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b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大师请教写作的诀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一片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天,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文章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一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啊!”
  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呢?
  一、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中年级要把“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来抓。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为例:“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中心句)来写的。“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写出了树林的多且茂密;“各种海鸟”写出了海鸟的种类之多;“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分别从鸟蛋的数量和范圍、鸟粪的厚度写出了海鸟的数量之多。像这个自然段一样,先总述,再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分述,这种构成的自然段结构叫作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的自然段在本册课文中出现得较多,如《秋天的雨》第2、3、4自然段,《搭船的鸟》第2自然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4、5自然段,《海滨小城》第4、5、6自然段,《大自然的声音》第2、3、4自然段。三年级下册还出现了按照分总(即先分述再总结)结构、总分总(即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结构来连句成段的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4自然段是典型的分总结构,《赵州桥》第3自然段是总分总结构。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三种结构的构段方式,并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写好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三种基本结构的段落。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还提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不再局限于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了,而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此时,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一段话的其他结构。如因果结构,以《亡羊补牢》第1自然段为例,前面写“果”——羊少了一只,后面揭示“因”——羊圈破了,狼趁机而入。因果结构的段落也有先写原因后写结果的。承接结构,如《蜜蜂》第2自然段,按照作者试验的过程——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守蜂窝、两里外放蜜蜂、途中观察和猜测等内容,连续地写下来,次序有先后,句子位置也不可随意颠倒。并列结构,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2自然段,分别列举“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等,写出了画上的人很多,干哪一行的人都有。
  对于这些常见的段落结构,要引导中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应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写好一段话的关键。
  二、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具体写
  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材,逐步培养学生构篇的能力。
  习作要写生活中的事情。不少学生把生活中的事情从头到尾、从里到外全写进去,不知道要围绕中心意思剪裁掉用不着的内容。怎么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
  管建刚老师巧借“妈妈煮鱼”教学生:妈妈会先把鱼肚子切开,把里面能吃的鱼鳔、鱼卵、鱼肝等留下来,洗干净了和鱼一起煮,然后把鱼胆、鱼肠子等不能吃的扔掉。写一个人、一件事,就像煮鱼一样,不能囫囵吞枣、一股脑儿地什么都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那如何判断有用和没用呢?围绕中心的就是有用的,没有围绕中心的就是没用的。假如妈妈想做剁椒鱼头,那么只要鱼的头部,把鱼尾、鱼身放到冰箱里,等下次做炒鱼块、油爆鱼尾的时候再用。一件事情就好比一条鱼,有的事情的前半部分就可以写成一篇习作,就像“剁椒鱼头”;有的要用事情的中间部分,就像“炒鱼块”;有的主要用事情的尾巴,就像“油爆鱼尾”。习作的时候要思考主要用事情的哪一部分。
  管老师用学生听得明白的话,讲清楚了“文章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材料;材料要说明中心,中心要‘统率’材料”这个道理。
  围绕中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为例,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教学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是围绕“夏天是个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世间万物在夏天里的快速成长,于结尾处自然引出“要赶时间,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观点。第二篇精读课文《盼》,作者围绕“盼穿雨衣”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盼下雨”“盼出门”“盼雨留到明天下”等不同事例,结合“盼”中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使“盼穿雨衣”的中心意思更加充分和突出。
  学生会不会根据中心来选取材料、安排材料?教师可以在课文结尾处补充一个事例,如:“我来到学校,热情地给同学们打招呼,故意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多么希望他们能注意到我的新雨衣呀。终于,王莹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称赞道:‘你的雨衣颜色真好看!’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抿着嘴,忍住笑,手都不知往哪里放了。”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最后明确:事例写得再生动,但是和“盼”这个中心无关,就是画蛇添足。
  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筛选出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事例或方面,把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舍弃,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意思。
  三、过程描写紧扣中心展开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以一位教师的作文升格教学为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群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羚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从以上文字很难看出作者要通过这个片段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所以教师建议学生在结尾增加一段文字以揭示中心。学生在上文后加的文字如下:
  如果非洲豹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那么因为其他的羚羊没有跑累,而非洲豹已经跑累,所以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就会把疲累不堪的非洲豹甩到身后。因此,非洲豹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羚羊成为了自己的猎物。
  通过增加的这段文字,我们基本看出了学生要表达的中心。由此可知,要使作文有“意”,光有事情(材料)还不行,还得有一段能揭示中心的话。不过,循着这个中心回头细读前一段文字,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在“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方面进行交代。也就是说,虽然增加了一段话揭示了中心,可是材料本身的描写并没有突出这个中心。所以教师请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将省略号改写为一段具体描写的文字。第一段文字修改如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群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羚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在追赶这只未成年羚羊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它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一个劲地朝那只未成年的羚羊拼命追赶。真奇怪,它像未看见那些和它挨得很近的羚羊一样,一次次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这样修改后,中心不仅明确了,也突出了。但是,写这样一篇文章,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吗?应该不行。因为这只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不会去猎捕羚羊。教师建议继续深化中心,可以在结尾处再增加一段文字,来揭示一个更为深刻的中心。于是,学生再次思考,在两段文字后添加了结尾:
  其实,梦想就是一只羚羊。如果你想得到它,你就必须一直追赶它。中途很可能会被各种目标诱惑,如果你为它们停留,最终将一无所获。
  这样修改的文章就有了中心。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去年我在市新华书店读过《武凤霞讲语文》这本书,这是我和这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初次相识”。当时我想象当中的武老师应该是端庄严谨的老教师,但在安徽行政学院一见,让我眼前一亮。武老师年轻时尚,飘逸的秀发披散在双肩,粉红色的方框眼镜,和蔼可亲的微笑,那么具有亲和力,玫瑰色的羽绒小袄,让人可以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气息,圆润甜美的嗓音一出口就使整个课堂充满魅力。这天上午武凤霞老师展示的是诗词《渔歌子》教学以及她作的
一、整体感知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黎明”是什么时候吗?  生:就是黑夜和白天之间的那段时间。  师:就是说天快亮的时  候,或天刚亮的时候。黎明的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  生:(笑)睡觉。  师: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绘本作家尤里·舒利瓦茨的作品,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黎明》,去看一看黎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全文)  师:刚才我们重温了一遍这本图画书,你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打造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呢?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进行了四个板块的教学探索。  一、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构建语言框架  语言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内容,只有当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并且具备较强的语言技能,才能确保
成为优秀教师,不仅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自我存在价值的体现。  朝向优秀,朝向卓越,是人的本能。那么,怎样才能优秀起来,怎样才能卓越起来?我以为,成为优秀教师的不二法门除了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还有信念、勇气。  先说说专业素养吧。  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会背诵唐诗宋词却来教孩子们吟诗作对,不会写抒发心灵的文章却来教孩子们如何表达,没读过几本书却来指导孩子们怎样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责任,学会感恩,我们班开展了一次“护蛋”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天时间内贴身悉心呵护一颗鸡蛋,做到不破损。  晨会期间,学生拿出前一天晚上精心挑选并做了保护措施的鸡蛋。学生保护鸡蛋的方式真是花样百出。有的先用一层保鲜袋把鸡蛋包好,接着在两块泡沫上挖了一个洞,再把鸡蛋放进去做“泡沫夹蛋”,最后用胶带一层一层密封起来;有的像照顾自己的宝
汤 瑾  特级教师,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小语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成果鉴定专家。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新体系习作大赛特等奖,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曾在各地多次执教示  范课。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
薛法根老師在《善待文本》一文中郑重指出:“语文老师的教学功力就体现在文本教学价值的发掘与运用上,即发现文本的教学关键点及其背后的语言知识。”如何能有效发现“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关键点及其背后的语言知识?本文试以《桂花雨》为例,来谈谈“文本教学解读”的思维过程。  一、文本教学解读起点:基于体式与学情  《桂花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以惯用的怀旧笔法,表达对亲人和故乡深切怀念的一篇抒情散文。改编之后,被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源,通过图画和文字共同传达故事信息。与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不同,绘本中的“图”和“文”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正如台湾学者郝广才所说:“‘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绘本作为一种新鲜的课程资源,不仅以丰富画面的形式美以及视觉上的色彩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处于识字初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习作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那么,习作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体验、积累。基于此,在开
虽然新课标对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做了清楚的界定,但是,如何把学段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却是语文教师制订教学内容时的难题。为此,我校举办了“同一篇课文不同年段教”的专题研讨活动,探究在不同学段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笔者执教的是四年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受益匪浅。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反而有难度。难就难在如何在简单的文字中找寻它对于四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