中国古代选官体制的成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后世的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或多或少都与这种举荐人才的模式有着一定的联系。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由三国时期魏国的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从曹操"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开始萌芽,到延康元年春被魏武帝曹丕采纳实施。九品中正制的直接作用就是朝廷重新掌握了选官的权力。在其实行初期,按照"唯才是举"的原则,确实起到了抑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选拔了一批贤人能仕,即所谓"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3],"曹魏因此制度,而用人渐上轨道"。但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日益膨胀,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主持地方人物品评的大小中正一职逐渐被世家大族把持,品评标准也由原来的德行才能转移到家世渊源、门第高低上来,九品中正制度被世家大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把持朝政的工具。
  三、以考试作为选官唯一标准的科举制时期
  隋统一天下后,也曾一度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这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没落,寒门地主力量上升,为适应这种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到隋文帝开皇年间,便以分科举人代替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即是"开科取士"之意,是指国家按照科目定期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科举制度在我国整整存在了1300年,产生了七百多名状元,十万多名进士,百万多名举人,更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了难以计数的官吏,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法律制度、官吏素质、社会时尚、思想文化以及教育制度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
  科举制式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它一方面使寒门地主可以获得更多从政的机会,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局面,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促进社会稳定。因此,科举制度自唐代以后得到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认可和进一步强化。
  四、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反思与评价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考试选官制度在持续达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科举制度的产生是我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它至少树立并坚持了一种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尤其是对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的替代与否定,为广大中下阶层士人和平民通过科举而入仕,改变自己的命运境遇,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公平的途径,比较有效地克服了人才选拔过程中结党营私的弊端。统治阶层利用科举制度吸纳大批的人才进入统治体制,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其专制统治,为其统治方针提供新的血液;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扩大其统治的基础,促进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另一方面来说,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以后,内容以僵化保守的入股文为其主要模式,逐步演变成为严重束缚读书人思想的枷锁,暴露出其种种弊端。一方面,读书人在功名的诱惑下,只知反复揣摩八股文这块"敲门砖",不关心天下大事、社会现实,耗费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成为百无一用的书生。另一方面,由于科举考试由于科举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僵化与狭隘,造成文人知识偏狭,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也间接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漠视,本来应该是通过科举选拔英才,但选拔的却大多是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的庸才,这一弊端明清以后愈发明显[5]。第三,科举考试越来越功利化的趋势,消蚀士气,败坏世风,士人的精神境界越来越卑下,他们耽习空洞的时文,不究学业之根本,文风、学风越来越浮薄。科场弊案禁而不绝,冬烘学究遍布朝野。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建立新式官吏选拔制度,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陈壁耀. 《点读中国传统文化之皇帝与官制》. 宁夏人民出版社 , 2009.
  [2]綦晓芹.《科举》. 重庆出版社 , 2007
  [3]李晓东.《略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魅力中国 ,2010年第23期
  [4]王子今.《宫吏选任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影响--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理论前沿.1991年第九期
  [5]刘后滨.《古代选官机制的当前借鉴》.人民论坛.2011年第七期
  作者简介:蓝茜(1987-),女,贵州省贵定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19世纪就被近代各国宪法予以确认。本文以我国农民工为视角,根据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着重论述农民工的迁徙自由问题。  关键词:迁徙自由 农民工 户籍制度    一、迁徙自由的含义  (一)迁徙自由的概念及性质  通常意义上的迁徙自由是指选择居住地点的自由。关于迁徙自由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地域范围上来看,迁徙
期刊
摘 要:抢劫罪作为最为常见的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抢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又侵犯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因此严厉打击抢劫行为自古以来都被作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司法实践中,抢劫罪的认定时常存在一些难以界定和把握的问题。以下将从抢劫罪的特殊犯罪对象的认定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抢劫罪 特殊犯罪    犯罪对象是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期刊
摘 要: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全球的背景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亦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但其适用还很不成熟。在这一背景下追溯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明确其调整范围,探寻其具体适用的要则和法律效果,通过对比较法的研究对我国立法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情势变更 合同落空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情
期刊
摘 要:作为实行"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这种特殊制度的国家,我国区际仲裁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文件先后结束了香港、澳门回归后内地与港澳之间在仲裁裁决相互认可与执行中无法可依的"真空期",但也并未解决所有相关问题。本文试从我国区际仲裁实践的角度进行
期刊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外已经受到特别的重视,是刑罚从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的主要标志。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已社区矫正正式写入刑法,但关于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主体以及对象等问题并未明确规定,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本文试图探讨社区矫正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引起学界对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关注,推进关于社区矫正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社区矫正 现存问题
期刊
摘要:缓刑制度适用于罪行轻微的犯罪,是公认的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刑罚制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缓刑制度在立法上、司法上的缺陷,提出完善缓刑制度的看法。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在总结缓刑制度比较成熟国家的做法后,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缓刑价值;缓刑问题;制度完善    缓刑是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暂时不适用刑罚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欧美国家,后被移植到中国。但是在我国,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强奸罪的定义及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同性强奸的问题日益增多,它对社会以及公民的人身权利的危害不断增加,同性强奸定罪十分迫切,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加大对同性强奸的法律控制。  关键词:性自主权利 同性恋 同性强奸 法律完善    一、各国关于同性强奸的立法概况  (一)外国同性强奸立法概况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同性性犯罪问题的解决,已经有比较长的
期刊
摘 要:最近几年看守所内频繁发生的类似"躲猫猫"案件,刑讯逼供这一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必要对此进一步研究。刑讯逼供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刑讯逼供是合法且是侦查的重要手段。坚决摒弃非法证据是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司法工作人员对此应该毫无疑问。无罪推定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刑讯问题的治本之举。设立电子监控设施,对于监督侦查机关的审讯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关键词:刑讯逼供;原因
期刊
近年来,随着外籍人士、港澳台侨胞和海外华侨来中国发展、工作、定居的数量激增,外籍人员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外籍子女的健康安全也逐渐受到关注,成为各国教育界、法学界及其他有关各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在校园内引入保险制度来解决这一难题,给学校事故的处理带来一线生机。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保险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投保人不得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近几年多发的"人肉搜索"事件折射出信息时代公民网络隐私权遭受侵权为视角,系统地展开对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系列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入手,进而引出网络隐私权的几种侵权形态的剖析。立足于我国当前对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缺乏一般规则和具体规则的规定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实际需要,试图构建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体系。  关键字:信息时代;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