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其中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列表法收集、整理信息并根据整理的信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解决问题的经验层面提升为数学思考,形成策略。这节课在理解题意、构建模型这个环节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从学生现实出发,处理信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来分析题意。根据这节课的教学要求,书上的例题首先呈现出了一种凌乱感。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乱”,学生才会去想把“乱”变得清晰。在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学生很自然发现题目比较复杂,认为要先对条件进行整理,才能发现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在学生自己整理条件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一般会从条件开始整理,把是把三组条件都列了出来。有少许同学是从问题想起的,就是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即在这里也可以只把和桃树、梨树有关的信息整理出来。同时我观察到有些学生整理信息的文字不够简练。所以,在学生整理好后,在评讲时,我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并且要理清每种果树的行数与每行棵树的关系。
2.从课堂实际出发,构建表格。虽然大多数同学整理条件没有问题,但是我在巡视时发现,班上很少有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可能之前接触的少吧。于是我就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就个别同学整理的表格进行分析,引入列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表格的呈现可以让题目变得更加简单。分析好后,再带领学生经历一次建表的过程。建好表格后注意在交流中,让学生说说表格的每一列填写的是什么?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书上呈现的表格是根据问题呈现的表格,只有两组条件。我觉得在这里不一定表格的呈现方式和书上一样,只有两组条件。有个别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把三组条件都呈现了出来,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我觉得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因为这样学生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自己选择有用的条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允许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3.对学习情况思考,及时反思。在教学内容的最后一步安排的是检验反思。其实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检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做完题目后,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检验,但是我发现:由于首次接触到三步计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把答案看成条件带人到原题中检验的方法,在检验时总是理解错题意。于是我想到,既然我们最好的检验方法是把问题和题目中的某个条件进行交换,那我就把题目改变下。
例如: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在检验时,我出示这样的一道题,让学生自己填问题:小芳家桃树和梨树一共栽了41棵,有了3行桃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__?让学生自己思考,这里你可以填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问,除了问这个问题,题目还可以怎么改变?这样一系列的改变后,学生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如何把答案带入到原题中进行检验,甚至都可以自己编题了。其实最后一步的检验也是为了了解学生有没有真正的理解题意。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训练没有做多少,我想在下节课中多进行这样的练习,相信对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很大帮助。
在检验时,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一直要培养、督促的。
4.反思教学过程,总结不足。在这节课中,我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练习中,我虽然提醒让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自己选择适当的列表法来解决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做练习时,如果没有要求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他们更愿意自己独立列算式,甚至是把算式列好后再把表格填好。这就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列表的用途,没有把解答和列表融合在一起。我觉得在下一节课中,我应该多和学生分析表格,分析透彻,让学生体会列表的好处。并且也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让一些后进生多说一说,说说自己的体会,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
1从学生现实出发,处理信息。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就是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来分析题意。根据这节课的教学要求,书上的例题首先呈现出了一种凌乱感。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乱”,学生才会去想把“乱”变得清晰。在课上,我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例题,学生很自然发现题目比较复杂,认为要先对条件进行整理,才能发现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在学生自己整理条件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一般会从条件开始整理,把是把三组条件都列了出来。有少许同学是从问题想起的,就是根据问题有选择地整理条件,即在这里也可以只把和桃树、梨树有关的信息整理出来。同时我观察到有些学生整理信息的文字不够简练。所以,在学生整理好后,在评讲时,我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字,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最准确的意思。并且要理清每种果树的行数与每行棵树的关系。
2.从课堂实际出发,构建表格。虽然大多数同学整理条件没有问题,但是我在巡视时发现,班上很少有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可能之前接触的少吧。于是我就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就个别同学整理的表格进行分析,引入列表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表格的呈现可以让题目变得更加简单。分析好后,再带领学生经历一次建表的过程。建好表格后注意在交流中,让学生说说表格的每一列填写的是什么?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书上呈现的表格是根据问题呈现的表格,只有两组条件。我觉得在这里不一定表格的呈现方式和书上一样,只有两组条件。有个别学生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在表中,就是整理一个3×3的表格,把三组条件都呈现了出来,然后看问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问题再去表中找相关的信息。我觉得这样也是可以的,我给予了肯定,因为这样学生在解决下一个问题时就不要重复列表了,就只要看这张表,自己选择有用的条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我觉得在教学时,可以允许学生体会自己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列表方式去解决问题。
3.对学习情况思考,及时反思。在教学内容的最后一步安排的是检验反思。其实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检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对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做完题目后,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检验,但是我发现:由于首次接触到三步计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把答案看成条件带人到原题中检验的方法,在检验时总是理解错题意。于是我想到,既然我们最好的检验方法是把问题和题目中的某个条件进行交换,那我就把题目改变下。
例如: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在检验时,我出示这样的一道题,让学生自己填问题:小芳家桃树和梨树一共栽了41棵,有了3行桃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__?让学生自己思考,这里你可以填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问,除了问这个问题,题目还可以怎么改变?这样一系列的改变后,学生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如何把答案带入到原题中进行检验,甚至都可以自己编题了。其实最后一步的检验也是为了了解学生有没有真正的理解题意。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训练没有做多少,我想在下节课中多进行这样的练习,相信对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很大帮助。
在检验时,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这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一直要培养、督促的。
4.反思教学过程,总结不足。在这节课中,我也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练习中,我虽然提醒让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自己选择适当的列表法来解决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自学养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做练习时,如果没有要求列表,学生是不愿意列表的,他们更愿意自己独立列算式,甚至是把算式列好后再把表格填好。这就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列表的用途,没有把解答和列表融合在一起。我觉得在下一节课中,我应该多和学生分析表格,分析透彻,让学生体会列表的好处。并且也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让一些后进生多说一说,说说自己的体会,对于他们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可能会有一些更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