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酸刻薄,杂文之误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boy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杂文结缘,纯属偶然,甚至,最初并不确定自己写的是不是杂文,只知道,这种文章,承载着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可以解答心底许多疑问和困惑。两个字:“解渴。”然而,写着写着,就被外界打上“杂文”的标签了。于是,关于杂文的褒贬也就陆续进入了耳际。
   既有人点赞说“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功力深厚,表达巧妙”,也有人“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杂文印象”:“你们写杂文的,都爱发牢骚”“尖酸刻薄”……这些话,显然基于对杂文的不了解,听来格外刺耳。然而听得多了,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冷静思考:此论或许未必纯属空穴来风?如今被贴上“杂文”二字品种名的,是否挖苦型、牢骚型确实占据着相当比重,以至让外界形成了“杂文就是投枪和匕首”“杂文就是发牢骚”这样的印象?
   再度想起十几年前黄波刊于《杂文报》的《我看柏杨杂文》。他说:“杂文为什么就不能是一种理性而深沉的文体呢?”“杂文……不必靠诅咒和谩骂取胜。”深以为然。
   一直认为,“尖酸刻薄”是世人(甚至包括一些杂文作者自己)对杂文的最大误读。夹枪带棒的冷嘲热讽被广为追捧,而鲁迅笔下另一些理性而深沉的佳作反倒“养在深闺无人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此中,其实折射着我们文化中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思维取向和追求表达快感、拒绝深层思考的审美取向。
   是的,杂文固然可以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路子,固然可以借重于辛辣的冷嘲热讽,但為何就不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考或冷峻的展示呢?愤怒出杂文,爱与悲悯同样可以出杂文。古人名篇《捕蛇者说》《石壕吏》《新丰折臂翁》等,皆如此。
   医者仁心,真正令我折服的杂文,无论面对多么不堪的现实弊病,也始终会如同一名良医,满含悲悯;即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也不会只剩痛恨、只剩挖苦嘲弄谩骂,而忘了以有温度的指端去耐心把脉,辨证施治。
   文化改良、社会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艰辛的历程中,冷静公允的剖析探讨、心平气和的深层思考、委婉耐心的感染和引导,完全可以和力透纸背的尖锐批判并肩站立于杂文这座“华山”之巅,同演一曲“琴箫合奏”,从而提供更多视角,凝聚更多共识,赢得更多读者。
其他文献
读了姜胜群先生《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笔者想起了一个故事: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邀请当时已经退位的小皇帝溥仪到家中做客。当其给溥仪展示自己珍藏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假的。王国维不服,凭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他不相信这些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古董是假货,何况,小皇帝并没有仔细
期刊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人凭什么用“狗”来骂人?》的文章,大意是说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人类怎么能用“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这类的说法来骂狗或含沙射影借狗骂人呢?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们几乎随处可以听到,不过我对于这句话只赞成一半。不管是从“人类”这个群体上还是从“狗”这个群体上来说,“狗”毫无疑问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我们知道,每个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从物种上来说,狗
期刊
无论是现实还是文学作品当中,都存在一个看上去很奇怪的现象:但凡大BOSS,真正最倚重、最放心的往往都是没有文化出口成脏的大粗人。  大BOSS自己是粗人,喜欢用粗人甚至只喜欢用粗人,这倒也吻合惺惺惜惺惺的常情,因为有学问有教养的“细人”本来看着就烦人,而且还反衬出自己的谫陋与粗鄙,怎么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第一个草民皇帝刘邦,就抢过儒生的帽子来往里面撒尿,说到底其实就是权力对文化的示威。  但大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刊登的杨建业先生《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若按我平时欣赏文艺作品的角度,这篇文章我是不会阅读的,不是写得不好,而是类似风格的作品太让人伤神。比如,我一直喜愛看电影,但有几类电影我明确说不:惊悚类、悲情类……原因是我看电影为的是放松、休闲……《我们呵护好孩子了吗?》一文,我几乎流着眼泪看完,文中引述的那个小女孩的故事,实在太令人感伤了。   我们大都会为人父
期刊
一名30多岁的小学教师,晕倒在了课堂上……   她是我的一个学生,任教10余年,努力肯干,积极向上,学生和家长都称她是好老师。我去看望,她爱人迎上来,她缓缓而出:“好多了,今天要上班去,他非不让。您知道,学生还等着我呢!”她爱人从书桌上取来台历递给我:“您看看,这是她每天干的事!”并说:“每天半夜两点都睡不了!”   我接过来,上面记的密密麻麻:   第一天,去社区宣传创卫并随之查卫生;给七
期刊
《杂文月刊》2021年2月上原创版刊发的唐汇寅先生撰写的《脸丑怪镜子》,是一篇好杂文。作品由镜子的发明者嫫母重德、不自惭形秽——面相长得丑,到唐太宗常保“三镜”从善如流,进而引申某些违法乱纪之掌权者,脸丑怪镜子欲盖弥彰,对其负面心态的鞭挞、批判可谓入木三分。笔者读后颇受启发,由此联想到作为中老年人,“照不照镜子”的话题。   据新华社报道,在世最年长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匈牙利老人阿格奈什·凯莱蒂,
期刊
邻山有数十人困于山火,极度干渴,生命垂危。方丈决意拯救众生,他深知念佛为虚,送水为实,于是准备马上派人送水过去。   两大桶的水准备好了,足有百斤。鉴于山路崎岖险峻,涧桥又窄,只能派一个健壮有力的人前往。平时一众和尚念经吃饭,关键时刻还得百里挑一。任务艰巨,派谁去呢?正当方丈物色人选之时,有十余僧自告奋勇。更有一人抢步桶旁,握担在手。   这个准备挑担的壮僧叫三觉。方丈很了解三觉的功夫,虽然硕
期刊
宋代,元宵节为大节,举国同庆,万民同欢,尽兴游乐,甚至通宵达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将元宵夜描绘得如梦如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时,书法家蔡君谟(蔡襄)在福州做官。一次,为使元宵节更热闹,他要求每家要制作7盏华丽的彩灯悬挂,以示歌舞升平。当时7盏华丽的彩灯要用去一般人家一个月的口粮。对此,百姓很不满意。当地文人陈烈非常气愤,特
期刊
垃圾越来越奢侈了。我这里说的垃圾,不是厨房垃圾,不是尘土瓦块,也不是写字楼里的垃圾,是小区里经常堆放在垃圾桶旁那些美轮美奂的物件。   我说它们不属于垃圾。因为《新华字典》对垃圾的本意诠释是:尘土和扔掉的脏东西。可是,它们不是。不是垃圾,却又被扔了,那么,它们是垃圾无疑。既然是垃圾,就必须分清它究竟属于可回收物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可是,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东西,真的不好将其分类,也塞
期刊
为能两面讨好,哪方都不得罪,国人发明了绝妙的办法,谓之两面光。大凡两面敷衍的,小人物居多。人微力弱,双方都吃罪不起,躲又躲不掉,以两面光应对,实为无奈之举。两面光,无非是耍耍小聪明,只有避害之意,难有谋利之功。两面光,当属两面派的雏形,虽欲两面不惹,然心愿一般难遂,与两面派的功力差得相当远。   据说,两面派一词源自元朝末年,鄙人怀疑其是否确凿,因为,两面派之人自古已多多,不知那时如何称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