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处于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基础设施亟待推进。但由于城建类项目自身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财力不足,资金紧张成为制约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城镇化建设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成为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模式,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城镇化风险。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极为重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 城镇化 风险
2003年,某商业银行与某省签订了合同金额近五百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主要用于市区快速路网、河流水域综合治理改造、环境绿化综合治理、地铁建设、土地资源收购整理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实现了两个“有机结合”:将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与土地增值收益有机结合,将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与“经营城市”理念进行了有机结合。
1、城镇化金融需求分析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乡镇、县市集聚的过程,伴随着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新市民需要安居乐业。城镇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需要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企业以及市、县、乡镇中小企业需要信贷支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服务城镇化的主体是:新市民、政府以及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其服务重点是:帮助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着重为新市民的就业、创业、居住、消费、理财等提供金融服务。为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贷款和城镇化建设贷款,支持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城市水电气暖系统改善、城市垃圾处理、医院、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的信贷需要。重点服务于当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支持特色产业做强,繁荣的实体产业是城镇化持久动力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开行城镇化贷款用途主要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地方政府城镇化金融需求。
2、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
城市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化。城镇化发展所需资金是巨额的,除了国家拨款之外,政府极有可能持续“土地财政”。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走“土地财政”这条路越来越难,因此地方政府借债就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土地财政”可能会越来越难,那么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城镇化建设贷款风险?
3、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
过度城镇化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可能会加剧形成城镇化泡沫,“土地财政”带来的收益可能不够足额还贷,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应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产业支撑情况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工业化水平)相适应,水到渠成,比较合理。商业银行应支持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介入缺乏经济基础、无实体支撑的土地城镇化。具体做法就是综合、动态衡量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信贷资金的介入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建筑、建材、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单一从事政府指定项目的办事机构,财政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建设财力大幅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3.2、城镇化规划是否科学、完善
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地”是指区域性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制订适合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利用本地区的竞争优势,深化这些优势进行城镇化。
城镇发展要有科学完善的规划,建设规模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预计的增长潜能相适应。目标城镇(项目)定位要明确,管理思路清晰。银行应重点支持特色城镇化(项目)。“特色”主要是指城镇(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等优势,强化该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比如特色种植业等。
3.3、地方政府管理能力评价
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主要是土地增值收益。各级政府“经营城镇”开展城镇化如同经营企业,企业经营有好坏,“经营城镇”有成败。“土地财政”以及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依靠的是城镇化良性发展。因此,除了考虑当地产业支撑情况、城镇化规划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管理能力。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并没有官方的界定,而目前国内城镇化过程中一些过热的苗头,大多是因为对城镇化没有正确的理解。界定各级政府在城镇化工作中的职能,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欧洲国家城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城镇化工作职能界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3.4、环保
两会期间,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谈PM2.5治理时谈到“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环保方面的较少开支,食品、药品使用突破道德底线的原材料,都可以使得企业轻松获得低成本的绝对竞争优势,如果监管不到位,在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形成行业性的产品质量下滑。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频繁曝出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得企业良性发展,企业良性的发展会为城镇化进程提供持久动力。
随着民众对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监管和处罚力度会逐渐加强。对于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而言,需要评价城镇(项目)环保、质量保障等因素。
4、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服务城镇化,需要坚持创新驱动。以主动创新、持续创新适应城镇化建设多层次、多元化金融需求。在金融创新阶段应进行风险预估,新产品投放后应注意进行风险评价。商业银行城镇化金融创新大体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渠道创新,一种是产品(业务流程)创新。
结合上述,商业银行积极进行创新,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商业银行不能因为畏惧风险而裹足不前,创新与风险防范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风险防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金融创新阶段应进行风险预估,新产品投放后应注意进行风险评估,新产品成熟后应设定预警指标完善风险预警。
关键词:商业银行 城镇化 风险
2003年,某商业银行与某省签订了合同金额近五百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主要用于市区快速路网、河流水域综合治理改造、环境绿化综合治理、地铁建设、土地资源收购整理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实现了两个“有机结合”:将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与土地增值收益有机结合,将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与“经营城市”理念进行了有机结合。
1、城镇化金融需求分析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乡镇、县市集聚的过程,伴随着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新市民需要安居乐业。城镇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需要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企业以及市、县、乡镇中小企业需要信贷支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服务城镇化的主体是:新市民、政府以及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其服务重点是:帮助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着重为新市民的就业、创业、居住、消费、理财等提供金融服务。为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贷款和城镇化建设贷款,支持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城市水电气暖系统改善、城市垃圾处理、医院、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的信贷需要。重点服务于当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支持特色产业做强,繁荣的实体产业是城镇化持久动力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开行城镇化贷款用途主要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地方政府城镇化金融需求。
2、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
城市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化。城镇化发展所需资金是巨额的,除了国家拨款之外,政府极有可能持续“土地财政”。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走“土地财政”这条路越来越难,因此地方政府借债就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土地财政”可能会越来越难,那么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城镇化建设贷款风险?
3、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
过度城镇化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可能会加剧形成城镇化泡沫,“土地财政”带来的收益可能不够足额还贷,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应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产业支撑情况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工业化水平)相适应,水到渠成,比较合理。商业银行应支持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介入缺乏经济基础、无实体支撑的土地城镇化。具体做法就是综合、动态衡量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信贷资金的介入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建筑、建材、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单一从事政府指定项目的办事机构,财政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建设财力大幅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3.2、城镇化规划是否科学、完善
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地”是指区域性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制订适合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利用本地区的竞争优势,深化这些优势进行城镇化。
城镇发展要有科学完善的规划,建设规模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预计的增长潜能相适应。目标城镇(项目)定位要明确,管理思路清晰。银行应重点支持特色城镇化(项目)。“特色”主要是指城镇(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等优势,强化该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比如特色种植业等。
3.3、地方政府管理能力评价
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主要是土地增值收益。各级政府“经营城镇”开展城镇化如同经营企业,企业经营有好坏,“经营城镇”有成败。“土地财政”以及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依靠的是城镇化良性发展。因此,除了考虑当地产业支撑情况、城镇化规划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管理能力。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并没有官方的界定,而目前国内城镇化过程中一些过热的苗头,大多是因为对城镇化没有正确的理解。界定各级政府在城镇化工作中的职能,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欧洲国家城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城镇化工作职能界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3.4、环保
两会期间,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谈PM2.5治理时谈到“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环保方面的较少开支,食品、药品使用突破道德底线的原材料,都可以使得企业轻松获得低成本的绝对竞争优势,如果监管不到位,在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形成行业性的产品质量下滑。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频繁曝出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得企业良性发展,企业良性的发展会为城镇化进程提供持久动力。
随着民众对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监管和处罚力度会逐渐加强。对于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而言,需要评价城镇(项目)环保、质量保障等因素。
4、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服务城镇化,需要坚持创新驱动。以主动创新、持续创新适应城镇化建设多层次、多元化金融需求。在金融创新阶段应进行风险预估,新产品投放后应注意进行风险评价。商业银行城镇化金融创新大体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渠道创新,一种是产品(业务流程)创新。
结合上述,商业银行积极进行创新,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商业银行不能因为畏惧风险而裹足不前,创新与风险防范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风险防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金融创新阶段应进行风险预估,新产品投放后应注意进行风险评估,新产品成熟后应设定预警指标完善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