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与写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书籍的多少,以及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好坏。农村初中生拥有的课外书籍较少,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不高。尽管有些语文教师在选书、看书、摘抄上下了不少工夫,甚至制定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但学生往往读书未半,热情已减三分,一段时间后便偃旗息鼓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农村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尝试。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是学生阅读走向深层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整个读书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参与活动只能停留在表层,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活动时间难以保障,必然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解决好书的问题
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学初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书籍的目录及自己向学生推荐的一些课外书籍的目录,提倡学生及家长自由购书,有目的、有计划分批购买当前要读的书籍,丰富学生手中的书籍。其次,开展“走进图书馆”或“走进书店”的综合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或书店过“周末”。第三,与其他班级建立伙伴关系,互借书籍,实现图书共享。这样学生有了书源,读书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达成统一,便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好读的问题
主要以“三课活动”的形式探究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上好“名著导读课”。每一周(或两周)选取一部名著或其中一个章节进行赏读,目的使学生正确、深入地把握名著的内涵,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其次,上好“读书方法指导课”。多数学生缺少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方法,读书活动难有好的效果,教师选取作品作为实例,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方法,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后做些什么事等,必要时进行示范,展示教师品读的过程及读后成果,规范学生正确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第三,上好“读书活动展示课”。课堂上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一个学期安排七次左右。教师事先制定计划,确定读书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读书计划表在学期初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必读的书有哪几部及读书会活动的具体时间等,便于学生提早借阅,在本学期读书会开展之前,把相关书本读完,并做好读书会上要展示的内容、发言等准备工作,开展读书会交流,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和感想,展示各自读书积累和成果,分享他人的读书乐趣和思想等。活动时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可以由学生组织分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单独进行活动等。
四、延伸读书内涵
学生开展读书会后,组织小组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把每个学生的读后感、读书会散记、交流时的精彩发言、读书日记、摘抄等分小组摘录下来编辑成手抄报,并对每一期的读书会活动分小组打分(包括读书会的组织、交流时的发言、手抄报的编辑等情况)。班内小组间进行评比,期末在班内或校内公开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及评比结果。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结合读书的实际情况开展朗读赛。展示读书日记、编演作品剧等活动。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读书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果之中,还在互相交流过程中的所得到的收获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深层化。
五、跟踪读书活动的过程
开展读书活动,并不是教师提出了要求,指导了方法,演示了过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还必须用很长一段时间跟踪活动的全过程。一则可以随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二则监控、激励学生始终保持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果教师不及时跟踪,活动易流于形式,或过一段时间就会淡化而止,跟踪可以确保学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检查、评价和交流活动成果应成为跟踪活动的主要形式。
通過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间阅读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形成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和学生间的协调合作,活跃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共同分享阅读成果,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在活动中,学生自主阅读,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活动成为习惯化,达到实效化,走向深层化。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突破了文本的限制,也突破了课堂的限制。避开了语文教学只讲语文课本的传统观念,也避开了课外阅读只为考试而备的浅层阅读误区,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合作品质。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中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在合作交流的阅读活动中砥砺思想,发掘思维,陶冶情操,积累丰厚的文学素养。
一、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是学生阅读走向深层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整个读书活动缺乏一定的兴趣,参与活动只能停留在表层,特别是在升学考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活动时间难以保障,必然会影响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解决好书的问题
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开学初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书籍的目录及自己向学生推荐的一些课外书籍的目录,提倡学生及家长自由购书,有目的、有计划分批购买当前要读的书籍,丰富学生手中的书籍。其次,开展“走进图书馆”或“走进书店”的综合性活动,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或书店过“周末”。第三,与其他班级建立伙伴关系,互借书籍,实现图书共享。这样学生有了书源,读书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也可以达成统一,便于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解决好读的问题
主要以“三课活动”的形式探究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上好“名著导读课”。每一周(或两周)选取一部名著或其中一个章节进行赏读,目的使学生正确、深入地把握名著的内涵,领会作者的精神实质。其次,上好“读书方法指导课”。多数学生缺少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方法,读书活动难有好的效果,教师选取作品作为实例,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方法,明确读什么、怎么读、读后做些什么事等,必要时进行示范,展示教师品读的过程及读后成果,规范学生正确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第三,上好“读书活动展示课”。课堂上开展读书会活动,每两周安排一次,一个学期安排七次左右。教师事先制定计划,确定读书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读书计划表在学期初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明确本学期必读的书有哪几部及读书会活动的具体时间等,便于学生提早借阅,在本学期读书会开展之前,把相关书本读完,并做好读书会上要展示的内容、发言等准备工作,开展读书会交流,畅谈各自的读书体会和感想,展示各自读书积累和成果,分享他人的读书乐趣和思想等。活动时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全班集体活动,可以由学生组织分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单独进行活动等。
四、延伸读书内涵
学生开展读书会后,组织小组内收集整理相关材料,把每个学生的读后感、读书会散记、交流时的精彩发言、读书日记、摘抄等分小组摘录下来编辑成手抄报,并对每一期的读书会活动分小组打分(包括读书会的组织、交流时的发言、手抄报的编辑等情况)。班内小组间进行评比,期末在班内或校内公开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及评比结果。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结合读书的实际情况开展朗读赛。展示读书日记、编演作品剧等活动。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仅仅在于读书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和成果之中,还在互相交流过程中的所得到的收获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深层化。
五、跟踪读书活动的过程
开展读书活动,并不是教师提出了要求,指导了方法,演示了过程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还必须用很长一段时间跟踪活动的全过程。一则可以随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二则监控、激励学生始终保持参与活动的热情,如果教师不及时跟踪,活动易流于形式,或过一段时间就会淡化而止,跟踪可以确保学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检查、评价和交流活动成果应成为跟踪活动的主要形式。
通過以课外阅读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间阅读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形成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和学生间的协调合作,活跃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共同分享阅读成果,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在活动中,学生自主阅读,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活动成为习惯化,达到实效化,走向深层化。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突破了文本的限制,也突破了课堂的限制。避开了语文教学只讲语文课本的传统观念,也避开了课外阅读只为考试而备的浅层阅读误区,着眼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合作品质。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中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在合作交流的阅读活动中砥砺思想,发掘思维,陶冶情操,积累丰厚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