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文以载道”。在语文教学的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注重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德育渗透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二、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探索之路,将要遇到激烈的社会竞争,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达到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时代脉搏,确立明确的教育主导思想,这样,就会使作品中所洋溢的感情适应当今的现实,使学生与作品中的感情产生共鸣。《驿路梨花》写于党中央重提“向雷锋学习”之时,当时,党中央重提这一题词是很有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雷锋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我们今天开展的德育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确立其教学目的时要紧紧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实践人生的价值。“梨花”是云南边境地区一位哈尼族小姑娘,他和他的伙伴把在深山建筑茅屋、方便过往旅客当做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在讲授这课时要围绕作品中“七次”写“梨花们”的助人为乐,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性,体会其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给予人们的方便与温暖,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他即是显现“梨花们”樸素美好的心灵,更是他们向社会奉献爱心、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最好的见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正是由于文中“梨花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他们才会产生向梨花学习的良好愿望,教师抓住这良好的契机,让同学们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心,怎样去关心别人,让同学们懂得“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当你坐在课堂上幸福快乐的学习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那么“希望工程”与你无关吗?当班级同学们经常为学校做贡献时,你是否觉得你应该做点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和雷锋精神紧密相连的,是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连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和谐美好之所在。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行教育,无论是在长征途中的无名战士,还是边寨小村的梨花姑娘,也无论是六十年代的雷锋,还是改革大潮中的徐洪刚,他们的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典型。
三、注重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
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主力军,如何通过语文课教学去开启学生们的心灵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着眼于思想素质的教育,然后才是语文知识的融汇贯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自己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是作者有所感而发,有所感而做,他们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动乱,对社会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感受,他们的创作冲动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艺术熏陶的极好内容。《最后一课》那生动细腻的描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课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得知是最后法语一课时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暗下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决心;还有教室里环境气氛的渲染,课堂后面所有镇上来听课的人们的神志的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庄重的服饰之细节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语言时的悲痛之情。尤其是“祈祷的钟声响了”之后,韩麦尔先生悲愤的形象描绘——“用尽全力在黑板上书写‘法兰西万岁!’”;他惨白的脸色,打着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强烈地感染了每个学生,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当自己的母亲被别人漫骂时你却无力去帮助,你的心理会平静吗?当外国侵略者霸占了你的家园,进行奴化教育之时,你还会平静吗?小弗朗士正在经受着这样的灾难。我们祖国从三十年代开始不也是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达十四年之久吗!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还会对国事漠不关心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同学们的感受也是强烈的,这种爱国主义的情绪就会如“一粒种子以强烈的暴发力破土而出”,它的芳香就会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长久地滋润大地。那么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将会牢牢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德育渗透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二、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探索之路,将要遇到激烈的社会竞争,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达到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时代脉搏,确立明确的教育主导思想,这样,就会使作品中所洋溢的感情适应当今的现实,使学生与作品中的感情产生共鸣。《驿路梨花》写于党中央重提“向雷锋学习”之时,当时,党中央重提这一题词是很有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雷锋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我们今天开展的德育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确立其教学目的时要紧紧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实践人生的价值。“梨花”是云南边境地区一位哈尼族小姑娘,他和他的伙伴把在深山建筑茅屋、方便过往旅客当做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在讲授这课时要围绕作品中“七次”写“梨花们”的助人为乐,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性,体会其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给予人们的方便与温暖,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他即是显现“梨花们”樸素美好的心灵,更是他们向社会奉献爱心、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最好的见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正是由于文中“梨花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他们才会产生向梨花学习的良好愿望,教师抓住这良好的契机,让同学们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心,怎样去关心别人,让同学们懂得“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当你坐在课堂上幸福快乐的学习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那么“希望工程”与你无关吗?当班级同学们经常为学校做贡献时,你是否觉得你应该做点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和雷锋精神紧密相连的,是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连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和谐美好之所在。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行教育,无论是在长征途中的无名战士,还是边寨小村的梨花姑娘,也无论是六十年代的雷锋,还是改革大潮中的徐洪刚,他们的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典型。
三、注重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
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主力军,如何通过语文课教学去开启学生们的心灵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着眼于思想素质的教育,然后才是语文知识的融汇贯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自己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是作者有所感而发,有所感而做,他们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动乱,对社会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感受,他们的创作冲动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艺术熏陶的极好内容。《最后一课》那生动细腻的描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课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得知是最后法语一课时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暗下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决心;还有教室里环境气氛的渲染,课堂后面所有镇上来听课的人们的神志的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庄重的服饰之细节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语言时的悲痛之情。尤其是“祈祷的钟声响了”之后,韩麦尔先生悲愤的形象描绘——“用尽全力在黑板上书写‘法兰西万岁!’”;他惨白的脸色,打着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强烈地感染了每个学生,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当自己的母亲被别人漫骂时你却无力去帮助,你的心理会平静吗?当外国侵略者霸占了你的家园,进行奴化教育之时,你还会平静吗?小弗朗士正在经受着这样的灾难。我们祖国从三十年代开始不也是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达十四年之久吗!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还会对国事漠不关心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同学们的感受也是强烈的,这种爱国主义的情绪就会如“一粒种子以强烈的暴发力破土而出”,它的芳香就会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长久地滋润大地。那么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将会牢牢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