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家校共育理念的普及,小学阶段也开始引入更多的家校共育方案。小学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起点,学校将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家校共育是对义务教育的有机补充。学校和家庭应合力为学生创造张弛有度的成长氛围。在现实条件下,家庭应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
关键词: 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学校教育
1 引言
小学教育体制发展迅速,在我国的政策和研究中,国内相关研究教授提出:家校共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全国家校共育指导大纲》将本研究中的小学家校共育指导定义为:由小学组织的,以小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小学生家长的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2 小学阶段家庭共育与学校教育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2.1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家校共育的优劣。现如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中有很多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难以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在子女的家校共育中,他们大都依靠个人感觉,或者上一辈传下来的方法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兴趣的养成、体育锻炼、道德品行的培养等,家校共育内容片面,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2 经济和时间投入不足
经济是基础,家庭的收入状况会决定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有些家长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希望通过辛勤的工作,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把小学生带到身边,多是希望能更好的照顾儿女,让儿女接受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家庭的经济能力不高。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没有高学历,家长的职业大都是对体力要求高的工作,薪资水平不高,工作又辛苦,时间也长,如防水、粉刷、搬运工等。这就使得家长给予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支持和时间不足,辛苦的工作对他们身体的消耗,也使得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家校共育。沟通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3 家庭获得的社会资源有限
从社会学角度看,资源就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其占有程度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教育的体制的限制,使得他们的子女入学困难,小学生难以在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只能选择基础设施较落后、师资力量较差的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有些家长的知识水平不高,职业状况不佳,收入不高使得教育投入不足,他们难以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利用,当前有些家长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充足的社会资源。
3 小学阶段家庭共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思路
当我们强调家校共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校的作用,家校共育与学校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一个人从小学到接受完大学教育有将近20年的时间的是在学校度过的,它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学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有些家庭受制于户籍所在地的限制,他们很难像本地的小学生一样就读在正规公立学校,即便少数小学生能够进入公立学校读书,他们也要付出大量的资金作为代价。因此,多数的小学生只能就读在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父母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多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由此,相关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发掘学校的潜力帮扶小学生。
3.1 发挥城市公立学校的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城市公立学校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进入到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现在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资源共享,城市公立学校的资源优势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城市公立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把本校的优势资源与其他条件较差的学校共享,大力帮助建设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让更多的小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2 学校应当开展相关的家校共育指导
学校是家校共育的推动者,对于家校共育的促进而言,家校共育非常关键。人们迫于生活压力,他们大都从事辛劳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关心孩子的家校共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学校就有着更多的期望,他们寄托于学校能分担教育子女的职责,但是又不懂得与学校或者老師进行互动交流。学校可以主动举行相关的家校共育指导活动,例如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家校共育的讲座,老师应该担负起学校与家长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近期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和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过家园有效合作,才能够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惠康,何国蓉.发挥学校教育在家庭共育中的作用[J].家校共育 1994年05期
[2]喻鸿彪,谭永林.家长参与管理 家长学校有特色[J].家校共育 1994年04期
[3]田利华.必须重视“家长学校”的研究[J].教育科研通讯 1994年05期
关键词: 小学阶段;家校共育;学校教育
1 引言
小学教育体制发展迅速,在我国的政策和研究中,国内相关研究教授提出:家校共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全国家校共育指导大纲》将本研究中的小学家校共育指导定义为:由小学组织的,以小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小学生家长的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过程。
2 小学阶段家庭共育与学校教育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
2.1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家校共育的优劣。现如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中有很多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难以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在子女的家校共育中,他们大都依靠个人感觉,或者上一辈传下来的方法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兴趣的养成、体育锻炼、道德品行的培养等,家校共育内容片面,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2 经济和时间投入不足
经济是基础,家庭的收入状况会决定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有些家长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希望通过辛勤的工作,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把小学生带到身边,多是希望能更好的照顾儿女,让儿女接受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家庭的经济能力不高。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没有高学历,家长的职业大都是对体力要求高的工作,薪资水平不高,工作又辛苦,时间也长,如防水、粉刷、搬运工等。这就使得家长给予子女教育上的经济支持和时间不足,辛苦的工作对他们身体的消耗,也使得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家校共育。沟通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3 家庭获得的社会资源有限
从社会学角度看,资源就是在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经过某些程序而被群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其占有程度会增加占有者的生存机遇。教育的体制的限制,使得他们的子女入学困难,小学生难以在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只能选择基础设施较落后、师资力量较差的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有些家长的知识水平不高,职业状况不佳,收入不高使得教育投入不足,他们难以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利用,当前有些家长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充足的社会资源。
3 小学阶段家庭共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思路
当我们强调家校共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校的作用,家校共育与学校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一个人从小学到接受完大学教育有将近20年的时间的是在学校度过的,它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学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有些家庭受制于户籍所在地的限制,他们很难像本地的小学生一样就读在正规公立学校,即便少数小学生能够进入公立学校读书,他们也要付出大量的资金作为代价。因此,多数的小学生只能就读在条件较差的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父母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造成留守儿童问题多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由此,相关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发掘学校的潜力帮扶小学生。
3.1 发挥城市公立学校的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城市公立学校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进入到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现在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资源共享,城市公立学校的资源优势是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城市公立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把本校的优势资源与其他条件较差的学校共享,大力帮助建设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落后的农村小学,让更多的小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2 学校应当开展相关的家校共育指导
学校是家校共育的推动者,对于家校共育的促进而言,家校共育非常关键。人们迫于生活压力,他们大都从事辛劳的工作,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关心孩子的家校共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学校就有着更多的期望,他们寄托于学校能分担教育子女的职责,但是又不懂得与学校或者老師进行互动交流。学校可以主动举行相关的家校共育指导活动,例如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家校共育的讲座,老师应该担负起学校与家长的桥梁作用,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近期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和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过家园有效合作,才能够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惠康,何国蓉.发挥学校教育在家庭共育中的作用[J].家校共育 1994年05期
[2]喻鸿彪,谭永林.家长参与管理 家长学校有特色[J].家校共育 1994年04期
[3]田利华.必须重视“家长学校”的研究[J].教育科研通讯 199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