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潇洒 苍润沉雄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晚年号清寂翁,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林思进幼时从父林毓麟学,还师从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乔树楠、严岳莲、王增祺、廖平等。龙藏寺诗僧雪堂编著的《绿天兰若集》收有他少时的诗作。
  大兴名进士胡薇元官华阳时,林思进应县试第二,成都府应试时为第三名。他在二十多岁时考入四川尊经书院,乃以“杏花春雨江南”一诗应考。1903年(清光绪癸卯),林思进乡试中举,其时著名书法家余舒也同科中举。广安蒲殿俊为本科乡试解元。这期间林思进与蜀中著名文化人胡雨岚、陆绎之、梅黍雨、杨庶堪、余舒、广安蒲殿俊、达县刘士志、彭县刘昌廷等,切磋学行,共表救时之志。
  1905年,林思进与胡雨岚、吴虞、余舒等东渡日本考察政教风俗,遍游三岛,得诗多为感慨伤时之作。
  1907年,林思进回国经朝考授内阁中书。这是掌管文翰的清选官职。林思进即与京中诗人组织诗社,参加聚会的有赵熙、江翊云、罗瘿公、胡漱堂、温毅夫、潘若海、林纾、陈宝琛、冒鹤亭、陈衍等。他们时常聚集于京中名菜馆广和居,时人目其为清议之所。
  1911年夏天,林思进告假南归,绝意仕进。赵熙作诗送他归蜀:“石室青城羡尔家,且循禊事畅京华。洛阳归客肠堪断,无赖春风韦曲花。”辛亥革命后,主持川政的蒲殿俊、杨庶堪多次要林思进出来做官,均遭他拒绝。蔡东侯适在成都主管财政,知他生活不宽裕,想叫他主管东门统捐局。林思进也以婉拒。
  民国初期,林思进、周子华、康万里合办《天民报》。“这报当时的特色,就是林山腴君的以古比今的时评”(《四川省文史资料》第八辑第142页)。时省城成都设立四川省图书馆,林思进出任馆长,精简人员,节省经费,请历史学家祝彦和主管中文部、韩德滋先生主管西文部。两年后,图书馆即有中文书籍三十余万册,其中不乏善本、钞本、孤本;编书目十五册。识者以为省馆当在天津图书馆之上。林思进还在省馆种松八十株,私号“八十松馆”。
  1918年,林思进接办华阳中学(时在梨花街)。林思进选聘教师、规划课程、树立学风,兢兢业业。不二年,华阳中学即与成都县中、成属联中鼎足而立,成为全川中学的模范。1924年,军阀杨森入据成都,对教育横加干涉。林思进愤而辞职,学生攀留不及,全体鼓吹集合送他回家。
  这一时期,林思进也在国立成都高师和宋育仁、廖平、骆成骧、龚道耕、余舒、赵少咸等同任中文系教授。他主讲《文心雕龙》、《史记》、《文选》。其间国内著名藏书家严谷孙请林思进校雠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此本是在宋乾道本二十六卷的基础上加明马元调“补笔谈”、“续笔谈”计三十卷,为贲园藏《梦溪笔谈》的最善本。
  蜀中在民国前期战乱频繁,20世纪20年代的罗、刘之战及30年代的二刘、刘、田之战,使生民饱受煎熬。林思进对此给予严厉谴责,对深受涂炭的民众寄予极大的同情。1932年刘、田的成都巷战,为争夺市区内制高点煤山,互相炮轰,死尸枕藉。林思进作《成都兵祸诗一百二十韵》,诗中对刘、田巷战给百姓造成的伤亡作了忠实的描述。识者称为“诗史”。
  1932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同盟会会员王兆荣任校长,聘林思进任中文系教授。1935年著名科学家任鸿隽任川大校长,聘林思进、龚道耕、余舒、彭举、李培甫等著名学者任中文系教授。1938年12月,林思进、向楚、朱光潜等六十余名教授签名反对国民党CC系程天放作川大校长,尔后罢教。
  1933年至1934年,林思进主持纂修《华阳县志》三十六卷,这是四川编得较好的县志之一。
  1936年,名诗人陈衍(石遗)与吴江诗人金松岑入蜀游峨眉,张菊生、赵尧生、林思进、庞石帚等陪同,得诗多首。
  1938年3月,抗日英雄王铭章将军在山东滕县以身殉国,林思进先生作《王铭章将军墓志铭》,并作联以挽将军:“早书遗命别家人,真所谓慷慨捐躯,从容就义;更有贤声光国史,实难得子遵葬礼,妻却赙金。”
  抗战期间,成都遭受日本空袭13次,轰炸9次,造成无数人员伤亡。1939年4月,为防日机空袭,四川省政府下令疏散城市人口。林思进即疏散到郫县太和场(即现在的郫县团结镇)长达五年之久,因此和农民结下深厚友情。他于这时写的诗歌充满了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和对农民深深的同情。
  1939年9月8日,张大千在成都暑袜中街举行画展。林思进作《归来行》,对张大千的艺术作了高度评价:“大千人中顾虎头,少年下笔凌沧洲……”
  1940年,名画家董寿平先生避乱蜀中,首次来蓉举办画展。林思进特作告启予以大力支持。
  1944年,张大千从敦煌归来,在成都提督西街豫康银行大楼举办《张大千临摹壁画展览》,并同时出版由谢无量题签、林思进作序的《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思进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3年8月1日,林思进因病去世,享年八十。
  林思进在民国期间即刻有《清寂堂诗词集》、《清寂文乙录》、《华阳县志》、《华阳人物志》、《清寂堂联语》。20世纪80年代,林思进的门人刘君惠教授、王仲镛教授编辑有《清寂堂集》,另有《清寂堂日记》数十未刊本存成都市图书馆。
  林思进作为蜀中著名书法家,尤钟爱北碑。其居家所在的成都爵版街霜柑阁门联由林思进自撰,由北碑名家郑孝胥书写:“天爵乃尊,湛冥自贵;大版为业,传颂无穷。”林思进的书法,对碑帖进行了高度的融合。1927年重阳,林思进游青城山,为青城山客堂书“灵槎果有仙家事,紫箫来问玉华君”;同时又作《青城游诗及和宋问琴诗六首》赠青城山当家彭椿仙。
  1932年,林思进作《海上故人寄南海手迹卷子,因论当世书家,辄作长歌张之》。诗中林思进对碑学倡导者康有为给予毫无保留的赞誉,同时对何绍基的“回转”笔法也认为是对书法“识其奥”。诗中谈到的“南碑北碑各恣取”实际上是针对尊经书院 毕业生、在“戊戌变法”中牺牲的杨锐而言。杨锐有《秦汉碑篆文考》一文,对三国时吴国皇象所书《天法神谶碑》十分推崇,认为其不守窠臼,“剑拔弩张,大非史籀李斯之旧”,“文无定式”,“当兼收而并蓄之”。杨锐的这个“求变”观点比康有为早了十年。林思进对同时代的书法家顔楷、郑孝胥也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们的书法“大气直挟风霜苍”。
  林思进对帖学也给予高度评价。他对清代学者李惺的孙子李亚衡所珍藏的宝晋斋二王法帖写诗称赞道:“王家父子精毫翰,虞、褚沿波工蜕蟫。淳化鉴古阁帖开,大观潭绛鼎鼎来。点画钩勒有异论,颠米临书推宝晋。当时曹本身价低,(曹之格刻《闲者轩帖考》以为在诸帖下。)戏鸿摹拓明乃奇。(戏鸿堂《东方象赞》即出于《宝晋斋帖》,是明已渐重。) 清代梁、方擅书势,朱印标题递藏秘。流传又过二百年,毡墨剥落虫蛀圆。诗盦说食正僵饿,出逢宝籍笑口破。探囊换得神物归,家人嘲讪无米炊。上考黄庭下乐毅,前证思翁后叔未。正楷南书此二王,天门鸾凤骖龙翔。摩挲令我拭老眼,何忆昔贤矜玉版。我生尘斜学俗书,萧衍老公论细粗。装池若待竟来月,请君更语陶贞白。”林思进在诗中将二王法帖誉之为“神物”,更慨叹“正楷南书此二王,天门鸾凤骖龙翔。”
  林思进在题川大校长王兆荣(字宏实,秀山人,著名教育家和学者)藏的张瑞图书玉华仙子歌册中写道:“明代中叶论书者,举不能出祝枝山、文徵明两家。万历、天启间,则董玄宰、邢子愿、米友石、张二水并出世俗。或推为北邢南董。其后华亭以画故,名愈重。自余观之,非二水伦也。华亭沾沾,不过从文、祝上溯颜、米止耳。二水更得于陶宏景、萧子显所发微。而极意胎息,实在戎路。故其锋纯用散卓,侧入平出,拓势结体,内和外峻,刚健婀娜,若断若续,真可谓自开户牖者矣。子曩年尝得屠长卿书扇云‘嘉隆以后论标格,邢、董规规恐不如’,正足以证余许二水之旨。”林思进认为董其昌只是“从文、祝上溯颜米”,而对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则认为是“自开户牖者矣;还借他人的话来说“邢、董规规恐不如”。
  林思进精于鉴赏,对乡邦文献烂熟于胸。1931年,林思进在《跋杨升庵书》写道:“升庵此幅,乃对临逸少,虽绢素黯波,而离合驰骤,神采奕奕,犹复动人。曩有旧识,得之曾文诚裔孙。今年秋,将挟以南游,意求善价。予惜此乡邦重宝,力阻其不可,遂逋二百金偿之,而以归予。实则爱护文献之心而已。”林思进尽管并不宽裕,但爱护乡邦文献心切,仍买下了这件重宝。1943年,林思进书《跋王湘绮为张冶秋手写诗卷》,提出“名贤遗迹,不必论质,以得为幸,毋付驵侩,虽文达有知,可以无恨。”林思进题跋较多,如《题西沤先生函稿册子》,《跋伯英书姚姬传〈灵崖游记〉》,主张学术见解不应该为门户所囿。
  林思进隽逸潇洒、苍润沉雄的书风体现了他才、学、识的蕴藉。他的书法取法乎《圣教》、米苏,结字又受何绍基影响而用笔空灵,了无挂碍。其中、侧锋并用,方圆并行,看似随意潇洒,却也法度森严。他在行笔的提、按处,起伏顿挫,有着分明的节奏。他的碑味笔法斩截露锋,在苍润中透出生辣,显出一派干霄之气。其书看不到粗头乱服的狂怪,也没有奔腾跌宕的节奏,有的只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自有一派高远景象。将圆转和方峭融合在一起,而不露机杵,正是林思进的高明处。
  “送老齑盐甘如蜜,(扌寿)残薑桂有余辛”,这是林思进1927年送给朋友的对联。其字和内容给人以恬淡疏简的韵味;而笔势的顾盼、结字的镕铸多家,则显出满纸清气。
  抗日战争中,林思进避乱于郫县太和场宁风桥乡间。他的书法在苍润中便添了一些沉郁。
  顾印愚、曾孝谷均为名书画家,与林思进有相当深厚友谊。1904年,林思进去武汉曾在顾印愚安酒意斋住宿三夕,顾印愚还写扇面相赠;而曾孝谷在东京学习绘画戏剧,后更成立春柳剧社。1938年,顾、曾二人皆已去世,林思进含泪题跋二位故人的《寸楮残签》,感叹“其时年皆少,意甚盛也”,而“晚逢世难如予辈尚不知死所。”“时在戊寅九月十四日空袭警报声中也。”《寸楮残签》跋通篇沉郁顿挫,结合内容看几欲使人泪下。
  林思进在1939年写给张大千的《归来行寄赠大千八兄》长卷和1940年写的《宁风桥村舍雨中晚眺》(系避日机轰炸疏散郫县乡间所作),都代表了林思进这一时期的书艺水平。
  “文革”中,林思进遗留的大批典章书籍被付之一炬,以致谈古典文学书法知林思进其人的不少,但能深究其学术者却不甚了了。幸赖80年代刘君惠、王仲镛教授编《清寂堂集》,这才使林思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渐为人知;但对林思进书法方面的建树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笔者此文意在抛砖,以期引起时人对蜀中学者书法的重视。
其他文献
某布政请按台(按察使)酒,坐间,按君止一子,忧其寡。吏在傍云:“子好不须多。”布政闻之,因谓日:“我多子,汝又何云?”答曰:“子好不愁多。”二公大称赏,共汲引之。(《客中闲集》)  不是自相矛盾,不是模棱两可。立足“好”字,定能左右逢源。  光绪时湖广督抚公宴于黄鹤楼。客有谈武汉江面宽窄者,巡抚谭继洵说五里三分,总督张之洞说七里三分,争执不下。江夏知县陈树屏于末座进言: “水涨时七里三分,水落时
期刊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故馆员吴俟庵(国泰)教授著《居易簃丛书》(巴蜀书社2006年,国家古籍出版专项资助)中《说文一得录》,是值得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教师、研究者认真阅读的学术性专著;同时也是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籍。  该书虽于1932年编辑成书,但迟至1976年后始得面世。且该书属于少量精印品,印数不多,难以普及,省市图书馆或有收藏,恐亦不大可能开架外借。笔者有幸先读,获益良多;深感该书
期刊
东汉士大夫陈蕃年轻时曾自云:“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王列传》)李唐王朝从立国初期,就感受到来自北方和西北方向强敌的包围和侵略;与此相应,大唐社会从武德(618年-626年)初也就开始了反包围、反侵略的边塞战争。而作为社会脊梁与精英的唐代文人一诗人,每当边塞报急、朝廷召唤之际,自然会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走向大漠边关。刘希夷的《从
期刊
编者按  今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当那山冢崒崩、陵谷激变的惨烈一幕徐徐合上之后,珍藏于历史深处的应是中国人民所特有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相济、患难与共的民族秉性以及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人类大爱!如今,灾区人民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已逐渐走出震痛,正在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包括精神家园)。他们于此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乐观、万难不屈的优秀品质,那种不动摇、不懈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
期刊
七杀碑的谰言    民间相传,张献忠刻过一种“七杀碑”,上面有他亲笔书写的七个“杀”字。如果真有这样一通碑,他那“杀人狂”的帽子便戴定了。七八十年前,许多人相信有这件事。比如先达陈稻心在《漫话“七杀碑”》一文里说:我听说“七杀碑”,大约是1939年;据说此碑还摆在少城公园展览。出于好奇,有一天我约同学去参观,确有一块高不过四尺、宽不到三尺的红砂石碑,陈放在陈列馆外的一间展房里,标牌上写着“张献忠七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一个深秋,我在川北广元市参加会议,以后大家前往汉阳镇大柏湾,游览举世闻名的金牛古道上的“翠云廊”。  古道两边遮天蔽日的高大古柏,让大家赞不绝口。那些斑斑驳驳的老树干,那些粗壮而扭曲得不可名状的虬枝怪桠,真像是数千年古蜀历史的缩影。大家完全沉醉在这一片苍翠的浓荫中,为四川还有保护得这样生态完好的古柏林和具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蜀道而自豪。当时,陪同游览的广元文化局某老师却说:“这段古道
期刊
早在一百年前的1906年,四川成都就开始举办博览会——成都商业劝工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博览会。    一、成都商业劝工会的创办    成都商业劝工会的发起人是清末四川商务劝工局总办沈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他向四川总督锡良申请举办商业劝工会:  现在青羊宫花会为期匪遥,查该会为成属各会之冠,历年已称繁盛,惟商情涣散,漫无纪纲,若能利导扩充,亦商市之一大观不惟工业以比较而精,即
期刊
自然界中的美是无穷的,色彩丰富动人。尤其是大自然界的夏季,植物的绿叶红花展现出一片生机。红代表了人血液的颜色,给人以旺盛生命力之感。红色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都是最古老的颜色命名。它是动物生命的象征色,与植物生命的颜色绿色相对应。红色成为代表所有正面的生命情感的主导颜色。绿色也是生命的象征色,其象征意义则来自于植物生长的经验。  大自然的色彩无论在人的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习惯于几乎像呼吸那样不易令人察觉地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供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这首《清明》诗具有诱人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以不同的手法与方式来表达对这首诗所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不一而足,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道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一、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
期刊
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大多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而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刘孟伉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刘先生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文史学家、书法篆刻家,同时又是一位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  刘孟伉(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号呓叟,50岁后写作寐交。他是四川省云阳县(今重庆市云阳县)清水乡人,4岁时母冉氏病故,5岁即随父入私塾开蒙。他天资聪颖,性格倔强;11岁开始从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