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的方法与其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6月—2014年8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50例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针灸方式来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穴位埋线方式来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此次临床研究中治疗组的50例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为12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9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7例,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6%,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脑卒中 排尿功能障碍 穴位埋线 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尿失禁、尿频等。尿路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不易完全控制。严重者可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还有可能出现膀胱萎废失用。为了找到一种能提高治愈率,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的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治疗方法我们做了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例2009年6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50例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组成,治疗组组中有男性患者32例,有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49岁;其中有14例脑出血,有36例脑梗死。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40例,有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最大72岁,最小47岁;其中有16例为脑出血,有34例为脑梗死。上述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除常规的治疗外,治疗取穴均为 主穴:八髎穴。配穴: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气海等;结合具体辩证进行穴位加减。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针灸方式来进行治疗,常规穴位局部消毒,用1.5寸毫针刺入,施以补法,得气后留针,在八髎穴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同时予艾灸,治疗30分钟,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穴位埋线方式来进行治疗,局部皮肤消毒,取适当长度的医用羊肠线,取穿进埋线针内,在取穴部位将针尖刺入适当深度,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用针芯缓缓推入羊肠线,同时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每15日操作一次,15日为1疗程。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1.2.2 临床疗效评价治愈:能正常控制排尿,测残余尿量<50ml;显效:基本能控制排尿,测残余尿量<100ml;好转:排尿能部分控制,测残余尿量>200ml;无效:排尿障碍较前无变化。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所有资料的处理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50例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为12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9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7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8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7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属中医“遗溺”范畴,与病后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等有关,主要通过补元气、益肾阳、调气机等治法治疗本证[1]。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中风病的病程较长,治疗周期长,如果采用普通针灸治疗,由于每次治疗后疗效持续时间短,所以需要反复多次针刺才能巩固疗效,患者较痛苦,治疗费用高,依从性低,而穴位埋线疗法恰好能补其不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所用的羊肠线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的有效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2]。且治疗次数少,疗效更好。病人痛苦小,花钱少。中医认为,八髎穴能治疗肾经及与其相表里的疾病,符合益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可应用于调节膀胱气化功能[3]。通过八髎穴等穴位埋线实际上是通过对S2~S4神经根持续刺激,反射性刺激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形成排尿反射,从而恢复控尿及排尿能力[4]。
本次研究疗效表明,穴位埋线是一种能提高治愈率,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的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新社.益气补肾法治疗老年性尿失禁58例[J].中医研究,2009,22(10):47-48.
[2] 任晓艳.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 中国中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3] [4]赵慧,孙波.头穴足运感区配合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2):25-27.
关键词:脑卒中 排尿功能障碍 穴位埋线 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尿失禁、尿频等。尿路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不易完全控制。严重者可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还有可能出现膀胱萎废失用。为了找到一种能提高治愈率,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的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治疗方法我们做了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例2009年6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50例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组成,治疗组组中有男性患者32例,有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49岁;其中有14例脑出血,有36例脑梗死。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40例,有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最大72岁,最小47岁;其中有16例为脑出血,有34例为脑梗死。上述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除常规的治疗外,治疗取穴均为 主穴:八髎穴。配穴: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气海等;结合具体辩证进行穴位加减。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针灸方式来进行治疗,常规穴位局部消毒,用1.5寸毫针刺入,施以补法,得气后留针,在八髎穴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同时予艾灸,治疗30分钟,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穴位埋线方式来进行治疗,局部皮肤消毒,取适当长度的医用羊肠线,取穿进埋线针内,在取穴部位将针尖刺入适当深度,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用针芯缓缓推入羊肠线,同时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每15日操作一次,15日为1疗程。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1.2.2 临床疗效评价治愈:能正常控制排尿,测残余尿量<50ml;显效:基本能控制排尿,测残余尿量<100ml;好转:排尿能部分控制,测残余尿量>200ml;无效:排尿障碍较前无变化。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所有资料的处理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50例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为12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9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7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8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7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属中医“遗溺”范畴,与病后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等有关,主要通过补元气、益肾阳、调气机等治法治疗本证[1]。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中风病的病程较长,治疗周期长,如果采用普通针灸治疗,由于每次治疗后疗效持续时间短,所以需要反复多次针刺才能巩固疗效,患者较痛苦,治疗费用高,依从性低,而穴位埋线疗法恰好能补其不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所用的羊肠线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的有效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2]。且治疗次数少,疗效更好。病人痛苦小,花钱少。中医认为,八髎穴能治疗肾经及与其相表里的疾病,符合益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可应用于调节膀胱气化功能[3]。通过八髎穴等穴位埋线实际上是通过对S2~S4神经根持续刺激,反射性刺激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形成排尿反射,从而恢复控尿及排尿能力[4]。
本次研究疗效表明,穴位埋线是一种能提高治愈率,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的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新社.益气补肾法治疗老年性尿失禁58例[J].中医研究,2009,22(10):47-48.
[2] 任晓艳. 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 中国中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3] [4]赵慧,孙波.头穴足运感区配合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