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的战争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a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月中旬,在大连发生的一件事很有“嚼头”。
   在街道做副主任的女子進小区,只肯登记电话,拒不登记身份证。咱也没咋见过领导的身份证长什么样子,想必也不会比常人的身份证多出几个数字,更不会换一种领导专用色以示区别。实在想不通,为啥当地针对所有人的规定,这个副主任咋就想“突破”,咋就想把个人信息遮掩起来?
   我能理解某种关于信息泄露的担忧,但不能理解基于这种担忧的飞扬跋扈。
   事实是,这名副主任拨通了社区书记的电话,要求解决问题,而社区书记二话不说,马上要求志愿者“简单登记一下”。但志愿者拒绝听从,愤而怼之:“如果所有人都要简单登记一下就行,那就没法干了。”
   这事被曝光后,引来轩然大波,批驳耍官威、走后门的多之。但我更欣赏的是,双方“掰手腕”,志愿者完胜两干部。这事越琢磨越有意思。
   你看呐,整起事件,向公众展现的是两套话语体系。
   一套是官场的。副主任在小区门前的咋咋呼呼和颐指气使,都植根于自己的权力身份。而在副主任和书记之间所进行的话语沟通,是极具有官场特色的。一个是命令式让书记协调,一个是听指挥式让副主任解气、过关,慷的都是疫情防控大局之慨,玩的都是论“职务”排辈、尊卑有别的陋习。说白了,这名书记在权力体系中,是畏惧“上司”的,是不敢以身作则的。这真让人失望。
   另一套是草野的。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成为我们最可信赖的“守门员”。他们的话语表达,是朴实的,是实用的,是不妥协的,显现了虽无高位但有高品的气质。
   “我管她谁呢,为什么不写?”听听这话,用流行词来说,多硬核!倒不是说这些志愿者就是要和领导过不去,以显示不平凡,而是,如果这一次让步了,那之前的工作就白做了。草野的思维就是这么简单直率。
   两套话语,其实是各说各话,难以交融。但评判标准是存在的,那就是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还有人心。此事一上网,网友怒批“领导做派”,就是明证。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各地出了不少关于志愿者的新闻,大意是他们敢于逆行、尽职尽责。但反观个别干部,因防控不力被严肃问责。去年有的地方问责的干部更是不少。
   这难道是说,在办一件事关所有人利益的大事时,“身份”反而是障碍:当领导的为了面子想多了,没职权的反而一身轻敢于拉下脸来?
   话不能这么说。一来,防控不力的干部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干部是经得起考验的;二来,不管是不是干部,能不能干好一件事,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决心等,和其有没有“身份”几无关联。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志愿者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事,也不必一味拔高。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正常,凸显了个别干部的”不正常“。
   在他们面前相形失色的不止于个别特权思想严重的干部,还有很多“社会人”。去年疫情肆虐间,我在一个群里听闻了这样的讨论:小区门前,有相关人员“把关”,不合规定的不允许进入,而有人觉得自己出小区门没多久就折返了,不需要再进行登记;有的人觉得已经和把关人员“脸熟了”,可以凭脸出入了,但这些想法都遭到了拒绝,于是斥之以“人一旦有点小权力就忘乎所以”。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不敢说绝对不存在“微权力心理”,但我依然为这些拥有“微权力”者的铁面无私点赞。正是有了这些不近人情的人,我们才在更大程度上享受了安全——这些人员中不乏志愿者。
   对他们的做法看不惯、说怪话、不合作,何异于街道副主任的“怒发冲冠”?
   但我的思考还不止于此。志愿者硬“刚”两名干部的事实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这些看似临时拼凑的、不具有同一单位背景的人员,能够迸发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执行力?原因很简单,他们具有一定的素养——否则不会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有些人本身就是学识卓越的热心人;他们没有利益纠缠且目标单一、明确:如果看不好大门,那就等于什么都没做好。这种简单的处境反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激发了按规矩办事的勇气。
   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不需要拍谁的马屁,看谁的脸色。这样做事就更简单了。
其他文献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人凭什么用“狗”来骂人?》的文章,大意是说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人类怎么能用“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这类的说法来骂狗或含沙射影借狗骂人呢?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们几乎随处可以听到,不过我对于这句话只赞成一半。不管是从“人类”这个群体上还是从“狗”这个群体上来说,“狗”毫无疑问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我们知道,每个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从物种上来说,狗
期刊
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当中,都存在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现象:但凡大BOSS,真正最倚重、最放心的往往都是没有文化出口成脏的大粗人。  大BOSS自己是粗人,喜欢用粗人甚至只喜欢用粗人,这倒也吻合惺惺惜惺惺的常情,因为有学问有教养的“细人”本来看着就烦人,而且还反衬出自己的谫陋与粗鄙,怎么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第一个草民皇帝刘邦,就抢过儒生的帽子来往里面撒尿,说到底其实就是权力对文化的示威。  但大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刊登的杨建业先生《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若按我平时欣赏文艺作品的角度,这篇文章我是不会阅读的,不是写得不好,而是类似风格的作品太让人伤神。比如,我一直喜愛看电影,但有几类电影我明确说不:惊悚类、悲情类……原因是我看电影为的是放松、休闲……《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我几乎流着眼泪看完,文中引述的那个小女孩的故事,实在太令人感伤了。   我们大都会为人父
期刊
一名30多岁的小学教师,晕倒在了课堂上……   她是我的一个学生,任教10余年,努力肯干,积极向上,学生和家长都称她是好老师。我去看望,她爱人迎上来,她缓缓而出:“好多了,今天要上班去,他非不让。您知道,学生还等着我呢!”她爱人从书桌上取来台历递给我:“您看看,这是她每天干的事!”并说:“每天半夜两点都睡不了!”   我接过来,上面记的密密麻麻:   第一天,去社区宣传创卫并随之查卫生;给七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2月上原创版刊发的唐汇寅先生撰写的《脸丑怪镜子》,是一篇好杂文。作品由镜子的发明者嫫母重德、不自惭形秽——面相长得丑,到唐太宗常保“三镜”从善如流,进而引申某些违法乱纪之掌权者,脸丑怪镜子欲盖弥彰,对其负面心态的鞭挞、批判可谓入木三分。笔者读后颇受启发,由此联想到作为中老年人,“照不照镜子”的话题。   据新华社报道,在世最年长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匈牙利老人阿格奈什·凯莱蒂,
期刊
邻山有数十人困于山火,极度干渴,生命垂危。方丈决意拯救众生,他深知念佛为虚,送水为实,于是准备马上派人送水过去。   两大桶的水准备好了,足有百斤。鉴于山路崎岖险峻,涧桥又窄,只能派一个健壮有力的人前往。平时一众和尚念经吃饭,关键时刻还得百里挑一。任务艰巨,派谁去呢?正当方丈物色人选之时,有十余僧自告奋勇。更有一人抢步桶旁,握担在手。   这个准备挑担的壮僧叫三觉。方丈很了解三觉的功夫,虽然硕
期刊
宋代,元宵节为大节,举国同庆,万民同欢,尽兴游乐,甚至通宵达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元宵夜描绘得如梦如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时,书法家蔡君谟(蔡襄)在福州做官。一次,为使元宵节更热闹,他要求每家要制作7盏华丽的彩灯悬挂,以示歌舞升平。当时7盏华丽的彩灯要用去一般人家一个月的口粮。对此,百姓很不满意。当地文人陈烈非常气愤,特
期刊
垃圾越来越奢侈了。我这里说的垃圾,不是厨房垃圾,不是尘土瓦块,也不是写字楼里的垃圾,是小区里经常堆放在垃圾桶旁那些美轮美奂的物件。   我说它们不属于垃圾。因为《新华字典》对垃圾的本意诠释是:尘土和扔掉的脏东西。可是,它们不是。不是垃圾,却又被扔了,那么,它们是垃圾无疑。既然是垃圾,就必须分清它究竟属于可回收物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可是,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真的不好将其分类,也塞
期刊
为能两面讨好,哪方都不得罪,国人发明了绝妙的办法,谓之两面光。大凡两面敷衍的,小人物居多。人微力弱,双方都吃罪不起,躲又躲不掉,以两面光应对,实为无奈之举。两面光,无非是耍耍小聪明,只有避害之意,难有谋利之功。两面光,当属两面派的雏形,虽欲两面不惹,然心愿一般难遂,与两面派的功力差得相当远。   据说,两面派一词源自元朝末年,鄙人怀疑其是否确凿,因为,两面派之人自古已多多,不知那时如何称谓?  
期刊
与杂文结缘,纯属偶然,甚至,最初并不确定自己写的是不是杂文,只知道,这种文章,承载着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解答心底许多疑问和困惑。两个字:“解渴。”然而,写着写着,就被外界打上“杂文”的标签了。于是,关于杂文的褒贬也就陆续进入了耳际。   既有人点赞说“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功力深厚,表达巧妙”,也有人“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杂文印象”:“你们写杂文的,都爱发牢骚”“尖酸刻薄”……这些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