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f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现代化教学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顺应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信息技术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的影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地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了以下几点感受: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多种机会多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语文课上适时的采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让课堂内容既有深度、广度又有感染力,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学朱自清《春》这篇散文,如果配以春天那诗情画意的媒体画面: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牛背上牧童吹着短笛: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激发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增加教学信息容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受到教材篇幅以及学生自身认知基础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相对枯燥或是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教学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将教学所需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之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意境非常美的文章,但是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西双版纳,对其缺乏深刻的直观感知,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组织得再好,学生还是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选取与文章联系较为密切的介绍西双版纳美景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对文中所描绘美景的直观感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就会产生较大的辅助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 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五、巧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巧用信息技术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我們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学生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中,我们一直提倡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这种意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也可以体现出价值,并且从小的培养相信对学生长大后的更多实践应该会有好的引领。  “小团队”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  一、创设情境,营造
期刊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参与城市建设,形成数目庞大的“农民工”大军,“农民工”成为这一时代的“新名词”。随着农民工的大量涌现,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诸多障碍。  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分析  由于农民工流动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
期刊
每一所学校都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校际竞争必将由有形转向无形,一所学校只有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正所谓“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为此,就目前像我校这样的农村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和条件均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校的软实力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  人说:学校无小事,处
期刊
课堂语言是教师授课时传授知识的基本载体,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工具。”教师不同的课堂语言,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借助美的载体——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内容的真和感情的挚,实现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化,将成为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虽在教学环境、教学工具上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有先进的微机房作教室,有强大
期刊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大有不同。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由于一窝蜂式的办学从而导致现在虽然开设学校多、生源多,但培养出的学生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就业率降低。要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认识不足。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
期刊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1世纪我们跨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
期刊
高子阳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坚持着一种追求,那就是通过每周读书一本打开学生视野,让100%的学生爱上写作,以此促使学生真正热爱母语。自工作以来,在省内外上公开课、做讲座200余场。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4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参编教育书籍20余部。  2002年,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存在问题浅探》在《成才导报》
期刊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一支粉笔一张嘴”,尽管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实践证实,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语文多媒体课
期刊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宽泛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也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 当下的信息时代环境中,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但更不能忽视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可或缺。  如何在现有的环境下,使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做
期刊
现代社会,普通话使用场合越来越广,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叶圣陶曾指出:“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使他个人吃亏,往往又间接会造成社会损失。”我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可见培养运用普通话能力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学生,未来的建设者,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是他们必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教师担当培养学生此项能力的重任,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呢?  在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