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ouuu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为期10天的“福州象园木雕精品展”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象园木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学善创作的《长征》《创业艰难百战多》等木雕精品,备受业界关注。
  在“西班牙2017中国工艺美术展”和“2017美国·洛杉矶·长滩第五届国际木文化(根)艺术节”等国际工艺美术大展上,林学善大师的木雕作品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中国风”。


  福州木雕看象园
  作为福建省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象园木雕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派且代代有传承人。2007年,福州象园木雕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
  在木雕界,有“中国木雕看福建,福建木雕看福州,福州木雕看象园”一说。象园木雕何以名扬天下?这还得从象园木雕悠久的历史说起。在福州,众多木构古寺和民宅建筑的顶、檐、窗、栏等位置均使用木雕制品作装饰,尤其是寺院的佛像也是木雕制成。宋《三山志》载:“郡北绍因寺,为晋太康三年(282)所建,相传寺中佛像由象园木雕高手陈某所雕作。”明末清初,福州木雕发展达到兴盛时期,木雕艺人聚居在象园村,并产生辐射效应,逐渐形成了象园、大坂、雁塔三大艺术流派,技艺特点各有不同。
  据林学善大师介绍,象园派艺人以龙眼木、荔枝木、黄杨木、樟木、杉木、楠木等为主要材料,以圆雕、半圆雕人物、动物为主,造型简朴粗犷,刀法刚劲,讲究神韵,雕作人物有真、奇、古、怪、绝等特色,被誉为“福州古董”,出口世界各地。
  象园地区的老艺人们在为福州木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普及与传播做出杰出贡献的同时,也奠定了象园木雕艺术之乡的地位。
  清晚期,许多木雕艺人前往台湾谋生,也带去精湛的木雕技艺,影响了台湾地区木雕业的发展。民国时期,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在象园里开办福州工艺传习所,聘请象园派陈春润等传习师教授木雕技艺,培养了大量的木雕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木雕迎来鼎盛期。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58年成立福州第一木雕厂,地点就在象园附近,集结了三大流派的众多工艺家,职工最多逾千人,众多名家作品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大奖。莆田、厦门和吉林长春等地纷纷聘请福州名师前往送宝传经授徒。
  化腐朽为神奇
  象园木雕以精湛的技艺、深沉的意蕴和明晰的流派为显著特点,成为福州木雕的形象代表。
  “象园木雕以刀、斧、凿、锯等传统木工工具雕刻木材,其凿坯、修光、磨光、上色、上蜡、镶嵌等技法极具福州地方特色,注重利用木材自然形状和木质天然疤节进行雕刻,即使是沉木、朽木、枯木、根茎等也可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作品。”林学善说,清末民国初发展的根雕技法变废为宝,独步中国木雕艺坛,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誉。
  现代象园木雕又吸取了其他民间艺术和西方美术的营养汇融而成,所雕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讲求天工与人工结合,做工精细玲珑,造型自然逼真。


  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的林学善,师从著名雕刻师阮宝光,其作品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大胆运用中国画的虛实相生原理和书画印的画面构图,擅长雕刻达摩,被业界人尊称为“达摩善”。
  “树桩、树根都有灵性,把这些‘璞玉’雕琢成器,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林学善说。
  他早年曾在寺庙捡到一小截废弃的空心树根,上面不但有白皮还长着木瘤。同行不以为意,他却如获至宝,捧在手上,仔细揣摩,竟雕出一尊达摩像,掏空的树桩成了达摩面壁的岩洞,小木瘤蜕变为达摩坐禅的石头。当他在白皮上刻下自己的名款时,朽木奇迹般地复活了。
  把传统工艺传下去
  20世纪80年代,福州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象园成为街道社区,大量的木雕艺人要么转行,要么因场地问题迁到闽侯等地办厂。目前,在晋安区的象园街道、鼓山镇等地仅有100多人从事木雕业。
  如何让民间技艺活起来传下去?2005年,在福州木雕工艺的发源地象园村,福州市晋安区象园木雕协会成立。2010年象园村拆迁,象园木雕协会依托象园小学,办起木雕兴趣班,还邀请大师授课。
  “值得警惕的是,学习木雕艺术的青少年逐渐减少,象园木雕人才断层,亟须采取保护措施。”象园木雕协会秘书长杨清说,“要想方设法让民间技艺生活化。我们小时候没有现在的小孩那么多玩具,父亲随手刻的金鱼、大象、乌龟、花篮等小型木雕就是最好的玩具,几乎家家都有。”
  与象园木雕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林学善大师,矢志要把象园木雕这项传统工艺传下去。他说,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并且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发展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只有发展才有活力。他认为,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推进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作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林大师积极传承传统工艺的精神熏陶和影响着家人。他的女婿汪方寒在位于温泉公园的福州艺博园开了木雕艺术馆,展示大量木雕艺术精品,常年向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免费开放。近年来,他们还开设了工艺学堂,大力推广木雕技艺。
  去年秋天,在福州艺博园木雕实训基地,来自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2015届雕塑系的36名学生跟着林学善学习象园木雕传统技法,大师精湛的技法令学生们惊叹不已。“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把这里作为实训基地,每年都派学生来参加木雕实训。”林学善的女儿林秀敏说。
  艺博园的工艺学堂还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温泉小学、融侨小学、晋安二附小等学校开设兴趣班,举办讲座,教学生学做简单的小手作,让孩子们从小在心中种下热爱象园木雕的种子。
  “从事木雕必须耐得住寂寞,3年学徒,想有所成就起码得花10年以上的功夫。一些从业者因赚不到钱改行了,还在坚持的多半是凭着兴趣爱好和一份情怀在守艺。”林学善对年轻一代的木雕业者表示,只要在这条看似枯燥乏味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就会收获成功。
其他文献
到了唐代,陶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瓷器的器类与品种更为丰富,器型新颖多样,制作更加精细,远远超越前代。这时的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并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学术界以“南青北白”概称之。  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区唐代瓷器中的一个创新品种,在黑釉、茶叶末釉、酱褐釉或灰白釉等地釉上点缀出蓝色、天蓝色、黄褐色、灰紫色或乳白色彩斑,给人以天然造化、变化莫测之感。花釉瓷器创造
期刊
1938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团结根据地各方抗日力量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的第一次九路围攻,恢复并发展了以沁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之后中共晋冀豫省委随同总部也返回晋东南三专属所在地沁县。但是,根据地原有的地方金融机关因战争悉数被毁,日寇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更加严酷,此时的根据地虽然暂时摆脱了战争的泥沼,囿于地理偏僻、生产落后,导致本区几乎中断了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当时法币仍是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但国民党
期刊
在中外画坛上,生前寂寞鲜为人知、身后声誉鹊起的画家实在不少,像外国的梵·高、高更,中国的陈子庄、黄秋园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画坛怪杰 经历坎坷  陈子庄(1913-1976)是现代著名的国画家,被誉为“中国的梵·高”“画坛怪杰”,四川荣昌人。早期作画号兰园,中期号南元、 下里巴人、陈风子、十二树梅花主,晚年号石壶。陈子庄的父亲为民间画工,受其影响,自幼喜爱绘画,初学工笔,后改写意。青年时期曾以画
期刊
“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出自刘禹锡寄赠柳宗元的诗歌《谢柳子厚寄叠石砚》。唐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贬至广西柳州任刺史。这期间,柳宗元首次发现了可以制砚的石材。柳宗元将制成的砚台寄给广东连州的友人刘禹锡。刘禹锡赋诗《谢柳子厚寄叠石砚》回赠,全诗为:“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文人相赠,诗歌酬唱,这是一段有关柳砚的绝好佳话。以
期刊
李应昇(1593—1626),字仲达,号次见,又号石照居士,南直隶江阴人,是明末东林党重要成员、“东林后七君子”之一。先世从常熟迁居江阴顾山赤岸。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万历四十五年四月,授江西南康府推官,以清廉著称,谚谣:“前林后李,清和无比。”天启二年初,应南康知府袁愚贞之请主持白鹿洞书院,重修《白鹿洞书院志》。同年选考,授福建道御史。四年,疏阉党魏忠贤十六罪状﹐代东林党首领左都御史高攀龙作“劾崔呈
期刊
在福建的书画市场上,福建省美协原主席李硕卿可以说是“权重股”之一,其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中国画技法为本,辅以西洋画的透视、光色等技巧,融中西画于一炉而形成的雄健秀逸绘画风格,历来备受藏家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尤其近几年,其市场更是有突出的表现。以泉州华天2013春拍为例,总共366件拍品,李硕卿就上拍17件,总成交额19.82万元,这在泉籍名家中可谓罕见。受其影响,整个泉籍名家作品也成为市场追
期刊
火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取火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镰的装饰功能越来越突出。藏族火镰造型古朴、制作精美,镶嵌着艳丽的宝石,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火镰,又称火刀,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取火器具。随着冶炼技术的发明与发展,用金属制成刀状工具,用燧石(俗称火石)快速撞击,利用两者摩擦发出火花点燃艾绒,从而达到取火的目的。李好古著的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就有提到火镰的用法:“家
期刊
唐宋时期即享盛名的鲁砚,以其品种丰富、特点鲜明、底蕴丰厚、石质细腻、石品缤纷、品味高尚而闻名天下。尤其是青州红丝石砚曾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  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而宣和尤红丝之冠也。质莹甚,而朱纹隐起,如红羽、下如丹叶,故又名朱雀琼花。”  宋代李石撰《续博物志》(卷第九)载:“砚谱载,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砚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
期刊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是指瓷器烧造后在釉面上呈现一种颜色或者单一颜色的窑变或者渐变的瓷器种类。在清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传统上是比较重视单色釉瓷器的。单色釉充满禅意,红色热烈,白色纯洁,黄色高贵,蓝色静谧,紫色神秘,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古代瓷器鉴赏的主流倾向和最高境界。古人的这种雅好是自宋代以来皇家以及文人士大夫传统审美趣味在瓷器审美上的投射,代表人物首推宋徽宗。由于徽宗的极
期刊
所谓门字砚,是指那些边框呈繁体“门”字形的砚台,这是宋代以后最常见的一种砚式。为什么故人爱琢制门字砚呢?大概因为这种款式既工整干净,又富有文化意涵。一是线条简洁、朴素、明快,制作比较方便;二是便于发挥砚的功能。为了便于磨墨运笔,砚面几乎都是砚池在上、砚堂在下,池小堂大,门字边框恰好与其相匹配。三是文化含量深厚。“门,人所出入也”(《玉篇》)。文人墨客使用门字砚时,自然会得到启示:自己只是刚入门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