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科研资源,可以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刺激其创新思维与科研动力。当下学习《外国文学》课程的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中,其中高校层次的创新平台以专项基金、导师制度、实践基地等不同形式共同合作,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资源的主要来源。利用各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可以加快大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熟悉程度,提高学习兴趣。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科研创新平台需要不断完善、优化,以实现效率与公平并举的以研促学、以学致用。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平台建设
一般而言,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较难对其作出准确的定量分析,是一个执行难、评价难的高等教育板块。但是在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的文秘、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其大学教育内容也不能缺少科研创新的内容。因此,各个高校也都在积极进行平台建设,努力提供科研资源,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应当利用好各个大学生科研与教学平台,以此加快大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熟悉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做到教、研、学一体化,将课程建设平台扩展到课堂40分钟之外。目前《外国文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平台分为国家级平台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省部级平台如省级大学生优秀成果奖,也有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
当下系统研究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果已有一些,如有的学者提出,共享“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由导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及科研训练,实质上是以导师的科研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1]也有学者认为,专业实践、大学生竞赛、学校科研创新活动、团委科技下乡活动等等相结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与教育[2]。而针对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外国文学》课程学习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而言,为他们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势在必行。
一、《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科研创新结合的意义
对于开设《外国文学》课程的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而言,其平台建设有其特殊性。有学者指出,“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类专业中除财经类专业外,其余专业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和热情都远低于理工科类学生。文史类学生发表论文的比例多于理工类学生,但在国内一、二级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乏善可陈;理工类学生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比例高于文史类学生。”[3]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理工农医类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为“是什么”,科研创新活动以实验为基础,成果直观、可验证,通过导师的引导可以很快获得实验数据并进行总结、发表。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研究领域为“应该是”和“必须是”,不但要求关注前沿,而且要求较深厚的、关联多学科的理论积淀,学科性质不同导致其除了财经类、社会学等专业,很难在大学教育期间出产高质量成果。单纯以核心期刊来要求文史类学生是不可取的(即使是理工科学生在核心甚至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往往需要团队努力、教师指导而不是个人所能成就)。
在存在学科差异的情况下,加强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带动《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搭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科研创新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能够发挥以下功能和作用:
首先,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可以刺激其《外国文学》课程学习中的创新思维与科研动力。大学生在将来都要服务于社会,需要掌握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大学生亦是如此。多层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设计可以提高大学生们对《外国文学》课程相关理论的了解程度、深化知识理解、增强科研信心,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可以提高《外国文学》授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在讲授、指导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对科研创新的关注度,实现“教学相长”、以研促教。
同时,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也有助于学校整体学风的养成。一个创新性的高校,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校。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所培养出的优秀生的带头作用,可以在学校内形成竞争性的、学习型的、追求卓越的整体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课程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总之,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不止是对科研规范的培养、科研活动的认识,也是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甚至个人全面素质的有效方式,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就业竞争力。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参与过完整的科研训练,才能成为有问题意识、科学精神、探索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应当弥补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培养,将鼓励创新、参与科研意识带入到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中来。
二、现有科研创新平台的级别与种类
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大学生所修习的课程往往缺少理工、管理类的实践性,很难直接用以转化为专利等科研成果或将所学知识用以创业,因此其科研创新平台的种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相对理工农医类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平台数量少、所能参与的级别也相对较低、成果发表比较困难。但总的来说,通过创新平台的设计与管理,将《外国文学》的课程内容扩散到各个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中去,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学生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科研训练。
目前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设有专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接收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含法律、管理、哲学、经济、社会、教育等类别。在2015年举行的“挑战杯”竞赛中,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超过200万大学生,最终有有528所高校、1569件作品参加全国初赛,可谓是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覆盖了全国本科高校,面向全日制在读本科各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开展。2015年共有24864项创新训练项目从中受益,其中不乏有汉语言文学等文史哲类专业的创新项目。这两个平台是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此外,还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等等国家级的创新平台,但是覆盖面比较狭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协助确定研究方向、训练研究方法、培养学术成果等方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与《外国文学》课程建设相关的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除了“挑战杯”省赛、省部级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以外,由于省份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湖北省设立有面向本科学生的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每年授奖一百余项,其中往往有与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相关的内容。
目前看来,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主要集中于高校一端。有研究者指出,由于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配套资金支持,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室文化熏陶,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存在明显优势。[4]目前,各大高校都出台了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这些高校资源平台也支持中文专业学生进行科研,因此可以被《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所利用。如浙江大学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也有“中控教育基金”用于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华东师范大学有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等等。可以说,为本科学生提供创新基金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广西民族大学等甚至鼓励每30名学生中组建至少一支科研创新团队进行创新项目申报与研究。许多高校也组织了本科生科研创新竞赛,如广西民族大学面向本专科学生设立了“瑶学新秀奖”等等。
同时,国内有许多高校进行了优秀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科研导师将自身的科研资源、科研平台向大学生开放,设立开放课题,支持大学生从大二、大三年级开始跟随学业导师接受科研训练,目前已经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为例,学院部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文秘专业学生参与到包括《外国文学》授课教师在内的导师们所主持的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等各种科研等各种平台之中,在“教师科研项目下放”的契机下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大部分参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项目条件在各学报、学术期刊与论文集等发表科研成果,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等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尝试。
高校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也包括建立各类科研实践教育基地,一定程度上,《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在科研实践教育基地上可能获得的收益是最为主要的。这些实践教育基地有一部分与高校自身的研究所、研究基地、创新中心相结合,学生以科研助理等“身份转换”的形式参与到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研信心。也可以学术讲座或支持学生以科研小组、社团等自主管理和学习的形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另一部分实践基地位于校外,存在形式为田野调查或社会调查基地等等,也很大程度上帮助、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教育基地,使课程“活”起来。
三、《外国文学》课程相关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优化
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可资利用的科研创新平台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优秀的平台,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外国文学》课程导向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时,要注意衡量以下内容:
第一,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应当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尽量鼓励学生向《外国文学》等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靠拢。鼓励任课教师以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考核。
第二,需要规范、明确、可执行性强的体系设计。由于大部分科研创新平台为高校自主设立,往往会存在制度过于简陋(或繁琐)、监督不到位、职责不明确或不适宜、考核缺乏激励作用等问题,需要在搭建课程建设平台时就注意到各类隐在问题,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第三,《外国文学》课程相关的科研创新选题的区域性与前沿性非常明显,这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往往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形成对教学、科研和生产领域有实际应用价值和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因此学生选题往往倾向于现实问题中的热点或反映部分地区特色,如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中,除了研究欧美文学外,也偏向于对东南亚地区文学进行研究。这在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的同时,也往往存在专业基础构建薄弱的隐患。如何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需要平台指导教师的监督与引导。
第四,以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时,不宜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在进行科研创新平台评价体系制度设计时,切忌以论文数量或发表期刊的类别判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应当鼓励学生从资料库、田野调查、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等入手,系统地阅读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与文献,积累专业基础之后再进行科研论文写作。不宜单纯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学术功底。
第四,科研创新平台的覆盖面不宜过窄,在有资金支持和导师资源的前提下,要设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学生遴选机制,支持尽可能多的、对《外国文学》课程和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平台之中。
最后,科研创新平台必须重视硬件与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仪器设备准备、专用科研场所以及课程教学科研所必须的图书资料、数据库的购买,都是《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创新的有力保障。由于本课程的相关科研创新往往依托于个人工作,而非如同理工农医类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因此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必须在课堂内外接受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才能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各高校应当在利用好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构建、完善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有意识地引导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大学生在《外国文学》课程学习时与科研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实现以研促学、以学致用。
【参考文献】
[1]昃静.共享“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75-76.
[2]张泽民,等.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9.
[3]李建建,陈文,郑元凯.高校搭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7.
[4]史怀平,等.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5.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平台建设
一般而言,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较难对其作出准确的定量分析,是一个执行难、评价难的高等教育板块。但是在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的文秘、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其大学教育内容也不能缺少科研创新的内容。因此,各个高校也都在积极进行平台建设,努力提供科研资源,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应当利用好各个大学生科研与教学平台,以此加快大学生对《外国文学》课程的熟悉程度,提高学习兴趣,做到教、研、学一体化,将课程建设平台扩展到课堂40分钟之外。目前《外国文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平台分为国家级平台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省部级平台如省级大学生优秀成果奖,也有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
当下系统研究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成果已有一些,如有的学者提出,共享“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由导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及科研训练,实质上是以导师的科研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1]也有学者认为,专业实践、大学生竞赛、学校科研创新活动、团委科技下乡活动等等相结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与教育[2]。而针对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外国文学》课程学习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而言,为他们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平台势在必行。
一、《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科研创新结合的意义
对于开设《外国文学》课程的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而言,其平台建设有其特殊性。有学者指出,“调查结果显示,文科类专业中除财经类专业外,其余专业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和热情都远低于理工科类学生。文史类学生发表论文的比例多于理工类学生,但在国内一、二级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却乏善可陈;理工类学生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比例高于文史类学生。”[3]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理工农医类等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为“是什么”,科研创新活动以实验为基础,成果直观、可验证,通过导师的引导可以很快获得实验数据并进行总结、发表。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研究领域为“应该是”和“必须是”,不但要求关注前沿,而且要求较深厚的、关联多学科的理论积淀,学科性质不同导致其除了财经类、社会学等专业,很难在大学教育期间出产高质量成果。单纯以核心期刊来要求文史类学生是不可取的(即使是理工科学生在核心甚至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往往需要团队努力、教师指导而不是个人所能成就)。
在存在学科差异的情况下,加强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带动《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搭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科研创新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能够发挥以下功能和作用:
首先,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可以刺激其《外国文学》课程学习中的创新思维与科研动力。大学生在将来都要服务于社会,需要掌握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大学生亦是如此。多层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设计可以提高大学生们对《外国文学》课程相关理论的了解程度、深化知识理解、增强科研信心,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可以提高《外国文学》授课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在讲授、指导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对科研创新的关注度,实现“教学相长”、以研促教。
同时,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也有助于学校整体学风的养成。一个创新性的高校,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校。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所培养出的优秀生的带头作用,可以在学校内形成竞争性的、学习型的、追求卓越的整体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课程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提升作用。
总之,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不止是对科研规范的培养、科研活动的认识,也是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甚至个人全面素质的有效方式,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就业竞争力。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参与过完整的科研训练,才能成为有问题意识、科学精神、探索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应当弥补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培养,将鼓励创新、参与科研意识带入到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中来。
二、现有科研创新平台的级别与种类
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大学生所修习的课程往往缺少理工、管理类的实践性,很难直接用以转化为专利等科研成果或将所学知识用以创业,因此其科研创新平台的种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相对理工农医类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平台数量少、所能参与的级别也相对较低、成果发表比较困难。但总的来说,通过创新平台的设计与管理,将《外国文学》的课程内容扩散到各个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中去,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大学生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科研训练。
目前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设有专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接收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含法律、管理、哲学、经济、社会、教育等类别。在2015年举行的“挑战杯”竞赛中,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超过200万大学生,最终有有528所高校、1569件作品参加全国初赛,可谓是中国大学生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覆盖了全国本科高校,面向全日制在读本科各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开展。2015年共有24864项创新训练项目从中受益,其中不乏有汉语言文学等文史哲类专业的创新项目。这两个平台是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此外,还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评选等等国家级的创新平台,但是覆盖面比较狭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协助确定研究方向、训练研究方法、培养学术成果等方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与《外国文学》课程建设相关的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除了“挑战杯”省赛、省部级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以外,由于省份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湖北省设立有面向本科学生的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每年授奖一百余项,其中往往有与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相关的内容。
目前看来,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主要集中于高校一端。有研究者指出,由于科研平台硬件配置齐全,配套资金支持,有专门的科研小组指导实验设计以及实验室文化熏陶,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存在明显优势。[4]目前,各大高校都出台了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这些高校资源平台也支持中文专业学生进行科研,因此可以被《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所利用。如浙江大学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也有“中控教育基金”用于本科大学生科研创新,华东师范大学有大夏大学生科研基金等等。可以说,为本科学生提供创新基金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广西民族大学等甚至鼓励每30名学生中组建至少一支科研创新团队进行创新项目申报与研究。许多高校也组织了本科生科研创新竞赛,如广西民族大学面向本专科学生设立了“瑶学新秀奖”等等。
同时,国内有许多高校进行了优秀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科研导师将自身的科研资源、科研平台向大学生开放,设立开放课题,支持大学生从大二、大三年级开始跟随学业导师接受科研训练,目前已经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为例,学院部分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文秘专业学生参与到包括《外国文学》授课教师在内的导师们所主持的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等各种科研等各种平台之中,在“教师科研项目下放”的契机下已经获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大部分参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能够根据项目条件在各学报、学术期刊与论文集等发表科研成果,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等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尝试。
高校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也包括建立各类科研实践教育基地,一定程度上,《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在科研实践教育基地上可能获得的收益是最为主要的。这些实践教育基地有一部分与高校自身的研究所、研究基地、创新中心相结合,学生以科研助理等“身份转换”的形式参与到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研信心。也可以学术讲座或支持学生以科研小组、社团等自主管理和学习的形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另一部分实践基地位于校外,存在形式为田野调查或社会调查基地等等,也很大程度上帮助、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教育基地,使课程“活”起来。
三、《外国文学》课程相关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优化
由于专业的独特性,《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可资利用的科研创新平台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优秀的平台,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外国文学》课程导向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时,要注意衡量以下内容:
第一,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应当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尽量鼓励学生向《外国文学》等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靠拢。鼓励任课教师以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考核。
第二,需要规范、明确、可执行性强的体系设计。由于大部分科研创新平台为高校自主设立,往往会存在制度过于简陋(或繁琐)、监督不到位、职责不明确或不适宜、考核缺乏激励作用等问题,需要在搭建课程建设平台时就注意到各类隐在问题,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第三,《外国文学》课程相关的科研创新选题的区域性与前沿性非常明显,这是有两面性的。由于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往往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形成对教学、科研和生产领域有实际应用价值和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因此学生选题往往倾向于现实问题中的热点或反映部分地区特色,如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中,除了研究欧美文学外,也偏向于对东南亚地区文学进行研究。这在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的同时,也往往存在专业基础构建薄弱的隐患。如何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需要平台指导教师的监督与引导。
第四,以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外国文学》课程建设时,不宜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在进行科研创新平台评价体系制度设计时,切忌以论文数量或发表期刊的类别判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应当鼓励学生从资料库、田野调查、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等入手,系统地阅读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与文献,积累专业基础之后再进行科研论文写作。不宜单纯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学术功底。
第四,科研创新平台的覆盖面不宜过窄,在有资金支持和导师资源的前提下,要设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学生遴选机制,支持尽可能多的、对《外国文学》课程和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平台之中。
最后,科研创新平台必须重视硬件与软件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仪器设备准备、专用科研场所以及课程教学科研所必须的图书资料、数据库的购买,都是《外国文学》教学和科研创新的有力保障。由于本课程的相关科研创新往往依托于个人工作,而非如同理工农医类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因此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学习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必须在课堂内外接受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才能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各高校应当在利用好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构建、完善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有意识地引导汉语言文学以及文秘、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大学生在《外国文学》课程学习时与科研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实现以研促学、以学致用。
【参考文献】
[1]昃静.共享“本科生导师制”平台,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训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75-76.
[2]张泽民,等.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9.
[3]李建建,陈文,郑元凯.高校搭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07.
[4]史怀平,等.依托高校科研平台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