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似难,非难(上)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是非常准确的意思。或许我们会说,能做到准确已相当不易,再提高一个级别,那得有多难?
  其实不然,精准:似难,非难。
  不信我们来看看作家韩丽晴为2020年2期《莫愁·小作家》写的卷首《精准》。
  一
  水泥地,白墙。一处简洁的画室。
  这是事情发生的具体环境:画室。风格:简洁。
  灰褐、白的中性色,很简单,陈设似乎也简单,无堆砌感。想来,画室主人是一个喜欢简洁的人。
  简洁,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行为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引申义是说为人处世清白无暇。
  从绘画艺术来说,简洁是一种风格。简洁不是少,本质是丰富,以简驭繁,以洁显美,简洁而不简单。
  我抬手擦了下额上的汗,呼吸畅快。
  “我”是本文主人公之一。额上有汗,可能因为热或累;呼吸畅快,说明健康快乐。何以累并快乐着?这从写作上来说,就是设置悬念。
  呼吸畅快,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通常是在劳动或运动之后才会有的通体愉悦的状态。这种畅快的呼与吸,不仅是生理的,更是心理的,是情绪与感觉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画室对“我”来说,是一个没有任何压力的所在,可以见到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环境与氛围都比较轻松惬意。
  “抬手”二字,平常人写作时会省略不用,但在这里,恰恰能够证明“我”身心自由、任性放飞得不拘泥、不掩饰、少做作。
  老师正翻着我扛上楼的几幅丙烯,他表情温和,似笑,非笑。
  人物之二“老师”出场。原来,“我”是因为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扛上画室,因负重用力而有汗,但“我”心情好,呼吸畅快。
  作品是用丙烯颜料画的,此处“丙烯”即用丙烯颜料所画的作品。
  老师的表情非常别致,“温和,似笑,非笑。”温柔和蔼是老师的基本表情,这是表情的底色,是暖色调。“似笑,非笑”是这个底色上灵动的亮点,是特写。这个特写,抓人眼球,直抵人心。
  个人以为,“似笑”与底色相似,较为和谐。“非笑”是底色上的变化,是一片暖色中特别神秘的灰色。这个由暖到灰的细微转变,“我”能感受到,捕捉到。“似笑,非笑”的细微变化中,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默契,能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几分赏识,而“我”也能发现老师的那一分诡谲。
  “似笑,非笑”是原本只有“我”和老师才会读懂的复杂心理和情绪,如今也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得感谢“似笑,非笑”中间的那个逗号,那既是“我”读老师表情的过程,也给了读者阅读和体会的空间。
  二
  我说,老师别笑话,请帮我提点修改意见。
  正因为敏锐捕捉到老师特别的表情,于是有请“老师别笑话”的反应和“帮我提点修改意见”的请求。这是作为学生正常的心理和应该的诉求。这样的人物反应和语言表达非常切合此时此刻的场景,体现人物之间的美好、默契而微妙的关系,“别笑话”三个字有无限丰富的表现力。想象下去,会有多种不同的美好。
  老师说,你对色彩还是有感觉的。
  老师很有教育艺术,不直接说问题,说如何修改,而是先肯定好的方面,“你对色彩还是有感觉的”。这句话极好,既有相当高度的评价,也有相当的弹性空间。当然,这位老师的绘画专业水平也相当了得,只把作业翻一翻,就有了整体的基本判断。
  我一听,懂了,丙烯和油画一样,讲究色彩、透视,与中国画不同的是,更讲究造型。只认可了其中的色彩,这就是不动声色的批评,说明造型能力有待加强。
  学生“我”并非神经过敏,估计是对老师比较了解,对语言和绘画有一定研究,于是能够明白老师的话中话,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绘画,特别注重“计白当黑”。因此从事绘画的人,更容易感悟到说与没说之间显与隐的辩证法。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对于语言感觉好的人来说,总能在特定情境下,听出说话人的话中话,明白言外之意。“我”就是这样。当然,听得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对绘画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对东西方绘画,特别是丙烯、油画和中国画特点的熟悉了解。否则,即使感觉到老师话中有话、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不会明白这个“彼”是什么。
  春天,窗外飘来黄瓜园的青草香,冲淡了畫室里的油彩味。
  这是对第一段环境描写关于季节和画室所在地的补充,看似随意谈及黄瓜园,其实一方面暗示画室在著名高校内,另一方面暗示“我”从师学艺的师父乃名班出身。一语多义,简洁丰富。
  “青草香”相对“油彩味”,三个字色彩、味道、情态皆有,特别是能够“冲淡”画室里的“油彩味”,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师生之间的默契、平等与友好对话给了“我”畅快的心情。情由境生,室因草香,景因情美,当然这也是一石多鸟,为下面修改作品《春水》做了伏笔。
  三
  从我刚带来的画中,老师抽出其中一张,摆上画架。
  我等着他提问,或者批评,或者讲理论。
  “抽”“摆”,这些常规的动作用词准确。“抽出其中一张”,暗示作为学生的“我”学习认真,完成了很多幅作品。同时,暗示老师的水平之高,任意抽出一幅绘画作业都能现场批改。
  而“我”呢?自然是“等”。等什么呢?至少有一种情形的出现:等老师提问,等老师批评,或等老师讲课。等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他静静地打量,随手往调色盘里挤了一管白色,取了粗、细两支笔夹在右手指间。
  “打量”“挤”“取”“夹”,一连出现四个动作行为,准确地写出老师绘画、修改作业时专业而娴熟的动作。这样的动作及动作对象的简要叙述,有非常好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有浓浓的生活味儿。
  老师不说话。以前我问过,画画有什么窍门吗?
  和你写文章一样,哪有什么窍门,无非就一个字,画,不停地画。
  “我”站在一边或后边,“在等”。但老师不说话。   这时,插入了往事的回忆,即对画画窍门的询问以及老师的回答。
  老师的回答也非常地道,道出的是艺术学习的普遍规律,特别是文学与绘画艺术之间的真谛。用卖油翁的话说,“无他,但手熟尔”。用刘勰的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也是一个喜欢文字的语文老师,常有人问我,写作教学的秘诀是什么,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写作教学就两字》,答案是习惯,就是读与写的习惯。写这篇文章的韩丽晴也回答过许多学习写作的小朋友关心的这个问题,比如卷首语《秘密》。写作就是要写,要作,画画就是画,不停地画。因此,老师不愿意多说,更愿意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是“我”这位老师为师授艺的原则,和他的简洁少言、行动干练的风格相映成趣。
  我说老师,你不讲讲吗?
  你不缺理论知识,不需要讲,我画,你看,你从中能看出多少门道,就说明真正学会了多少。
  虽然过去是这样,但今天,还是想老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绘画作业讲一讲。因此,“我”再次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老师的回答,不但从绘画实际需要出发,更从这个特殊学生的实际出发,再次明确,“不需要讲”,只需要“我画,你看”,并提醒“我”“你从中能看出多少门道,就说明真正学会了多少”。这句话很关键,是下面一切行为与活动的总纲,是课堂教学与学习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作用相当于老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这不是专门列出,而是在对话中、在情境中自然出现。还不仅是目标和任务,还是自我评价的标准,特别是观察修改的重点和难点,即“自悟”。真是务实、得法而又高明智慧的老师。
  四
  老师用粗一点的笔蘸了水,再侧过笔锋,饱蘸了一圈白色。然后,往褐色的石头上一笔划下去。我愣了一下。
  十多块石头大小不一,散落在水中。他不停顿,依次将石头都刷了点浓淡不等的白,动作连贯,不发一言。
  老师在“静静地打量”之后,发现需要修改的地方,在心中形成修改的腹稿。于是,正式对“我”的作品动笔修改了。
  第一次修改:用粗笔,沾水,侧锋,饱蘸白色,往褐色石头上一笔划下去。将石头都刷了浓淡不等的白。那种凝神聚力、分寸有度、成竹在胸的气势,那种一气呵成的娴熟,让“我”惊奇且发愣。那是熟能生巧的得心应手,是一个绘画的人必须有的运笔用墨的功力。这段文字,留给读者的是一种绘画劳动之美的享受,是作家连续使用五个非常准确的动词所带来的审美愉快,这与作家简洁而恰当的描写密切相关。
  这幅《春水》,我是从大师林风眠的作品中受到的启发,画中有树,有水,有河岸,有石头。
  为让读者尽情参与到具体的作品修改中,弥补不在现场的缺憾,作家作了一笔关于作品名称、内容和灵感等方面的补充交代。既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老师精准修改的需要,也是自己对老师所作修改的领悟的需要,更是心中有读者的写作情怀的体现。
  林风眠是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在创作上,能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形成中西渗透兼容的独特的创作风格。这里所说受林风眠作品的启发,或许是指《春晴》这一类的风景画。“我”以《春水》为题,估计是为了突出春水的满盈、碧蓝、灵动、生机、希望等。“池塘生春草”“春水渌成波”“春水碧于天”“拍堤春水四垂天”,这些中国文人笔下无限丰富的春水,或许会给“我”带来意境上的启发,但“我”想用这幅丙烯画所表达的肯定不只是重复某一诗文的單一意境,也许另有寄寓。作为这位特殊学生的《春水》作业,老师不仅要读懂,还要在构图、造型、色彩、透视、意境等方面作出修改与提升,非一般画师之能为也。
  为什么加白色呢?侧过身子离远了一点看,明白了。
  这是嫌原先的石头层次不够分明,白色用在这里不是为了解释石头,而是为了说明河水的生动,那点白,是春天冰河解冻泛出的波光;那点白,也是一种谦让,白的石头表示隐在水下的部分,褐色重的部分表示凸出在水面上的,越靠近河岸的石头白色越少,越在水深处的石头,白色越多。
  常听人说,油画类作品不能近玩只能远观。此言得之,不由得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笔画下去,点染在数十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上的白,不就是波光、沉璧么?这样层次分明的效果不正是春水最生动、最迷人之处么?立体、层次、透视、明暗,既是油画技法,更是对春水质感的强化和表现。“我”在一惊一侧一远观之后,顿时悟出其中妙处,学生悟性之高,更衬托出老师画技与匠心的非同小可。(未完待续)
  蔡明: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领衔人,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本期“新表达”的主题是“生活中的语文”。语文和生活、生命密切相关,开口发声,是语文;书写便条,是语文;与路边的小花对望,也是语文。陈惟婷说:“生活处处皆语文。”孙秀秀说:“风趣的家乡话里,藏着语文。”善于观察的他们,带着语文的眼光,在生活中诗意行走。  有人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语文负载着科学文化,不学好语文,就意味着没有文化,不懂科学。”还有人说:“语文为我们打开一扇
期刊
上期“作文实战”栏目的【备考演练】作文题是“春风吹到的地方”,读者许吴凡看到题目要求后,投来作品。她另辟角度,赋予了“春风”别样含义,这让她的这篇文章耳目一新,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胜出。  “戏子多秋,可怜一处情深旧,满座衣冠皆老朽,黄泉故事无止休……”  已是初春,天气本该一天天回暖,可却乍暖还寒,我裹紧了羽绒服,仍架不住北风呼呼地往脖颈里钻,哪儿有半点春天的样子?耳边又传来这咿咿呀呀的曲调,我的心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汤用彤沉潜、钱穆高明、蒙文通汪洋恣肆,是“北大岁寒三友”。在1930年至1937年战前的这段时光,熊十力、蒙文通、钱穆、汤用彤、梁漱溟、林宰平等常聚会,熊十力、蒙文通就佛学、理学争辩不休,熊十力、梁漱溟谈及政事,亦有争议。唯独汤用彤“每沉默不发一言”。不是无思想无学问见解,性不喜欢争使然。钱穆称赞他为“柳下惠圣之和者”。  1937年夏,汤用彤陪母亲在
期刊
乔镜伊:江苏省泗洪县姜堰实验学校九(4)班学生,多次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她说,在墨香中,自己变得更充实,通过文字,遇见最真实的自己。在本文中,乔镜伊和我们分享了她关于阅读与写作的故事。  我喜欢阅读与写作。我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丰富思维,喜欢在阅读中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跟随书本里的文章去旅行。心情跟随文字此起彼伏,这就是阅读的快意。  喜欢阅读和写作,这与我的家庭氛围
期刊
农田中,在众多即将成熟的豆荚里,有三颗豌豆悄悄谈论起自己的梦想。  第一颗豌豆率先说:“朋友们,我打算到沙漠里见识见识,老闷在这儿,多没劲啊!我真想见识一下人们说的‘骆驼’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第二颗豌豆紧跟着眉飞色舞地嚷着:“沙漠有什么好去的?没准你一到那儿,正好闹大旱,连续几个星期都没有一点水,那可真有你受的了。依我看,要开眼界最好到大山顶上,‘一览众山小’嘛。”第三颗豌豆不赞成两个伙伴的想法
期刊
细节隐藏于生活中  有学生说,他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只有叙述没有描写,不知道该在哪些地方描写,也不知如何描写。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毕加索家中失窃,小偷逃走时,他和仆人在阳台上看见了。于是,两人都画了一张小偷的背影。警局的人按照毕加索的画去抓人,怎么也找不着。按照仆人的画去找,很快就找到了。  是毕加索不如仆人画得好吗?不是。只是因为在画的时候,他顺手做了艺术加工。他那张画真实性确实不如仆人准确
期刊
江南的庭院,不大,却深。曲径通幽处,不知深深深几许。这样的庭院里,可以没有翠竹、兰草,但少不了一两株芭蕉。  庭院里的芭蕉从来不是屋主人心中的主角,院子中央总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花园水畔定是摇曳生姿的垂杨柳,芭蕉只能如侍妾一般躲在回廊的转角或花窗的后面,只有人们从它身旁经过才会看到它的好与妙。在江南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庭院里,芭蕉跑了一回特立獨行的龙套。  都说江南情趣精致小巧,偏偏芭蕉有些粗枝大叶的
期刊
“传得漂亮!好球!终于进了!”凌晨,我家客厅的电视仍然开着,呐喊声不断,因为我家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球迷——我的老爸。  老爸是个铁杆球迷,他爱踢足球、看足球,对英超、西甲、欧冠等比赛“爱不释手”,梅西、苏亚雷斯、C罗等大牌球星的拿手绝技他都“了如指掌”,他最喜欢的球队是巴萨。妈妈说老爸是夜猫子,因为他经常半夜悄悄爬起来看球赛。  老爸看球赛废寝忘食。一天晚上,我与老爸一边吃水果,一边看球赛,十分自在
期刊
拂晓渐渐吞噬沉静的黑暗,在生锈的房门上浮现出点点白光。那呆滞不已的眼眸开始发出一点点光,一切黑暗都在光芒中苏醒,他多想乘着风,迎着有光的路前行。  但是,他想做却做不到。  清晨的凛冽寒风如小刀割脸,楼与楼之间仅有的阳光缝隙下,他双手拢在一起坐在路边哈气。遇到匆匆行走的路人,他伸手想说些什么,却在遭遇了白眼后,讪讪收回,一言不发,失望地回到原点。一双麻木呆滞的眼,一双粗糙干瘦的手,一头凌乱枯黄的头
期刊
【文题回放】  正值青春年少的你,一直在积淀知识、经验,你正悄悄打开未来之门。也许你喜欢手工制作,造个铁皮鼓做个木头人,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匠人;也许你喜欢昆虫,平时乐于观察、研究,说不定你就是未来中国的“法布尔”;也许你读书习字之余,探寻数学奥秘,希望未来能有新视野新发现……  请以“我正开启未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②书写分3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