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竹枝词的兴起及艺术特点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竹枝词是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突出的地方特色、悠长哀婉的情韵为特征的山歌,最初是以纯民歌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的。竹枝词在艺术特点上最为突出的是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和地方俚语,在艺术风格上以“怨”见长。竹枝词最终在遭遇贬斥的唐代文人笔下,从鄙俗逐渐走向雅致,走向诗歌的殿堂。
  关键词 :竹枝词 兴起 流传 艺术风格
  在唐代,竹枝词从粗鄙通俗走向了高贵典雅,登上了诗歌文学的殿堂。据北宋文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的描述,唐朝的文人墨客们创作的竹枝词数量有二十二首,其中一首是由顾况创作而成,两首是由刘禹锡创作而成,四首是由白居易创作而成,四首是由李涉创作而成,两首是由五代时的孙光宪创作而成。《乐府诗集》中所记载的竹枝词和后来《全唐诗》中所引入的完全相同。除此之外,《全唐诗》中还收入了李涉的另外一首竹枝词,加上《尊前集》中皇甫松的六首竹枝词,总共有二十九首。在这二十九首竹枝词之外,考察《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篇》中和“竹枝”相关的诗句时发现,还有四十三首诗歌中含有“竹枝”字样,可见竹枝词在唐代的兴盛程度。竹枝词是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突出的地方特色、悠长哀婉的情韵为特征的山歌,中国古代把这种山歌称之为“竹枝歌”“竹枝”“竹歌”“竹枝曲”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
  对于竹枝词在民间兴起的时间,现在已难以去做详尽的推敲和考证,但从现在保存的竹枝词的古籍资料来考察,发现盛唐时期在一些地域已经有竹枝词的传唱和流行踪迹。唐五代文学家冯贽在《云仙杂记·竹枝曲》中就写道:“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a,可以看出张旭非常熟悉竹枝词,并且在醉酒后反复歌吟。唐代诗人杜甫也在《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中曰:“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可见竹枝歌已经融入杜甫的诗歌创作当中。张旭和杜甫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人物,由此可以推断在盛唐时期或者更早的时候竹枝词这种山歌就产生并流传于民间。
  竹枝词最初是以纯民歌的形式存在的,在长江的上游地区,即四川东部、河北西部流传甚是广泛。从现在保存的古籍资料来看,唐代的开州、夔州、万州、通州、忠州、渝州等地都有着竹枝歌的最初发展印记,因此,这些地区可视作是竹枝词的发源地。在《乐府诗集》的卷八一中,有着“《竹枝》本出巴渝”b的记载,据考证,当时的“巴渝”就是今天的四川东部。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的序言中写道:“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c其中的“建平”就是指唐代时的夔州。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以“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d来记载开州风俗;以“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为乐”e来记载通州巴渠县民俗;以“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娥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f来记载万州风俗。《夔州府志》卷一以“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g来体现四川开县民俗。由以上这些典籍资料可见,竹枝歌在唐代时的传唱、流行区域应该是在今川东一带,此地的大人孩童都会唱竹枝歌,张口便来。
  在唐代,人们歌唱竹枝歌有很多方式,如在祭祀婚嫁或迎神赛会时,人们配合乐器的节奏以脚击地起舞,集体齐唱竹枝歌。也有个人在伤感或高兴时的随口吟唱,如《云仙杂记·竹枝曲》中所提的张旭即是。再还有领唱与和声伴唱相结合的歌唱方式。
  唐代第一位真正意义上进行文人竹枝词创作的是中唐时期的诗人顾况,除顾况外,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在元和十四年作诗歌《竹枝词四首》,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大。
  使得竹枝词引起世人瞩目的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他是创作竹枝词取得成就最高的诗人。刘禹锡被贬为夔州刺史大约是在元和十年左右,此后他有着二十三年的巴渝地区生活经历。刘禹锡在巴渝期间,深入了解了巴渝地区的风俗民情和民间文化,特别是对竹枝歌做了深入研究。后来他尝试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建立在当地竹枝歌的基础之上,引起了其他文人的关注并掀起了竹枝词创作的热潮,竹枝词成了一种单独的文学样式并广泛流传开来。
  刘禹锡的竹枝词,将巴渝地区的风俗景致一一纳入笔下,如诗歌中出现白帝城、白盐山、昭君坊、瞿塘峡之十二滩、巫峡等。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更是将巴渝人民的生活展示得既形象又生动:第一首描写了在白帝城头唱歌的乡人;第四首描写了深情妇女托船家给漂泊在外的丈夫捎信的情景;第五首描写生活在昭君坊里的女子;第九首描写在江边取水的女子。恰如《旧唐书》中所述:“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h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们越来越多的仿作竹枝词,“竹枝”一词也愈加频繁地在诗人的诗句中出现。如“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i(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再如“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0(张籍《江南行》)等。但是,文人的竹枝词创作发展到刘禹锡之后,沿袭前人的成分更大一些,几乎无人超越刘禹锡在竹枝词创作方面的成就。这一时期文人竹枝词创作较之前人变化也比较明显:地域性特征愈发显著,且传播之处突破了巴渝地区。在竹枝词的流传过程中,哀怨凄婉的情调逐渐淡化以至于消失。这一时期有文献资料可考的竹枝词作品不多,只有两首孙光宪的作品和六首皇甫松的作品。
  竹枝词是地域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最突出的表现是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和地方俚语。如苏轼在《竹枝歌》的序中说:“竹枝歌本楚声,幽怨侧怛,若有所深悲者”! 1,突出了竹枝词在语言上所具有的方言俚语特色。孟浩然在《夕次蔡陽馆》中云:“听歌知近楚,投馆忽如归。”! 2《华阳国志·巴志》中也写道:“武王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及汉中,南及黔、涪。”! 3其中的“巴”,在周代时曾经是一个诸侯的封国,“巴”人的生活环境较为偏僻,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语言自成体系,用方言俚语表达情感,唱竹枝歌最是惬意。朱熹曰:“《竹枝词》,巴渝之遗音,惟峡人善唱。”! 4刘禹锡曰:“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5
其他文献
摘 要: 电影《坏小子》延续了金基德导演一贯的阴郁风格以及关注边缘人诉求的主题。影片中所充斥的野蛮的性与血腥的暴力奇观,从来都是妓女、混混等边缘人寻求自我定位的手段,他们在黑暗中的不放弃才是隐藏在奇观下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们的不放弃恰好展现了韩国社会制度中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作者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以及符号学等方面分析影片。  关键词:边缘人 作者论 精神分析 女性定位 奇观  一、“黑
摘要:组诗《从军行》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王翰最长的边塞诗代表作。《从军行》与《饮马长城窟行》分别反映了其作者在边塞诗创作中情感基调的不同、语言风格的差异,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中不同的思想侧重点,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王昌龄 王翰 边塞诗 比较分析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期,尤其是边塞诗的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难以超越的高度。唐代边塞诗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积极进取
摘 要: 当前,歌坛许多创作者针对流行歌曲的“低俗化”现象,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本文通过探讨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原因,分析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网络发达的条件下与当代流行歌曲融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意义,将古典诗词的研究引向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面向现实”与“有补于世”的新境地,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对情感的
摘 要:《大叔于田》作为305首中华诗歌原典之一,其深刻的内涵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历代以来,此诗在东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东亚学者勤于治诗阐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关于诗旨之说,东亚学者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诸家观点,本文得出共有十二种诗旨之说的结论。分别是:刺庄公说、爱叔段说、美田说、讽太叔段说、描写太叔段狩猎场面说、忧叔段不义而得众说、郑俗浮薄说、刺滥驾君车说、赞美贵族田
在笛安身上似乎有两个撕不掉的标签,一个是她同为职业作家的双亲,还有一个是让“80后”作家共同困扰的青春写作。标签凝练概括的背后神话了她成为作家的理由,同时也简化了她对文字和故事的执着与追求。  一、“文二代”的焦虑和“80后”标签  吴桐(以下简称吴):你选择写作是受父母亲的影响吗?  笛安(以下简称笛):这个不太好说,我是他们孩子,和他们一起生活长大,很难具体总结出到底哪一个部分是受他们影响形成
在2018年的8月和12月,广东诗歌界连续出版了两部比较厚重的诗歌选本,一部是由温远辉、何光顺、林馥娜合编的 《珠江诗派——广东百年珠江诗派诗人作品选析》,一部是由何光顺主编的《南方诗选》。据何光顺教授说,这两部诗选的编选顺序其实是与出版时序刚好相反的,是先编《南方诗选》,再编《珠江诗派》的,而我也觉得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南方是一个比较广阔的地域,而珠江则是南方最好的地理体现与精神代表。  在《南
摘 要:《说文解字》 是我国文字学的重要著作,是第一部影响深远的字典,收字9353个,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本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现象的百科全书。本课题通过研究《说文解字》 中的兵器字,以管窥古代兵器文化,进一步揭示古人的战争观。  关键字:《说文解字》 兵器字 兵器文器  《说文解字》是许慎所著,在我国文字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书收字9353个,所收的字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反映当时社会
刘诗伟长篇小说《南方的秘密》研讨会于2017年5月6日在江汉大学举行。来自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作家协会、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单位的三十多名文艺评论家、学者和编辑与会,对这部长篇小说进行了题材、语言、结构和叙事技巧的多角度探讨和交流。  一、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小说
摘 要:《哀兵吟》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远征军为描写对象,用质朴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战士在反攻缅北的战役中与日寇奋勇作战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采用了历史与现实交叉叙述的结构,通过对战争与和平时期两条线索的不同叙述,不仅详细描写了以康健为首的一排战士完成战斗任务的全过程,而且对幸存者在战后的生活经历也做了详细交代。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突出了
摘要:在茅盾的小说创作转型中,《春蚕洇其“经济危机”的主题而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经典文本。历来对于《春蚕》的解读,也多倾向于将其置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将老通宝的破产归咎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然细读文本可知,《春蚕》绝非单纯以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为归旨的意识形态类型小说,而是包含着诸多复杂和矛盾性的因素。正是对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书写使其成为折射出传统中国现代化艰难转型