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法律思考

来源 :商品与质量·科教与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缓刑制度适用于罪行轻微的犯罪,是公认的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刑罚制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缓刑制度在立法上、司法上的缺陷,提出完善缓刑制度的看法。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在总结缓刑制度比较成熟国家的做法后,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的,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缓刑价值;缓刑问题;制度完善
  
  缓刑是对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暂时不适用刑罚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欧美国家,后被移植到中国。但是在我国,对于缓刑制度的法条规定不甚具体,在司法实践中也常常被滥用。但不能否认,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缓刑制度的适用价值
  "缓刑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 [1]在刑事政策中被称为除刑罚和保安处分之外的第三支柱,[2]并被视为一种具有"多元作用的独立的刑法反应手段。"[3]缓刑体现了刑罚的社会化,个别化,轻刑化和人道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现在,无论在适用判例法的英美法系国家还是适用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国家,缓刑都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缓刑对于犯罪行为的矫治,人权观念的树立,顺应轻刑化趋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适用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缓刑制度远没有成为司法实践的宠儿。与许多刑法制度完善的国家相比,我们的缓刑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适用缓刑的立法过于模糊
  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在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判缓刑。"在实践中,对于悔罪表现认定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对于"不再危害社会",也缺乏具体而明确的依据。法官往往根据案件情况作出主观认定。我认为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是判断犯罪人是否不再危害社会的尺度。主要表现为能够如实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能诚恳接受司法机关的裁判。有悔罪表现的犯罪分子一旦被判缓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因而,确实不再危害社会的标准是以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为依据的。[4]但是"悔罪表现"这个依据太过模糊,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把握。
  (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缓刑的执行期间,对被宣告缓刑者缺乏必要的监督考察,使某些被宣告缓刑者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教育而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实践中,公安机关由于各种原因,对缓刑犯的监督考察往往流于形式,脱管、漏管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许多缓刑犯放松了对自己思想的改造和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以至于有的犯罪分子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这样就严重阻碍了缓刑制度的发展。
  三、完善缓刑制度的若干设想
  缓刑制度在我国不是从来就有的,在适用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若要缓刑制度在中国得以发展,不但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更要完善缓刑制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缓刑适用条件明确化
  在缓刑的适用条件上,应该对"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等实质性条件加以具体化,明确化的规定。我认为我国应该采用判例或与判例相似的形式来将以上条件具体化。虽然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况且,我国最高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经常会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汇编成册来指导当前的司法实践。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案例指导来细化缓刑制度的适用条件。
  (二)增加缓刑适用的对象
  我国刑法对缓刑的适用对象仅笼统的规定为:"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而对具体的适用对象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明显弹性过大,容易造成实际适用中的随意性。我认为在缓刑的适用对象上应该有更清晰的规定,对如下的情况应该考虑适用缓刑:1、对所犯罪行属非恶性犯罪、非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2、对过失犯罪、中止犯罪的犯罪分子。由于过失和中止犯罪的犯罪分子或在主观上没有故意犯罪的意图,或在犯罪后能自己停止犯罪,说明其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也不愿意犯罪,对于这样的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更适于其悔过。3、对犯罪后有自首、立功表现及坦白交代、积极退赃的犯罪分子。他们在犯罪后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自己的罪行,在主观上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正当性,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比较小,适于适用缓刑。4、精神障碍者和盲、聋、哑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这类罪犯,如果犯罪情节不是很严重,有一定的悔罪表现,对其宣告缓刑,依靠社会力量帮教监管,有利于减轻劳改机关的压力。[5]
  (三)对缓刑适用的监督
  缓刑的考验是缓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缓刑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考验机构,而不得不被判处实行。例如,石家庄某检察院在2000年-2001年起诉后被判处实刑的23名未成年犯中,有13人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6人并非不能适用缓刑,只是由于考虑到对他们适用缓刑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教育、考察,法院最后只好选择了判处实刑。[6]犯罪分子被适用缓刑后,应该如何对其监督的问题是缓刑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缓刑制度能否继续发展下去的关键,所以不可轻视。目前,负责缓刑监督的主要是公安部门,由于公安机关并不是专门的缓刑监督机关,所以在缓刑监督工作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相比之下荷兰的缓刑适用机构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缓刑监督机构是独立的,分为救世军的缓刑部门、荷兰精神健康关怀组织的缓刑部门、国家缓刑机构。也是这些专门的机关负责教育和监督犯罪分子,所以其在缓刑的适用上更加的广泛和恰当。我认为我国也应该效仿荷兰设立独立的缓刑部门。
  虽然现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不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够高,国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建立一个独立的缓刑执行部门,但是在这个过渡期里我们也应该在居委会、社区、村委会等地方建立独立的缓刑监督机构来承担缓刑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其一,居委会,社区,村委会比公安机关离人民群众更近,平时的接触也更多,更容易掌握犯罪分子的情况。其二,在居委会、社区、村委会设立独立机构可以招收和培训一批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这样不但可以加强缓刑监督机关的专业性,而且会增加就业。其三,在居委会、社区、村委会中的缓刑执行机关还可以担任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情况的监督考察工作,可以通过此独立机构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治工作。其四,独立机构的设立可以为以后的独立监督机关的建立打下基础。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这种独立机构可以渐渐的分离出去,成为独立的执行缓刑监督职能的机构。
  缓刑制度是一个社会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和人道主义的体现,是人类文明逐步提高的产物。虽然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冲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作为法制现代化标志的缓刑制度也应该在我国有所发展。我们务必要善待这一制度,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改造犯罪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雨沛.《比较刑法学大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7页.
  [2] 林山田.《刑罚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07页.
  [3] 苏俊雄.《刑法总论》[M]. 台湾:台湾大地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23页.
  [4] 付立华.《对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N].《湖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三版).
  [5] 肖秀娟.《我国缓刑问题的相关问题探讨》[J].《财经界》,2007年,第三期:第32页.
  [6] 张素英,裴维奇.《我国未成年人犯缓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朱冰冰(1986- ),女,浙江省嘉兴市人,本科,现工作于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检察院。
其他文献
摘要:成本与效益分析本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但在立法中引入成本效益分析这一重要概念有很大的必要性及其特殊意义。本文基于成本效益的相关理论,提出了立法成本效益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立法现状中的障碍并根据成本效益理论提出对策,最后指出立法成本应当以最合理而不是最小的投入来衡量,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的正义价值应当始终优位于效益价值。  关键词:立法成本;立法效益;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与效益分析本是经济学的核
期刊
摘要:清代民法能够被研究法制史的人们所知悉,多半是从清代官方的表达中得以了解。而黄宗智先生的《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 民法的表达与实践》就是通过对具体的民事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的观察研究,把握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思维,论证出清代法律制度的实际运作与清代官方表达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即实践与表达的背离。这一结论的得出,使研究法制史的学者们不得不对清代民法进行再认识。当然,不可避免的是,这会引起新
期刊
摘要:文物流失是历史问题,同时也是严肃的现实问题。我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主要是通过现今关于文化财产非法流转的追索的国际公约的规定,而这些公约所存在的缺陷又造成了追索过程中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思考采取何种更加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文物追索 国际公约 法律困境 可行途径    文物与普通财产是不同的,在我国,文物通常称为"文化财产"。人们对待文物与普通财产的态度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事业单位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无疑是稀缺的资源,竞争激烈程度有目共睹。实行公开招聘较好地解决了新进人员信息不对称、程序不透明、就业竞争不公平、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好评。然而在各地事业单位职员公开招考过程中,个别环节仍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不公平的因素依然存在,需要有更透明、更完善的机制去约束和监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关键词:事业
期刊
摘 要:《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争议,该文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基础定义为本,通过探讨其优点和缺点,引发对劳资关系中管制与自治的思考,并就《劳动合同法》中管制和自治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在平衡管制和自治的同时获得社会发展的最大利益。  关键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管制;自治    《劳动合同法》自实施后,受到劳资双方在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华为万人辞职"等一系
期刊
摘要: 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19世纪就被近代各国宪法予以确认。本文以我国农民工为视角,根据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着重论述农民工的迁徙自由问题。  关键词:迁徙自由 农民工 户籍制度    一、迁徙自由的含义  (一)迁徙自由的概念及性质  通常意义上的迁徙自由是指选择居住地点的自由。关于迁徙自由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地域范围上来看,迁徙
期刊
摘 要:抢劫罪作为最为常见的刑事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抢劫罪既侵犯了公民的人身安全又侵犯了公民的财产安全。因此严厉打击抢劫行为自古以来都被作为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任务。在司法实践中,抢劫罪的认定时常存在一些难以界定和把握的问题。以下将从抢劫罪的特殊犯罪对象的认定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抢劫罪 特殊犯罪    犯罪对象是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期刊
摘 要: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全球的背景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亦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但其适用还很不成熟。在这一背景下追溯情势变更原则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与相关制度的关系,明确其调整范围,探寻其具体适用的要则和法律效果,通过对比较法的研究对我国立法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情势变更 合同落空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情
期刊
摘 要:作为实行"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这种特殊制度的国家,我国区际仲裁实践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日益突出。《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文件先后结束了香港、澳门回归后内地与港澳之间在仲裁裁决相互认可与执行中无法可依的"真空期",但也并未解决所有相关问题。本文试从我国区际仲裁实践的角度进行
期刊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外已经受到特别的重视,是刑罚从以监禁刑为主向以非监禁刑为主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的主要标志。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已社区矫正正式写入刑法,但关于社区矫正的概念、社区矫正主体以及对象等问题并未明确规定,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本文试图探讨社区矫正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引起学界对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关注,推进关于社区矫正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社区矫正 现存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