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现代化教学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顺应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信息技术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的影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了以下几点感受: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多种机会多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课上适时的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内容既有深度、广度又有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如果配以春天那诗情画意的媒体画面: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牛背上牧童吹着短笛: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激发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增加教学信息容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到教材篇幅以及学生自身认知基础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相对枯燥或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教学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将教学所需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之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意境非常美的文章,但是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西双版纳,对其缺乏深刻的直观感知,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组织得再好,学生还是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选取与文章联系较为密切的介绍西双版纳美景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对文中所描绘美景的直观感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就会产生较大的辅助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巧用信息技术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我們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学生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了以下几点感受: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多种机会多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课上适时的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内容既有深度、广度又有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如果配以春天那诗情画意的媒体画面: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牛背上牧童吹着短笛: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激发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增加教学信息容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到教材篇幅以及学生自身认知基础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相对枯燥或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教学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将教学所需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之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意境非常美的文章,但是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西双版纳,对其缺乏深刻的直观感知,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组织得再好,学生还是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选取与文章联系较为密切的介绍西双版纳美景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对文中所描绘美景的直观感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就会产生较大的辅助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巧用信息技术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我們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学生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