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参与 探索 实践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媽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一位同学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一只篮球。”(我校是省体育传统学校,小篮球是体育传统特色)营业员:“96元。”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谢谢。”营业员:“欢迎再次光临。”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①96元靠近100元,②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 四、创设操作情境,架起通达桥梁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再观察每排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小正方体木块的个数(即长方体体积),逐步推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三、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创设争辩情境
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实战”中提高。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问题给出后,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有的说第二根用去的长,(假设钢管10米,10×3/10=3米),有的立即反驳:当钢管长一米时,1×3/10=3/10米,两根用去的一样长,……通过争论、举例验证得出,这道题答案有三种可能性,分三种情况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范围内,数学问题的不确定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5%”,进行联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想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女生比男生少20%……有的从分数角度考虑得出,女生人数是全班的4/9,全班人数是男生的9/5……。有的与“比”联系起来得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9,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1:9……,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此处应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简单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创设对话情境,迸发智慧火花 创设师生、生生对话等情境,一方设计智力陷阱,另一方迎接挑战,通过对话交锋,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时,出示一道练习题(师)小红是一个三好学生,期末考试评估成绩为语文90分(最低分),数学为98分(最高分),自然93分,现在要求英语成绩好求吗?学生:“不好求,但可知道英语成绩肯定在90~98分之间。”(另一)学生:“如给出这四门学科的平均分,就可算出。”师:“这4门平均分为94分,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小红的英语成绩?”生:“91分。”师:“不对,比91分多。”生:“96分。”师:“不对,比96分少,接近平均分。”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是95分。“对。”理由是98与90的平均分是94,93与95的平均分也是94,通过移多补少就可得出。通过这一次对话,让学生确定英语成绩的范围,在给出平均分后,让学生猜想,最后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这样,打破单调枯燥的计算,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去思考,去猜想,去发现,同时也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参与 探索 实践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媽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一位同学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同学说:“我想买一只篮球。”(我校是省体育传统学校,小篮球是体育传统特色)营业员:“96元。”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谢谢。”营业员:“欢迎再次光临。”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①96元靠近100元,②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让学生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 四、创设操作情境,架起通达桥梁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一课,我让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并把操作后获取的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再观察每排的个数、摆的排数、层数与小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小正方体木块的个数(即长方体体积),逐步推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三、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创设争辩情境
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实战”中提高。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问题给出后,学生讨论比较热烈,有的说第二根用去的长,(假设钢管10米,10×3/10=3米),有的立即反驳:当钢管长一米时,1×3/10=3/10米,两根用去的一样长,……通过争论、举例验证得出,这道题答案有三种可能性,分三种情况进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范围内,数学问题的不确定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5%”,进行联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想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女生比男生少20%……有的从分数角度考虑得出,女生人数是全班的4/9,全班人数是男生的9/5……。有的与“比”联系起来得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5:4,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9,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为1:9……,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此处应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简单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创设对话情境,迸发智慧火花 创设师生、生生对话等情境,一方设计智力陷阱,另一方迎接挑战,通过对话交锋,促使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时,出示一道练习题(师)小红是一个三好学生,期末考试评估成绩为语文90分(最低分),数学为98分(最高分),自然93分,现在要求英语成绩好求吗?学生:“不好求,但可知道英语成绩肯定在90~98分之间。”(另一)学生:“如给出这四门学科的平均分,就可算出。”师:“这4门平均分为94分,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小红的英语成绩?”生:“91分。”师:“不对,比91分多。”生:“96分。”师:“不对,比96分少,接近平均分。”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是95分。“对。”理由是98与90的平均分是94,93与95的平均分也是94,通过移多补少就可得出。通过这一次对话,让学生确定英语成绩的范围,在给出平均分后,让学生猜想,最后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这样,打破单调枯燥的计算,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去思考,去猜想,去发现,同时也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