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对仓库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可视化建设的内涵、组成内容和推进可视化建设的技术问题作了肤浅探讨。
关键词:仓库;信息化建设;可视化建设;信息技术
在仓库信息化建设中,物资保障过程可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在当前推进现代后勤建设进程中,必须对仓库信息化建设中的可视化建设内容予以重视。
一、仓库可视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可视化是仓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指依托国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和军队网络体系,以仓库物资保障过程为对象,以计算机及网络、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为主要支撑,实时、准确地获取保障信息。它不仅是仓库自动化技术水平、综合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综合指挥、管理、协调、创新能力的集成反映。资产可视化的建立和运作,需要有庞大的基础性信息技术和系统来保证。它涉及的基础性工作和配套系统主要有网络系统、地理信
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
二、仓库可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
海湾战争中,美军大量集装箱运到战场后,由于保障人员不了解箱中是什么东西,集装箱运送到哪,接收单位是谁,所以其中的两万个集装箱被迫打开、清点后重新封装。这一事例,促使各国军队重视发展“全资产可视化”技术。它的内容主要由:
组织指挥可视。主要包括保障、勤务、力量部署,物资文件、票据收发,保障任务、目标、标准、情形,保障方案和具体操作计划的制订、其他情况拟划与汇报等。
物资保障可视。一是物资保障资源信息可视化。分为静态和动态信息可视化。二是仓库物资保障需求可视化。可以知道部队需要什么,并利用可视的资源实施有效的保障。三是仓库物资保障过程可视化。即实现物资采集、运输、仓储、包装、分配等一系列物流过程的可视化。实时获取各节点的数字化信息,实现从工厂到战场的全过程的“需知”。四是仓库物资保障状况可视化。通过建立物资数据库,充分研究物资的实现方式和保障规律,实时地实现对物资保障状态的可知。五是仓库物资保障物流控制可视化。无论物资储存在仓库里,还是在运输中,可视保障环境都要求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可视化”控制。六是仓库物资保障环境可视化。后勤保障环境包括工厂、运输设施、后备资源、保障力量和战场信息及其环境。
保障力量可视。包括仓库基本情况、后勤防卫分队编制、设备运转情况等。
另外,随着对物资快速保障能力要求的提高,同时伴随一些大型、快速、机动运输工具的使用,现代仓库将改变传统的“静态储存”形式,“动态储存”形式将同步逐渐发展。在仓库可视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整体设计、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先平时可视、后战时可视;先静态可视、后动态可视;先仓库内部可视、后远程战场可视的
分步建设,走出符合我军实际的“可视”建设路子。
三、仓库可视化建设的信息支撑技术探讨
当前,二维条码在军事物流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主要是二维条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此外,它还具有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纠正能力强、占用面积小、容易制作且成本低的特点。同时,也可通过密码设置,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保密特性。这些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军事物流应用的要求。同时,仓库可视化建设信息支撑的其他重要新兴技术必须予以关注。
一是射频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它不像传统条形码技术进行人工扫描,具有无线即时读取方式、大容量和高速数据处理等能力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特点。射频识别系统与条形码系统工作流程相似,有时也被看作条形码的无线版本,但比条形码优越,主要是可避免人为错误,实现军事物流供应链的完全可视,消除超额库存,实现快速准确的后勤管理,加速物资战场运送,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并提高数据正确性。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军用物资无论处于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维修的任何环节,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其状态和信息。主要是依靠贴在集装箱和装备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实现的,从而实现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的全成跟踪,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二是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研发的,为地面或空中的活动目标提供定位和导航的信息系统。最初是美国国防部门为其基于全球范围的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大量使用GPS实现了对关键军事物资的动态和实时管理。目前,我国军事部门也在运用GPS技术。
三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是以电子方式把独立电脑系统的数据,转往另一套使用协定标准数据结构的电脑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将机构间资料交流自动化的运作方法。也就是说,在物资循环中,从获得订单、拟制所需的任何文件,到最后付运货物,整个过程不需任何文件往来。这种模式相比书面模式,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料重新输入及抄写,降低成本。
关键词:仓库;信息化建设;可视化建设;信息技术
在仓库信息化建设中,物资保障过程可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在当前推进现代后勤建设进程中,必须对仓库信息化建设中的可视化建设内容予以重视。
一、仓库可视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可视化是仓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指依托国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和军队网络体系,以仓库物资保障过程为对象,以计算机及网络、通信、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为主要支撑,实时、准确地获取保障信息。它不仅是仓库自动化技术水平、综合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综合指挥、管理、协调、创新能力的集成反映。资产可视化的建立和运作,需要有庞大的基础性信息技术和系统来保证。它涉及的基础性工作和配套系统主要有网络系统、地理信
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
二、仓库可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
海湾战争中,美军大量集装箱运到战场后,由于保障人员不了解箱中是什么东西,集装箱运送到哪,接收单位是谁,所以其中的两万个集装箱被迫打开、清点后重新封装。这一事例,促使各国军队重视发展“全资产可视化”技术。它的内容主要由:
组织指挥可视。主要包括保障、勤务、力量部署,物资文件、票据收发,保障任务、目标、标准、情形,保障方案和具体操作计划的制订、其他情况拟划与汇报等。
物资保障可视。一是物资保障资源信息可视化。分为静态和动态信息可视化。二是仓库物资保障需求可视化。可以知道部队需要什么,并利用可视的资源实施有效的保障。三是仓库物资保障过程可视化。即实现物资采集、运输、仓储、包装、分配等一系列物流过程的可视化。实时获取各节点的数字化信息,实现从工厂到战场的全过程的“需知”。四是仓库物资保障状况可视化。通过建立物资数据库,充分研究物资的实现方式和保障规律,实时地实现对物资保障状态的可知。五是仓库物资保障物流控制可视化。无论物资储存在仓库里,还是在运输中,可视保障环境都要求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可视化”控制。六是仓库物资保障环境可视化。后勤保障环境包括工厂、运输设施、后备资源、保障力量和战场信息及其环境。
保障力量可视。包括仓库基本情况、后勤防卫分队编制、设备运转情况等。
另外,随着对物资快速保障能力要求的提高,同时伴随一些大型、快速、机动运输工具的使用,现代仓库将改变传统的“静态储存”形式,“动态储存”形式将同步逐渐发展。在仓库可视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整体设计、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先平时可视、后战时可视;先静态可视、后动态可视;先仓库内部可视、后远程战场可视的
分步建设,走出符合我军实际的“可视”建设路子。
三、仓库可视化建设的信息支撑技术探讨
当前,二维条码在军事物流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主要是二维条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此外,它还具有译码可靠性高、错误纠正能力强、占用面积小、容易制作且成本低的特点。同时,也可通过密码设置,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保密特性。这些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军事物流应用的要求。同时,仓库可视化建设信息支撑的其他重要新兴技术必须予以关注。
一是射频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它不像传统条形码技术进行人工扫描,具有无线即时读取方式、大容量和高速数据处理等能力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特点。射频识别系统与条形码系统工作流程相似,有时也被看作条形码的无线版本,但比条形码优越,主要是可避免人为错误,实现军事物流供应链的完全可视,消除超额库存,实现快速准确的后勤管理,加速物资战场运送,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并提高数据正确性。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军用物资无论处于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维修的任何环节,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掌握其状态和信息。主要是依靠贴在集装箱和装备上的射频识别标签实现的,从而实现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的全成跟踪,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二是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研发的,为地面或空中的活动目标提供定位和导航的信息系统。最初是美国国防部门为其基于全球范围的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大量使用GPS实现了对关键军事物资的动态和实时管理。目前,我国军事部门也在运用GPS技术。
三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是以电子方式把独立电脑系统的数据,转往另一套使用协定标准数据结构的电脑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种将机构间资料交流自动化的运作方法。也就是说,在物资循环中,从获得订单、拟制所需的任何文件,到最后付运货物,整个过程不需任何文件往来。这种模式相比书面模式,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减少资料重新输入及抄写,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