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有一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大师请教写作的诀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一片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天,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文章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一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啊!”
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呢?
一、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中年级要把“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来抓。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为例:“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中心句)来写的。“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写出了树林的多且茂密;“各种海鸟”写出了海鸟的种类之多;“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分别从鸟蛋的数量和范圍、鸟粪的厚度写出了海鸟的数量之多。像这个自然段一样,先总述,再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分述,这种构成的自然段结构叫作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的自然段在本册课文中出现得较多,如《秋天的雨》第2、3、4自然段,《搭船的鸟》第2自然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4、5自然段,《海滨小城》第4、5、6自然段,《大自然的声音》第2、3、4自然段。三年级下册还出现了按照分总(即先分述再总结)结构、总分总(即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结构来连句成段的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4自然段是典型的分总结构,《赵州桥》第3自然段是总分总结构。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三种结构的构段方式,并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写好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三种基本结构的段落。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还提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不再局限于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了,而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此时,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一段话的其他结构。如因果结构,以《亡羊补牢》第1自然段为例,前面写“果”——羊少了一只,后面揭示“因”——羊圈破了,狼趁机而入。因果结构的段落也有先写原因后写结果的。承接结构,如《蜜蜂》第2自然段,按照作者试验的过程——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守蜂窝、两里外放蜜蜂、途中观察和猜测等内容,连续地写下来,次序有先后,句子位置也不可随意颠倒。并列结构,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2自然段,分别列举“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等,写出了画上的人很多,干哪一行的人都有。
对于这些常见的段落结构,要引导中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应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写好一段话的关键。
二、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具体写
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材,逐步培养学生构篇的能力。
习作要写生活中的事情。不少学生把生活中的事情从头到尾、从里到外全写进去,不知道要围绕中心意思剪裁掉用不着的内容。怎么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
管建刚老师巧借“妈妈煮鱼”教学生:妈妈会先把鱼肚子切开,把里面能吃的鱼鳔、鱼卵、鱼肝等留下来,洗干净了和鱼一起煮,然后把鱼胆、鱼肠子等不能吃的扔掉。写一个人、一件事,就像煮鱼一样,不能囫囵吞枣、一股脑儿地什么都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那如何判断有用和没用呢?围绕中心的就是有用的,没有围绕中心的就是没用的。假如妈妈想做剁椒鱼头,那么只要鱼的头部,把鱼尾、鱼身放到冰箱里,等下次做炒鱼块、油爆鱼尾的时候再用。一件事情就好比一条鱼,有的事情的前半部分就可以写成一篇习作,就像“剁椒鱼头”;有的要用事情的中间部分,就像“炒鱼块”;有的主要用事情的尾巴,就像“油爆鱼尾”。习作的时候要思考主要用事情的哪一部分。
管老师用学生听得明白的话,讲清楚了“文章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材料;材料要说明中心,中心要‘统率’材料”这个道理。
围绕中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为例,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教学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是围绕“夏天是个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世间万物在夏天里的快速成长,于结尾处自然引出“要赶时间,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观点。第二篇精读课文《盼》,作者围绕“盼穿雨衣”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盼下雨”“盼出门”“盼雨留到明天下”等不同事例,结合“盼”中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使“盼穿雨衣”的中心意思更加充分和突出。
学生会不会根据中心来选取材料、安排材料?教师可以在课文结尾处补充一个事例,如:“我来到学校,热情地给同学们打招呼,故意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多么希望他们能注意到我的新雨衣呀。终于,王莹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称赞道:‘你的雨衣颜色真好看!’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抿着嘴,忍住笑,手都不知往哪里放了。”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最后明确:事例写得再生动,但是和“盼”这个中心无关,就是画蛇添足。
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筛选出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事例或方面,把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舍弃,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意思。
三、过程描写紧扣中心展开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以一位教师的作文升格教学为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群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羚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从以上文字很难看出作者要通过这个片段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所以教师建议学生在结尾增加一段文字以揭示中心。学生在上文后加的文字如下:
如果非洲豹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那么因为其他的羚羊没有跑累,而非洲豹已经跑累,所以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就会把疲累不堪的非洲豹甩到身后。因此,非洲豹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羚羊成为了自己的猎物。
通过增加的这段文字,我们基本看出了学生要表达的中心。由此可知,要使作文有“意”,光有事情(材料)还不行,还得有一段能揭示中心的话。不过,循着这个中心回头细读前一段文字,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在“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方面进行交代。也就是说,虽然增加了一段话揭示了中心,可是材料本身的描写并没有突出这个中心。所以教师请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将省略号改写为一段具体描写的文字。第一段文字修改如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群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羚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在追赶这只未成年羚羊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它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一个劲地朝那只未成年的羚羊拼命追赶。真奇怪,它像未看见那些和它挨得很近的羚羊一样,一次次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这样修改后,中心不仅明确了,也突出了。但是,写这样一篇文章,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吗?应该不行。因为这只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不会去猎捕羚羊。教师建议继续深化中心,可以在结尾处再增加一段文字,来揭示一个更为深刻的中心。于是,学生再次思考,在两段文字后添加了结尾:
其实,梦想就是一只羚羊。如果你想得到它,你就必须一直追赶它。中途很可能会被各种目标诱惑,如果你为它们停留,最终将一无所获。
这样修改的文章就有了中心。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那么,怎样指导小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呢?
一、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中年级要把“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来抓。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为例:“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句(中心句)来写的。“一片片茂密的树林”,写出了树林的多且茂密;“各种海鸟”写出了海鸟的种类之多;“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分别从鸟蛋的数量和范圍、鸟粪的厚度写出了海鸟的数量之多。像这个自然段一样,先总述,再围绕中心句进行具体分述,这种构成的自然段结构叫作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的自然段在本册课文中出现得较多,如《秋天的雨》第2、3、4自然段,《搭船的鸟》第2自然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4、5自然段,《海滨小城》第4、5、6自然段,《大自然的声音》第2、3、4自然段。三年级下册还出现了按照分总(即先分述再总结)结构、总分总(即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结构来连句成段的课文。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4自然段是典型的分总结构,《赵州桥》第3自然段是总分总结构。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三种结构的构段方式,并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写好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三种基本结构的段落。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还提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不再局限于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了,而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一段话。此时,要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一段话的其他结构。如因果结构,以《亡羊补牢》第1自然段为例,前面写“果”——羊少了一只,后面揭示“因”——羊圈破了,狼趁机而入。因果结构的段落也有先写原因后写结果的。承接结构,如《蜜蜂》第2自然段,按照作者试验的过程——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守蜂窝、两里外放蜜蜂、途中观察和猜测等内容,连续地写下来,次序有先后,句子位置也不可随意颠倒。并列结构,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2自然段,分别列举“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和“读书人”等,写出了画上的人很多,干哪一行的人都有。
对于这些常见的段落结构,要引导中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应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写好一段话的关键。
二、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具体写
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围绕中心意思选材,逐步培养学生构篇的能力。
习作要写生活中的事情。不少学生把生活中的事情从头到尾、从里到外全写进去,不知道要围绕中心意思剪裁掉用不着的内容。怎么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
管建刚老师巧借“妈妈煮鱼”教学生:妈妈会先把鱼肚子切开,把里面能吃的鱼鳔、鱼卵、鱼肝等留下来,洗干净了和鱼一起煮,然后把鱼胆、鱼肠子等不能吃的扔掉。写一个人、一件事,就像煮鱼一样,不能囫囵吞枣、一股脑儿地什么都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那如何判断有用和没用呢?围绕中心的就是有用的,没有围绕中心的就是没用的。假如妈妈想做剁椒鱼头,那么只要鱼的头部,把鱼尾、鱼身放到冰箱里,等下次做炒鱼块、油爆鱼尾的时候再用。一件事情就好比一条鱼,有的事情的前半部分就可以写成一篇习作,就像“剁椒鱼头”;有的要用事情的中间部分,就像“炒鱼块”;有的主要用事情的尾巴,就像“油爆鱼尾”。习作的时候要思考主要用事情的哪一部分。
管老师用学生听得明白的话,讲清楚了“文章要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材料;材料要说明中心,中心要‘统率’材料”这个道理。
围绕中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学习为例,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教学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是围绕“夏天是个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世间万物在夏天里的快速成长,于结尾处自然引出“要赶时间,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观点。第二篇精读课文《盼》,作者围绕“盼穿雨衣”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盼下雨”“盼出门”“盼雨留到明天下”等不同事例,结合“盼”中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使“盼穿雨衣”的中心意思更加充分和突出。
学生会不会根据中心来选取材料、安排材料?教师可以在课文结尾处补充一个事例,如:“我来到学校,热情地给同学们打招呼,故意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多么希望他们能注意到我的新雨衣呀。终于,王莹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称赞道:‘你的雨衣颜色真好看!’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抿着嘴,忍住笑,手都不知往哪里放了。”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最后明确:事例写得再生动,但是和“盼”这个中心无关,就是画蛇添足。
要教会学生围绕中心,筛选出最能突出中心意思的事例或方面,把与中心无关的内容舍弃,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意思。
三、过程描写紧扣中心展开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以一位教师的作文升格教学为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群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羚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从以上文字很难看出作者要通过这个片段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所以教师建议学生在结尾增加一段文字以揭示中心。学生在上文后加的文字如下:
如果非洲豹在追赶途中改变了目标,那么因为其他的羚羊没有跑累,而非洲豹已经跑累,所以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转瞬就会把疲累不堪的非洲豹甩到身后。因此,非洲豹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让羚羊成为了自己的猎物。
通过增加的这段文字,我们基本看出了学生要表达的中心。由此可知,要使作文有“意”,光有事情(材料)还不行,还得有一段能揭示中心的话。不过,循着这个中心回头细读前一段文字,就会发现学生并没有在“始终不丢开已经被自己追赶累了的羚羊,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方面进行交代。也就是说,虽然增加了一段话揭示了中心,可是材料本身的描写并没有突出这个中心。所以教师请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将省略号改写为一段具体描写的文字。第一段文字修改如下:
在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上,一群群羚羊在欢快地觅食,悠闲地散步。突然,一只非洲豹向羚羊群扑去,羚羊受到惊吓,开始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在追赶这只未成年羚羊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它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一个劲地朝那只未成年的羚羊拼命追赶。真奇怪,它像未看见那些和它挨得很近的羚羊一样,一次次放过它们。终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被凶悍的非洲豹扑倒了,挣扎着倒在了血泊中。
这样修改后,中心不仅明确了,也突出了。但是,写这样一篇文章,能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吗?应该不行。因为这只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我们不会去猎捕羚羊。教师建议继续深化中心,可以在结尾处再增加一段文字,来揭示一个更为深刻的中心。于是,学生再次思考,在两段文字后添加了结尾:
其实,梦想就是一只羚羊。如果你想得到它,你就必须一直追赶它。中途很可能会被各种目标诱惑,如果你为它们停留,最终将一无所获。
这样修改的文章就有了中心。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