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浅谈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中,所获得一些感悟及反思。
关键词:探究教学 生物教学 有效探究
探究教学的起源和内涵
探究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探究思想的渊源应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学生中心,从做中学”。它的基本教育过程是问题——观察——假定——推理——检验,此时探究教学已经初见雏形。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哈佛大学的纪念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Teaching of Scienceas equiry)。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探究做作为10个一级主题之一,让教师能充分的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究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改的目标: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探究过程。作为一位新教师,在探究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感受到过程的艰辛,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还有很多的感悟和反思。
探究教学的实施
一、巧设情境,提出研究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不要脱离教材,要做到能激起学生兴趣、贴近生活,要有一定难度,但又并非高不可攀,这样的情景才能引发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实验准备中,学生反映鼠妇比较难抓,有些学生开玩笑的说,某某家小强(蟑螂)倒是挺多的呢,厨房厕所什么的。如果在平时,我会很生气,说这个学生怎么这么调皮,但是我灵机一动:大家认为蟑螂的生活受不受光的影响呢?大家都争论起来,有些同学认为白天也可以看到蟑螂,应该不受,有些同学就认为受,争论的兴致勃勃。我就试着和大家提议,我们要不要研究一下呢。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争相放学后去捕捉,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假设、分析,制定计划。教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必需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假设、有方向性地联想、猜测。根据研究课题,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实验器材(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设想实验方案。这个过程包括:(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实验步骤。这个环节,教师不必多讲,只要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思考、想象、讨论,学生必然会自主地有个性地分析问题。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教学中,提出问题:鱼鳍在鱼的运动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看到教材上的方法,剪去鱼鳍,大呼,太残忍了啊。老师示意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有些学生捉过鱼,当时就表明,用细线肯定捆绑不住鱼鳍的,要寻找其他的替代材料。经过讨论,应该用纱布、气球、甚至有人还想到了弹力袜。结果也是用这种弹性材料捆绑鱼鳍的小组在实验中大获成功,很受鼓舞。在探究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由于学生从原来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他们常常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而且有些发现是教师所始料未及的。学生的偶然发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可喜成果,也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三、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后,让学生具体实施计划。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或记录实验数据),然后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等手段来验证自己假想或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由于七年级整个学期的探究内容十分之多,为了压缩课时,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一开始我并没有进行探究实验。直接和学生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等俗语,说明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湿度也大,学生表示非常难理解。他们认为是主要是树遮住了太阳光所以导致“好乘凉”只有在他们课外用湿度计真正测量了裸地、草地、灌丛的湿度后,才真正体会了这个知识。这对后面要学习的蒸腾作用也做好很好的铺垫。
在探究教学中,分析结果这一个环节,我比较喜欢尝试表达与交流,在七年级下《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的探究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围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学习小组收集材料,整理分析,在课堂用课件交流,结果只用了一个半课时,把三节的内容整合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探究教学的尝试中我有诸多反思:如何更好的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目标。教师怎么将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而不仅仅是是学生主张的裁判。还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何得到有效评价,得到更好的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纪律、良好的实验习惯等等都应该纳入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探究教学 生物教学 有效探究
探究教学的起源和内涵
探究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探究思想的渊源应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学生中心,从做中学”。它的基本教育过程是问题——观察——假定——推理——检验,此时探究教学已经初见雏形。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哈佛大学的纪念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作为探究的理科教学”(Teaching of Scienceas equiry)。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把探究做作为10个一级主题之一,让教师能充分的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探究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体现新课改的目标: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能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探究过程。作为一位新教师,在探究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感受到过程的艰辛,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还有很多的感悟和反思。
探究教学的实施
一、巧设情境,提出研究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不要脱离教材,要做到能激起学生兴趣、贴近生活,要有一定难度,但又并非高不可攀,这样的情景才能引发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在《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实验准备中,学生反映鼠妇比较难抓,有些学生开玩笑的说,某某家小强(蟑螂)倒是挺多的呢,厨房厕所什么的。如果在平时,我会很生气,说这个学生怎么这么调皮,但是我灵机一动:大家认为蟑螂的生活受不受光的影响呢?大家都争论起来,有些同学认为白天也可以看到蟑螂,应该不受,有些同学就认为受,争论的兴致勃勃。我就试着和大家提议,我们要不要研究一下呢。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争相放学后去捕捉,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假设、分析,制定计划。教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必需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假设、有方向性地联想、猜测。根据研究课题,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实验器材(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设想实验方案。这个过程包括:(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实验步骤。这个环节,教师不必多讲,只要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地思考、想象、讨论,学生必然会自主地有个性地分析问题。如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教学中,提出问题:鱼鳍在鱼的运动中有什么作用。学生看到教材上的方法,剪去鱼鳍,大呼,太残忍了啊。老师示意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有些学生捉过鱼,当时就表明,用细线肯定捆绑不住鱼鳍的,要寻找其他的替代材料。经过讨论,应该用纱布、气球、甚至有人还想到了弹力袜。结果也是用这种弹性材料捆绑鱼鳍的小组在实验中大获成功,很受鼓舞。在探究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由于学生从原来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他们常常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而且有些发现是教师所始料未及的。学生的偶然发现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可喜成果,也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三、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后,让学生具体实施计划。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或记录实验数据),然后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等手段来验证自己假想或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由于七年级整个学期的探究内容十分之多,为了压缩课时,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一开始我并没有进行探究实验。直接和学生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等俗语,说明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湿度也大,学生表示非常难理解。他们认为是主要是树遮住了太阳光所以导致“好乘凉”只有在他们课外用湿度计真正测量了裸地、草地、灌丛的湿度后,才真正体会了这个知识。这对后面要学习的蒸腾作用也做好很好的铺垫。
在探究教学中,分析结果这一个环节,我比较喜欢尝试表达与交流,在七年级下《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章的探究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围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学习小组收集材料,整理分析,在课堂用课件交流,结果只用了一个半课时,把三节的内容整合起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探究教学的尝试中我有诸多反思:如何更好的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目标。教师怎么将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而不仅仅是是学生主张的裁判。还有,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何得到有效评价,得到更好的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纪律、良好的实验习惯等等都应该纳入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