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分析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13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8例,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为常规组,接受有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估表、焦虑评估表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评估表、焦虑评估表分值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12%明显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7.06%明显高于常规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80.88%明显高于常规组63.2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26-02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是由于患者存在单向或双相感情障碍,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间歇性交替出现的精神类疾病。该疾病会对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导致生存质量下降[1]。大多数患者并不承认自己患病,会从心理和行为上排斥和拒绝治疗,影响后期治疗和康复。为了排除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障碍,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需在治疗期间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现将我院采用的方法及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中随机选取136例,常规组6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1.6±0.7)岁;观察组患者6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1.8±0.9)岁,以上均为确诊的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按照医嘱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入院后及时为其介绍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告知患者在医院期间需要接受的治疗方案和通过这些治疗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以提升患者积极主动面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过程中需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身体情况,对有冲动倾向、自杀倾向等临床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须在患者床头进行警示标示,使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和加强管理。该病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病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生理痛苦,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与影响,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环境,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了解患者的日常的生活习惯,尽量使治疗过程融入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减少患者的情绪波动,平复抗拒、排斥的情绪,疏通心理障碍并对患者各方面的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②教育引导: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寻找心境障碍的诱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以书面、图片、语言等形式對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逐渐影响和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指导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使患者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针对疾病发生的诱因进行自我调节,降低临床症状的复发次数。护理人员在教育引导患者的同时,也要对患者每日临床症状和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通过咨询经验丰富的护理护理人员或通过查询各种相关资料、文献等方法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患者病情现状、心理和生理问题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在现有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在查找和解决患者疾病问题的同时也能更快的总结经验,使自身工作能力得到提高。③生活护理:护理人应注意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要使患者作息时间规律,病房环境舒适整洁,保持患者身心舒畅,避免外界因素对患者产生刺激。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家属需要调整好自身情绪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平静、受到信任感的环境氛围,同时在精神上对患者进行鼓励,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治疗。家人需充分配合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者面对病情的信心,如出现自身难以调节的负面情绪时,可以及时找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使自身的负面情绪得到疏导和释放,最大限度的保障在面对患者时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④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娱乐活动,在护理人员引导下以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及不良情绪,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性,同时增加锻炼使患者能够主动乐观的生活。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非常满意: 治疗后,患者对护理服务及整个服务流程非常满意;满意:经过治疗,患者对护理服务基本满意,但仍有小问题不满意;不满意:治疗后,患者对护理服务不满意,认为服务不全面或服务态度不佳。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②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程度,患者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越低则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低。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分为非常依从、依从和不依从三个层次,非常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抗拒治疗;不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明显抗拒治疗。治疗依从性=(非常依从+依从)/总例数×100%。④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标准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患者能够充分掌握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用来调节自身情绪;熟悉:患者熟悉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还无法用来调节自身情绪;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限度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熟悉)/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1.0作为统计软件,统计处理数据,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4.12%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32.61±5.73)分、抑郁评分(30.29±3.96)分低于常规组焦虑评分(43.72±5.86)分、抑郁评分(41.61±6.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4.12%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94.12%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按照医嘱长期坚持治疗和锻炼,因大多数患者都不愿或拒绝承认自己患病,入院治疗也非自愿,所以患者的配合治疗的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2]。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力充沛、睡眠时间短、情绪波动大、注意力难集中等,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攻击行为,给医护人员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且患者在进行攻击的过程中容易伤及自己、家属或医护人员,在给家属及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会给患者自身健康状况造成影响[3]。
采用临床路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人员先从心理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信任,疏通心理障碍并对患者各方面的状态进行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定期以书面、图片、语言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逐渐影响和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学习和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针对疾病发生的诱因进行自我调节,降低临床症状的复发次数。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逐渐克制和减少攻击行为,在保障自身健康的同时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使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提升,满意度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艳新.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9): 305-306.
[2] 蒋悦, 曾珍.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 15(15): 73.
[3] 李敏, 侯祥昌, 薛白. 探究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J]. 心理月刊, 2019, 14(14): 57.
【关键词】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126-02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是由于患者存在单向或双相感情障碍,躁狂和抑郁两种情绪间歇性交替出现的精神类疾病。该疾病会对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导致生存质量下降[1]。大多数患者并不承认自己患病,会从心理和行为上排斥和拒绝治疗,影响后期治疗和康复。为了排除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障碍,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需在治疗期间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现将我院采用的方法及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中随机选取136例,常规组6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31.6±0.7)岁;观察组患者6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31.8±0.9)岁,以上均为确诊的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按照医嘱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在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入院后及时为其介绍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告知患者在医院期间需要接受的治疗方案和通过这些治疗能够达到的治疗效果,以提升患者积极主动面对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过程中需全面详细的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和身体情况,对有冲动倾向、自杀倾向等临床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须在患者床头进行警示标示,使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和加强管理。该病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着病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生理痛苦,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与影响,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环境,取得患者信任的同时了解患者的日常的生活习惯,尽量使治疗过程融入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减少患者的情绪波动,平复抗拒、排斥的情绪,疏通心理障碍并对患者各方面的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②教育引导: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寻找心境障碍的诱因,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以书面、图片、语言等形式對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逐渐影响和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指导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使患者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针对疾病发生的诱因进行自我调节,降低临床症状的复发次数。护理人员在教育引导患者的同时,也要对患者每日临床症状和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通过咨询经验丰富的护理护理人员或通过查询各种相关资料、文献等方法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患者病情现状、心理和生理问题及时进行评估和总结,在现有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在查找和解决患者疾病问题的同时也能更快的总结经验,使自身工作能力得到提高。③生活护理:护理人应注意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要使患者作息时间规律,病房环境舒适整洁,保持患者身心舒畅,避免外界因素对患者产生刺激。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家属需要调整好自身情绪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平静、受到信任感的环境氛围,同时在精神上对患者进行鼓励,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治疗。家人需充分配合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者面对病情的信心,如出现自身难以调节的负面情绪时,可以及时找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使自身的负面情绪得到疏导和释放,最大限度的保障在面对患者时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④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娱乐活动,在护理人员引导下以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消除患者心理障碍及不良情绪,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性,同时增加锻炼使患者能够主动乐观的生活。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非常满意: 治疗后,患者对护理服务及整个服务流程非常满意;满意:经过治疗,患者对护理服务基本满意,但仍有小问题不满意;不满意:治疗后,患者对护理服务不满意,认为服务不全面或服务态度不佳。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②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程度,患者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越低则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低。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价标准分为非常依从、依从和不依从三个层次,非常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抗拒治疗;不依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明显抗拒治疗。治疗依从性=(非常依从+依从)/总例数×100%。④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标准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患者能够充分掌握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用来调节自身情绪;熟悉:患者熟悉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还无法用来调节自身情绪;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有一定限度的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掌握+熟悉)/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1.0作为统计软件,统计处理数据,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4.12%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32.61±5.73)分、抑郁评分(30.29±3.96)分低于常规组焦虑评分(43.72±5.86)分、抑郁评分(41.61±6.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4.12%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4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94.12%高于常规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按照医嘱长期坚持治疗和锻炼,因大多数患者都不愿或拒绝承认自己患病,入院治疗也非自愿,所以患者的配合治疗的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2]。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力充沛、睡眠时间短、情绪波动大、注意力难集中等,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攻击行为,给医护人员的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且患者在进行攻击的过程中容易伤及自己、家属或医护人员,在给家属及医护人员带来很大心理压力的同时也会给患者自身健康状况造成影响[3]。
采用临床路徑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人员先从心理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信任,疏通心理障碍并对患者各方面的状态进行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定期以书面、图片、语言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逐渐影响和转变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在学习和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渐学会如何针对疾病发生的诱因进行自我调节,降低临床症状的复发次数。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逐渐克制和减少攻击行为,在保障自身健康的同时使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和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使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得到提升,满意度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艳新.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9): 305-306.
[2] 蒋悦, 曾珍. 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 15(15): 73.
[3] 李敏, 侯祥昌, 薛白. 探究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护理工作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价值[J]. 心理月刊, 2019, 14(14):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