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今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当那山冢崒崩、陵谷激变的惨烈一幕徐徐合上之后,珍藏于历史深处的应是中国人民所特有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相济、患难与共的民族秉性以及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人类大爱!如今,灾区人民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已逐渐走出震痛,正在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包括精神家园)。他们于此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乐观、万难不屈的优秀品质,那种不动摇、不懈怠、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亦令天地惊,鬼神泣,同样会为历史铭记!这里刊出的几篇文章和相关图片,权当侧记。
  
  2009年1月22日上午10时30分,向峨乡棋盘村村民董晓阳一家欣喜搬进了统规统建永久性安置房,成为全省首批住进统规统建永久性安置房的受灾群众。令董晓阳没有想到的是,他同时还从成都市副市长王忠林手中接过了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他说:“房屋产权证到手了,这就是新年最好的礼物!”
  人们的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回到那个极不平常的一年:2008年1~4月,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都江堰市科学安排了未来三年在建、促建、储备项目530个,计划总投资821亿元;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量好、速度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5%、34%、67%。孰料5月12日,正当都江堰市干劲十足地大步迈进时,灾难突降。都江堰市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灾害损失之大,前所未有。地震共造成都江堰市3091人死亡,10560人受伤,191人失踪,受灾人口达62.21万人,特别是中心城区受到重创,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山区、沿山区损失惨重,95%以上房屋损毁;旅游经济受到全域性重创,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重要景区景点遭受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毁于一瞬,都江堰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占成都市直接经济损失总额的50%以上。
  在都江堰市极度困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心系受灾地区,情牵受灾群众,给予了都江堰市巨大的物质援助和宝贵的精神支持。勇敢坚强的63万都江堰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忍悲含泪,负重自强,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随后,又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投入到灾后重建的新的战役之中。
  中共都江堰市委按照“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要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灾后重建,部署落实了910个总投资达1390亿元的灾后重建“四个一批”项目。目前都江堰市在建276个项目,竣工51个项目。2008年,都江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财政总收入15.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亿元,多渠道筹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10.7亿元。
  基本建立重建规划体系。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用城乡统筹的理念,高水平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实施规划及36个子规划,完成了向峨、虹口等7个乡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设计、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整,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了市域教育、卫生、环保、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公共设施重建规划;编制完成了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完成了灾后旅游业重建概念规划、农业恢复重建规划、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城乡住房重建。先后制订、颁发了农村和城镇住房重建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城乡住房重建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坚持以“四性”为规划导向,将农房重建与推进“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实施了66个农民集中安置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打造了一批农房重建亮点,探索形成了农房重建的“十种模式”,并在成都市全面推广。截至2009年2月12日,全市汇总农村重建总数为53037户,其中享受国家救助政策有45907户。目前,全市重建开工共计35598户,开工比例为67.11%。原址重建已开工12547户(自建12445户、联建102户);政府组织统规统建已开工11148户;政府组织的统规已开工4922户;社会开发建设已开工6981户(统规自建1822户、统规统建5159户);异地迁建448户。全市维修加固84947户已全部完成。都江堰市的农民们没有想到,灾后半年,许多村民都已经搬进了新居。城镇住房重建全面启动,先行实施了荷花池片区原址重建试点工作,完成了173万平方米的城镇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基本完成城镇受损房屋安全鉴定复核确认工作,全面启动了城镇受灾家庭重建资金补助和重建意愿申请登记工作,落实了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总投资54.25亿元的19个安居房(廉租房)项目,其中10个安居房(廉租房)项目12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
  三次产业恢复成效明显。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恢复,及时开展了二王庙等重点文物修复和景区基础设施抢修。10月1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恢复接待游客。加大对旅游商贸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批星级宾馆、农家乐、商业企业恢复营业。成功举办“关爱都江堰、感恩全社会”等宣传营销活动,及时推出灾后特种旅游线路。全年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的55%、54%。与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思科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概念信息、智爱电子等软件企业入驻园区,信息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业重建步伐进一步加快,都江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面达94%。基本完成工业集中发展区6.67平方公里土地储备,复式工业厂房、污水处理厂、道路等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拉法基第三条生产线、普什宁江精密数控机床川苏产业化基地等48个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引进江翰工业园、晨明电动车等15个亿元项目。加快现代农业恢复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恢复面达93%。大力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产。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启动了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等产业化项目。通过上海为都江堰市举办农产品专场展销会,建立特色产品进入上海市场绿色通道,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进入了上海连锁批发零售市场。
  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展开。积极做好项目服务促建工作,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线都江堰段)、成郫灌干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灾前在建的彭青路、岷江4号桥、内二环等重点项目恢复建设,即将竣工;都汶高速成灌高速至玉堂段等12个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709公里乡村道路新建、改建深入推进。都江堰市交通在建项目达12个,总投资95亿元。全力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城市20万吨自来水厂、青城山污水处理工程、城乡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全面启动。
  


  对口支援工作成果丰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中共上海市委俞正声书记、韩正市长等16位上海市领导先后到都江堰市视察指导对口援建工作。上海对口支援指挥部与都江堰市及时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工作责任倒查制、项目联系制、结对帮扶制等对接机制,全力以赴共同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援建项目快速推进,确定的87个援建项目中竣工1个,在建50个,其余36个项目正积极做好前期工作。各乡镇与上海各区(县)进行了全面对接,结对帮扶扎实推进。两地产业互动合作取得初步成果,签订了总投资近40亿元48个经济合作项目;建立了上海市场“零费率”绿色通道,都江堰市农产品在上海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上海市领导亲率1100余人的旅游团赴都江堰市,震后累计组织5000余名游客赴都江堰市旅游,推动了旅游业的恢复振兴。精心实施规划编制、人才培养、社工支持、支教、支医、支警等软件援助项目;在都江堰市常驻的上海医疗卫生、支教教师、公安干警、社工、志愿者和工程建设等援建人员达1200多人,施工队伍达4000多人。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肯定,实现了“三个走在全国最前列”:现有项目投资总额已达65亿元,实现了项目总投资走在全国最前列;对口支援到位资金10多亿元,实现了到位资金总额走在全国最前列;启动了7类共87个项目,实现了启动项目总数走在全国最前列。
  “5·12”以来,都江堰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者、志愿者、建设者一起并肩战斗,一起冲锋上阵,一起顽强拼搏。从来没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如此震撼,从来没有一种举动让我们如此惊叹,从来没有一种记忆让我们如此难忘。历史不会忘记,中央领导以及省、成都市领导心系群众、情暖灾区,深入一线、鼓舞士气,汇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强大合力。历史不会忘记,广大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历史不会忘记,全国人民、海内外同胞特别是上海人民心系灾区、千里驰援,展示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历史不会忘记,全国各个省市,特别是成都市各兄弟区(市)县、市级有关单位,无私援助,情如手足,为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历史不会忘记,都江堰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心连心、手挽手,以最朴实的行动绘就了“执政为民、患难与共”的感人画卷,共同见证了人类大爱、人间真情。
  作者单位: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其他文献
在四川省楹联学会2008年年会上学会顾问韩邦彦教授(原四川省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即席讲话中举了一个例子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以之说明楹联家一定要注意研究语言文字,掌握字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形式,做到文以载道,而且善于展示语言文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笔者听后有感,寻出实例,略加解说,以求教于诸师友。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据说拿破仑
期刊
一九四四年夏,甫放暑假,一日,先君子文通公谓余日:“吾老友伍非百先生办西山书院于南充,伍先生学问渊博,尤精先秦名辩之学,李源澄已前去襄助,汝可前往就读。”余日诺。盖父最钟爱余。余亦素不违父命。不数日,适有乡邻去果(南充),遂相伴同往。时蓉果间已有公路,然路面劣,且无定期班车,逾二日乃至。西山去果城约十里,无公路,遂雇肩舆往。山高约百馀米,书院所在未及半山,原为天主教修道院,除经堂院外,有屋数椽,其
期刊
近年来“西南丝绸之路”又成为学术热点,著述甚丰,而似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学者提出:“应由单线路的研究转向文化板块的研究”等等。[1]其说甚是。但笔者还以为“南丝路”的研究与论证,更需要的是“点”的深入,即对“南丝路”沿线的“点”——地下遗存与地面标志性建筑物,如城镇、村寨、桥涵、栈阁、道路、摩崖、石刻等等,经过筛选后,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研究,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论证它们在“南丝路”中的地位和作用,由
期刊
秦始皇(赢政)的父亲是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吕不韦,一是秦庄襄王(子楚)。王立群先生认为是后者,否定了吕不韦。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和《王立群读之秦始皇》中均说:“赵姬是‘至大期时生子政’……仅此一条,即可破赵政是吕不韦之子说……吕不韦与赢氏皇族有性关系而无血缘关系。”我认为,此说尚缺可靠证据,难以服人。以下将作辨析。  先说吕不韦、子楚及其相互关系。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是生于卫国的大
期刊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三国时期的历史是最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历史。人们习惯将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分别称为魏、蜀、吴;或者是曹魏、蜀汉、孙吴。影响很大的90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就是让刘备的人马扛着“蜀”字大旗跑来跑去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称谓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魏、吴分别是曹氏政权和吴氏政权的国号,而刘氏政权的国号是“汉”而非“蜀”,将刘氏政权不称“汉”而称“蜀”,实际上是作为刘氏政权
期刊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它总在我们的遥想、回味中复活。历史的尘埃尚未落定,也许永远不会落定……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群体的生命是浩瀚的。我们探寻历史,追思以往,无非是想扩展个体生命的张力,寻求人类发展的方向。中华民族既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又如何经受住了内外战争的摧残与动荡?帝王世袭制使得皇帝们威严无比,一手遮天,可又为何内心惶惑,忐忑不安?名人的光环何以致使其瑕疵越发暴露在外,令人慨叹?复杂的现象透
期刊
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品,自清末开始便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只是翻译界关注的大多是英、法、俄、德等大国的文学,对小国则不太重视。就拿西欧的荷兰文学来说吧,我国读者对它就相当陌生。上世纪30年代以前,荷兰文学介绍到中国的极少,除鲁迅翻译了—本《小约翰》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部单行本。  鲁迅曾翻译过荷兰作家穆尔塔图里(1820—1887)的两篇散文:《高尚生活》、《无礼与非礼》,均发表于1924年12月的《京
期刊
某布政请按台(按察使)酒,坐间,按君止一子,忧其寡。吏在傍云:“子好不须多。”布政闻之,因谓日:“我多子,汝又何云?”答曰:“子好不愁多。”二公大称赏,共汲引之。(《客中闲集》)  不是自相矛盾,不是模棱两可。立足“好”字,定能左右逢源。  光绪时湖广督抚公宴于黄鹤楼。客有谈武汉江面宽窄者,巡抚谭继洵说五里三分,总督张之洞说七里三分,争执不下。江夏知县陈树屏于末座进言: “水涨时七里三分,水落时
期刊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故馆员吴俟庵(国泰)教授著《居易簃丛书》(巴蜀书社2006年,国家古籍出版专项资助)中《说文一得录》,是值得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教师、研究者认真阅读的学术性专著;同时也是高校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参考书籍。  该书虽于1932年编辑成书,但迟至1976年后始得面世。且该书属于少量精印品,印数不多,难以普及,省市图书馆或有收藏,恐亦不大可能开架外借。笔者有幸先读,获益良多;深感该书
期刊
东汉士大夫陈蕃年轻时曾自云:“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王列传》)李唐王朝从立国初期,就感受到来自北方和西北方向强敌的包围和侵略;与此相应,大唐社会从武德(618年-626年)初也就开始了反包围、反侵略的边塞战争。而作为社会脊梁与精英的唐代文人一诗人,每当边塞报急、朝廷召唤之际,自然会自觉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走向大漠边关。刘希夷的《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