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组成。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高中地理新教材必然体现着人地协调观。本文剖析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以教材必修二为例,从知识内容的角度分析人地协调观在新教材中体现情况。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体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念界定
1.人地协调观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1]。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关系[2]。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为研究对象,教材作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载体,侧重于人地关系的三个角度,即: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与方式(地对人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性质与方式(人对地的影响);掌握人地关系协调的途径(人与地的协调发展)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3]。
二、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中的体现
1.新教材必修二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见表1)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侧重于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得知地理必修二阐述了人文各要素以及自然各要素,通过各要素的阐述反映了正确地人地关系。
2.新教材必修二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的知识内容
从前文对教材的章节构成分析来看,教材选取的知识内容涵盖了人地协调观的各个方面,在教材中具体的知识内容是如何蕴含着人地协调观?
第一章《人口》提到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也提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到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影响与制约,这就体现着地对人的影响。人口的合理容量中涉及到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并给出相应的措施,其实就给学生传达了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提到乡村土地利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乡村的空间结构受到自然因素影响,体现着人地协调发展及地对人影响。关于城乡空间如何合理规划,教材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合理的规划就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人地关系,体现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类的问题,体现着人对地的不利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形成不同的乡村和城镇景观,这体现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在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里提到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并展示江西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示意图,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须尊重自然规律,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无论是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还是服务业区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发生变化,体现出人对地作用性质与方式发生变化。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中提到了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要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等体现着人地协调发展。交通线和站点的建设与布局会受到气象、水文、地质等地理环境的影响,體现着地对人的影响。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提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更加恶劣,从而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现着人对地产生的影响。在第二节中强调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以中国为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总之,人地协调观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且体现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与设计好教材中的各个部分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韦志榕,朱翔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9-50.
[3]詹秀娣.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