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不合脚的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c1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小伙伴们逛街时,经常见到一款令人费解的夏装:针织面料,短袖,高领。我一度困惑:这样的衣服给谁穿?你说夏天穿吧,它是高领,面料又这么厚;可若说是秋冬穿的吧,它却又是短袖。总之,此衣的设计思路让我难以理解。类似的衣服还有很多,我不明白它们究竟是为谁设计、谁会购买。
   直到某天,单位新来一个同事,炎炎酷暑中,她穿的就是这款上衣。她说她颈椎有问题,脖子怕凉,哪怕大夏天也得捂紧脖子,就得穿这款。
   无独有偶。我们买芋艿时,都挑淀粉多而吃起来又粉又软的。可某天早餐时,一位同事羞答答地承认,她竟然不喜欢粉的,而喜欢吃又滑又脆、大多数人不要的那种芋艿。于是想起我家的“水果选择题”——我从小爱吃荔枝葡萄芒果等甜味水果,且父母、兄姐莫不如此,遂以为“果以甜为好”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真理。认识某先生之后,我刚把青涩李子扔掉,他如获至宝迅速抢救回来:“这么好吃的东西,你怎么舍得扔掉呢?!”后来才明白,世上爱吃酸的比比皆是,包括我自己亲生并一手养大的儿子。
   于是明白:合不合适,因人而异。你不喜欢,不等于就不是好东西。世界如此多元,对于你看不懂、看不惯的事物,请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某天“家长”忽然说:“车上放着几个果子,简直太好吃了!分点给你吃吧,这可是我昨天从别人那儿强索来的。”
   我兴冲冲下楼打开车门一看,不就是山桐果子吗?满脑子早已遗忘的“前世”记忆顿时复活——当年我做“农业童工”的时候,多少次被这果子酸掉了牙,那种痛苦滋味,打死我都不想再重温。世上最难吃的就是它了,“家长”居然无比好心,忍痛割爱慷慨跟我分享?!真让我既感动,又哭笑不得。
   于是明白了“硬币”的另一面:你爱如珍宝的,别人也许避如蛇蝎。哪怕是你认为最好的东西,也切莫强加于人。
   我曾经最讨厌穿丝袜。夏天穿裙子本为凉快,而穿上丝袜?那简直是受罪,比穿厚裤子还热。而且,我据此认定,人的腿脚是怕热不怕冷的。真不知道街上众多时尚美女怎能忍受丝袜所带来的束缚粘滞与酷热。N年之后,忽然脚踝受伤,待到踝骨逐渐痊愈,却发现膝盖经常酸痛了,即使骄阳似火,也觉得膝关节发寒发酸。无需任何犹豫,从此爱上了丝袜,而且最爱的是厚袜厚裤,外加护膝。再后来,干脆连丝袜也嫌不够厚了。
   由此,我明白了:合不合适,因时而异。你还是你,可其实又已经不是你了——你此时弃之不顾的,也许将来有朝一日会求之若渴。
   你我的个人好恶,所影响的不过是身边寥寥数人;可公共决策就不一样了。某日,得知五一假期由1天调为4天,媒体立即报道:旅游产品预订平台订单量瞬间激增,驴妈妈平台相关搜索人次环比激增335%……好一幅举国狂欢、普天同庆的图景。可是,且慢,这个“四天小长假”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分明是要在此前此后的两个周末补上两天班的好不好!我和一群“游不起”的同事只能哀嚎:不喜欢靠调假加补班来硬凑出一个假的“小长假”。道理很简单:对于无钱去旅游的人而言,休四天并不比休三天幸福多少,可周末要上班却比周末不上班痛苦很多!假日辦的兄弟们,你以为这真的是为大家好吗?你有钱想挪个长假去远程旅游,可我收入低“游不起”,不想因你的出行需要而硬塞给我两个“超长工作周”,这种滋味你懂吗?
   世界如此多元,哪有一条绝对的尺子?世界因多元而精彩,哪需要一条绝对的尺子?“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彼之蔽草,吾之珍宝;吾之醴酪,彼之毒药。”成年人都应该意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强加于人。公共决策者更应当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老大哥,你的鞋子固然又轻便又柔软又高档又好看,可它并非合我脚的那一款,为何一定要强迫我和你统一标准?
其他文献
为能两面讨好,哪方都不得罪,国人发明了绝妙的办法,谓之两面光。大凡两面敷衍的,小人物居多。人微力弱,双方都吃罪不起,躲又躲不掉,以两面光应对,实为无奈之举。两面光,无非是耍耍小聪明,只有避害之意,难有谋利之功。两面光,当属两面派的雏形,虽欲两面不惹,然心愿一般难遂,与两面派的功力差得相当远。   据说,两面派一词源自元朝末年,鄙人怀疑其是否确凿,因为,两面派之人自古已多多,不知那时如何称谓?  
期刊
与杂文结缘,纯属偶然,甚至,最初并不确定自己写的是不是杂文,只知道,这种文章,承载着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解答心底许多疑问和困惑。两个字:“解渴。”然而,写着写着,就被外界打上“杂文”的标签了。于是,关于杂文的褒贬也就陆续进入了耳际。   既有人点赞说“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功力深厚,表达巧妙”,也有人“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杂文印象”:“你们写杂文的,都爱发牢骚”“尖酸刻薄”……这些话,
期刊
一月中旬,在大连发生的一件事很有“嚼头”。   在街道做副主任的女子進小区,只肯登记电话,拒不登记身份证。咱也没咋见过领导的身份证长什么样子,想必也不会比常人的身份证多出几个数字,更不会换一种领导专用色以示区别。实在想不通,为啥当地针对所有人的规定,这个副主任咋就想“突破”,咋就想把个人信息遮掩起来?   我能理解某种关于信息泄露的担忧,但不能理解基于这种担忧的飞扬跋扈。   事实是,这名副主任拨
期刊
有一种“猝死”,令人悲怆、心碎。   2017年的11月14日晚上10点,距期中考试还有三天,江苏徐州市一位10岁的刘姓女孩,在家喝农药自杀,死前留有手写体遗书374字,告别视频3分26秒。视频中,女孩噙着眼泪但又十分平静地告诉父母,她要去天堂了,她太想去那里看看了。在遗书中她又说,因为老师嫌其成绩不好,不让她考试,(当事老师和地方教育局对此否认)她继续活着没有意义了。令人伤感的是,女孩临走前,还
期刊
有一句俗语说:“针尖大的眼,簸箕大的风。”意思是说,严冬时窗户上有极小的孔,就能透进一大股寒气。针尖才多大?一个小口子,在一些人眼里,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十个小口子,那就是一个洞。那么,如果有一百个这样微不足道的小洞,怕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   织密制度之网,一个“针尖大的眼”都不放过,才能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在制度面前,最怕每个人都开一个小口子,最怕每个人都通融一下,最后就会撕开一个大口子
期刊
别以为“官意识”为官人所独有,官意识其实为官民所“共享”。不同点是,官的“官意识”是官怎样看自己,民的“官意识”是民怎样看官。   还是说个实事。有一幅看似很寻常的照片,在下没看出啥异样,有些网民却动了肝火。   咋回事?一对沙发,左侧坐着一位女士(据说是一位电商网红),右侧坐着一位市长。这位女士的坐姿是: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问题就出在这“跷二郎腿”上。我倒不想使用“二郎腿”这说法,因为觉
期刊
那天深夜,老牛在牛棚草垫前绞尽脑汁加班起草第二天必须上交的四份讲话稿、两个主持词;还要填写头天就该报送给花鹿局长的近期犁地计划、当天下午就已超过截止期限要报给白兔检查组的拉车进度表、明天上午要汇总给黑猫督导组的春耕面积统计表;还有明天上午羚羊处长莅临调研农田茬口制度要开汇报会,老牛还腾不出手来通知65个耕地组报送基础数据及参会。所有这些,按要求都得在今晚睡前完成,明天一早交上之后它还得下地拉犁。事
期刊
我常常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上侧耳可闻、睁眼可见的“某某家”“某某大家”“著名某某家”究竟是怎么来的?自封的、别人吹捧的还是官方正式认可的?  近日与一位中学校长聊起“家”事,她不无感慨地说:“当下之中国,‘教育家’何其多也!一省一市一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能用‘培训工程’批量生产‘教育家’。三两个‘文化商人’在报刊上一吹,一个普通校长就敢把‘教育家’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可现实离教育家辈出的时代还
期刊
鲁迅先生在其《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到一位明末清初人士杨光先,说这个人的思想很“危险”,告诫人们不要“被它诱过去”。   几百年前死去的杨光先,有着什么思想,令鲁迅先生如此担忧?   杨光先,“明时为新安所千户”,是个“官二代”。杨先生不甘寂寞,以整他人作为仕途捷径。崇祯十年(1637年),他抬着棺材,“死劾”大学士温体仁和给事中陈启新,结果没如愿,反而被廷杖,流放辽西。杨光先借此名声大噪,不吃
期刊
前一阵子,大连一街道女干部在疫情期间进小区时不按规定登记个人信息,打电話向社区书记寻求特权“照顾”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疫情期间进小区需要登记个人电话、身份证号和进出时间等信息,这个应该是当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作出的统一规定。应当说,这样的规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也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会对居民出入造成多大不便。但这位街道女干部竟然在举手之劳的事情上耍起了特权,向社区的“卢书记”打电话请求方便。而那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